股市是一个时时能制造出热点的机器。谁发现得越早,谁能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股民箴言
1.深入股市,关注市场热点
热点,是刺激股市的兴奋剂,在一段时间里,股市上总会出现不同的市场热点。有了热点,股市才显得长盛不衰。而一旦失去热点,则预示着牛去熊来,市场随之进入瘟市或死市状态。市场有无新的热点出现,是研判大势走向重要的依据之一。有了新的热点,则表明股民不甘寂寞,大盘有上扬动力,而无热点出现,市场则如耗尽油料的汽车必然寸步难行。作为股民,密切关注市场热点,不仅能据此选择进出时机,而且能及时追踪热点股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沪市现状而言,市场热点大体可分两类:
一类是固定热点。如年终炒业绩,年初炒送配,适时炒新股等。每当这时,沪市就要“热”一阵子,年年如此,股民已习以为常。
另一类是非固定热点。至于非固定热点,则就更多了。2006年股权分置热点,以及近年来的奥运热点。除上述热点外,还将有“房地产热点”、石油、原材料热点等。
每当热点出现,与之相关的股票往往会有突发的飚升行情,故追踪热点股往往会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
1995年3月初,沪市跌近500点边缘,此时,三普药业、厦门厦华、中山火炬及西藏明珠等四只新股相继上市。特别是来自世界屋脊的西藏明珠,因含“少数民族概念”等多种题材,上市后股民趋之若鹜,竞相追捧,致使成交量与日俱增,股价节节攀升。由于西藏明珠大放异彩,使另三只新股跟着沾光逐渐走稳。反应敏捷的上海股民刘先生见新股板块表现不俗,意识到这将可能形成新的市场热点,于是以9.80元价拉进1万股中山火炬。不出所料,新股走出了一波高于一波的行情并将大盘带出低谷。刘先生最后以11.95元价将火炬卖出,除去手续费,每股尽赚了2元,这在熊市已经是很难得的好行情了。
应该说,这是一个追踪热点获得成功的典范。刘先生的成功经验有三:
一是他观察细微,判断准确。由于前三只新股上市都纷纷跌破开盘价、认购价,使股民对新股怀有戒心,一致不看好。但刘某发现西藏明珠与前三只新股反其道而行之,低开高走,故断定新股板块“有戏”,热炒新股,说明股民人气未散,信心尚存,即如此,大盘就不会下沉,适当建仓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二是刘先生选股得当,在四只新股中独钟情于中山火炬说明他确有眼光。一则西藏明珠价位已高,而火炬刚刚启动有较大上扬空间,二则三普和厦华为一般性工业股,缺乏题材。唯有中山火炬属“高科技”和绩优股的双料冠军。之后,火炬的涨幅果然高出其他三股。
三是刘先生决心大,下手快,一经确认,立即下单。若等到股价涨高再跟进也许就无利可图了。1995年3月初,刘先生发现北京的天桥、天龙两只股票波动异常,联想到北京近期要召开“两会”。素有“政策概念股”之称的“双天”每逢北京有庆典,总是象征性地出来表演一番,那么此番恐怕也不例外。于是刘某事先填好买单(只未填价位)等“双天”启动。3月6日,“双天”均跳空高开,伴以成交量的增长,股价也快速上扬,刘某见时机已到,立即以5.15元价追打了1万股天龙。当日“双天”高开高走,天龙以6.17元收盘,涨幅达30.27%。翌日,刘先生便以6.35元将天龙放空,又赚了1万多元。刘某何以能连连得手?关键在于他善于捕捉市场热点,把握住了难得的赚钱机会。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做热点股票固然有利可图,但若掌握不好火候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做热门股要客观冷静,切忌主观臆断。市场热点自有其形成的条件和基础,非人为所能奏效。要谨防假热点的圈套。一些机构和庄家为了拉高出货,也会制造一些“热点”以引人上钩,故未经证实的热点切不可轻信。
如市场曾一度传闻“养老基金”入市的消息,王某生怕踏空,即对准“热点”淄博基金打了1万股,结果报纸辟谣,基金难以兴风作浪,王某的惟一收获便是“花钱买教训”。追踪热点要心静如水,冷眼旁观,耐心等待,个股开始启动并形成气候时再进场不迟。
既然能成为“热点”自然也就有冷却的时候。有的股票热得快也冷得快,若不趁热脱手,就会尝到热胀冷缩的滋味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北京“双天”了,一年中仅有个把月行情,风光一两天,过把瘾就死。
热门股只能做短期差价而不适合长期持有。当我们选错了热点当立即斩仓,越快越好。即使是最老到的股民,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但知错必改才是明智之举。
市场热点层出不穷,赚钱机会随时出现,只有那些心细胆大,密切关注市场热点,并与市场保持同步的股民,才有可能成为股市的幸运儿。
2.股市热点究竟由何而来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定时段上股市的热点及其转换,以便寻找板块中的黑马。
(1)政策是热点滋生的“催化剂”
中国股市发展时间不长,加之其股权的复杂性与股票价格波动的无序性,因而,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力相当大。有人将中国股市称之为“政策市”,这种说法虽有些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政策是指一些与股市相关联的政府财经政策,包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1998年,低价股成为市场热点,这一热点的形成与政府在三年之内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政策紧密相关,这一政策的背后是资产重组的具体实施给“垃圾股”带来的生机。由于资产重组是企业改革的重头戏,而低价股又是重组的对象,所以,1998年低价股再度“革命”而形成了市场的热点。此时这些资产重组的低价股,大多都能生长为黑马股。
如:1998年初,新一届政府强调科技与教育的优先发展政策,高科技板块与高校板块股纷纷走强。科技与教育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来愈大,重视科技与教育的政策导向也会在股市中得以反映。这就是相关热点板块形成的政策基础。由于高科技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政策导向则更加重了该板块的热度,其热度可能会常热不冷。虽然一些高科技股票在涨幅惊人之后随后出现大幅调整,但若以长线眼光来看,该板块仍具有相当大的投资价值。
(2)题材是热点的“导火索”
政策为股市热点的形成创造了外部条件。某一板块在某一时段上能否成为热点,关键还是要看该板块有没有题材的配合。股市中的题材很多,有些是真实的最终兑现了,有些则是留待以后兑现,相当部分是市场的传言。中国股市中的题材五花八门,但基本是送配与购并题材,且这些题材在公布之前通常都伴有其他小题材,比如公司所得税减免、新项目投产产生效益及参股金融企业等。高比例送配题材只有在牛市(包括局部牛市)及部分盘整市中才能形成热点,在熊市中往往非但不成热点反成冷点。所以送配题材能否最终转化成股市中的热点,还需大市的配合;而购并题材无论在何种市况下一般都会形成热点,只不过热点有大有小。中国股市发展至今,购并题材曾在市场中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显示这一题材的持久性与包容性。无论熊市、牛市、盘整市,这一题材都具备热点形成的市场基础。1997下半年,沪深股市形成的资产重组热点正是这一题材的延伸。购并本身就包含着重组内容,由于中国股权结构的复杂性,能流通的股权比例大约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30%,除了少数公司外,大部分公司很难通过二级市场来收购。上市公司本身除了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发展壮大外,还必须借助配股、股权转让与资产置换等形式来剔除劣质资产、吸收优质资产,所以包括资产重组在内的购并将是中国股市长久不衰的题材。除了送配与购并这两大主流题材外,在不同的市况下,市场中的题材呈现出多样化的格调。股市中的小题材基本上层出不穷,但其影响的力度明显有限,有些小题材甚至是“牵强附会”。这些小题材偶尔也会在股市中形成小热点,但常常是“昙花一现”,有时板块的联动刚刚开始就夭折了。所以,只有当某种板块具备持久的实质性的题材,真正的热点才会由此形成。也只有在真正热点形成时,才能产生黑马股。
(3)主力是开启热点按钮的最终操作者
有了政策背景的支持,具备了持久的实质性的题材,并促使热点由点到块展开,但没有最终的操作者——主力的参与是不可能的。主力的作用在于将热点向纵深推开,只有热点持续地扩展才能带动板块的联动。任何一个热点板块的形成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同,否则热点就无从谈起。市场认同某一板块,除了该板块的基本面与消息面吸引大家外,还应有主力资金的进出,方可活跃股性形成热点。此时,主力的角色相当重要,没有一定的成交量与升幅空间,一般的投资者是不会跟进的。热点板块就是意味着该板块成交量较以往大幅放大,其重点品种的日成交量居当日排行榜的前列,股价亦有相当惊人的涨幅。所以,热点不是凭空“吹”出来的,它是实实在在的量与价的体现。量的放大意味着主力资金进场与市场追涨资金的增加,也就是说热点是靠大家的资金“注入”某一板块才得以滋生。股价的涨升则意味着热点所带来的市场价值开始逐渐显露,这种价值的发现更渲染了该板块的赚钱效应,而这种效应一旦被市场确认,则就有可能导致新的资金不断涌入,于是热点板块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了。
3.如何寻找股市中的热点
在千变万化的股市中,广大散户股民永远是弱势群体。没有行情的时候,他们不敢轻易进场,行情到来的时候,他们不是追涨杀跌就是犹豫不决,朝思暮想的行情往往在拖延观看中流失掉。他们不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非巨额资金在股市中的进出博利是不用理睬大盘的!不管有没有行情来临,只要有板块热点、只要有逆势飘红的股票,就会有获利的大量机会。
然而,大多数股民通常看到的“热点”只是现象,透过现象、究其本质,“热点”就是近期资金大量涌入的那部分股票,而“板块轮动”的实质,就是由于资金流向的变化而导致的同行业或同类型股票的齐涨共振。板块的分类,在通常情况下是根据证监行业分类、地区分类、概念分类来进行归类划分的。
每天成交金额排行榜首页的个股就是资金流向的热点,有心的投资者所要观察的重点是这些个股是否具备相似的行业特征、地区特征、概念特征和是否多日出现在龙虎榜首页。
只要熟练地掌握了突破理论中的任意三浪搏杀技法,掌握了个股不同的上涨周期,股市中的利润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天而降的。关键是你必须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要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刻不容缓地争分夺秒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奋斗、去加倍的努力!要牢牢地记住,带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励志歌,投资要把热点抓!
需要注意的是,当大盘成交量比较低迷时,一些量比较小的大盘股占据龙虎榜的前列,此时反映的是人气涣散、热点凌乱或消失。在这时股票投资者需要牢记的一句话就是:不是最好的板块、不是最热的热点、不是最有上涨潜力的股票不买。
4.人民币升值加速了国内股市升温
2005年7月21日,中国央行正式宣布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其后一年多,人民币一直保持小幅升值趋势,至2007年5月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7.6951,近一年半涨幅达到5%。
一般估计,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决定了人民币升值的时间和空间。与以往日本、德国历史上有过的本币升值情况相比,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际收支顺差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将和日本、德国的相似,甚至更大,升值的时间也会更长,保守估计大概也要10年左右的时间。吸取日元快速升值产生泡沫经济的教训。再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必然是先慢后快。在前五年的缓慢升值期内,预计人民币每年升值4%~5%左右,五年总的升值幅度为20%一30%。随着国内外条件的进一步具备,人民币也将进入加速升值期,保守估计大概也是一个5年时期,升值幅度在50%以上。其实,即便人民币不升值,国内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将一直存在。而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直存在,且不断被强化而不是减弱,热钱押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就一直不会改变。而且势将愈演愈烈。
对股市而言。本币升值预期主要带来四个方面的益处: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在实行外汇管制制度下,本币升值将导致外币资产转换为本币资产的趋势,有助于改善股市资金的供求关系;为了抑制太多的投机资金进入国内,央行将有意维持一定幅度的本外币利差,倾向于保持低利率,为股市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国际游资具有较强投机性,其主要的投资目标就在于容易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上。
当年日元升值早期,也只有少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1979年,国外净购入日本股票仅为1.92亿美元,但到1980年猛增到61.5亿美元。1986年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已超过280万亿日元,交易额高达160万亿日元,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1987年4月,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猛增至2660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26520亿美元市值。1985年12月,日经平均股价仅为13113日元,此后便一路狂奔,不断攀升,到1987年9月,已为26000日元,并于1989年12月29日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5日元。
同样的历史在中国台湾地区也得到复制。1988年10月后,台湾“中央银行”受到压力,对台币采取了缓慢升值的政策。尽管如此,还是吸引了大批海外热钱汇人套利。受台币升值预期影响,台湾股市加权股价指数从1985年7月的600点开始逐渐上升到1986年9月的2505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股指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不止。在嗣后短短一年里(至1987年10月1日),指数便升至了令人叹为观止的4600点高位。就在那时,受全球股市突发风暴的冲击,台湾股市加权指数又一度回跌到2298点的低点,但在稍作整理后就又再度进入飙升轨道,并在1988年9月26日达到历史顶峰——8870点。
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腾飞的过程来看,由于地区出口的大幅增加,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伴随着本币的长期大幅升值。中国现在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人民币正步人中长期升值轨道,对美贸易顺差的大幅攀升是货币升值的外在导火线。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出口势头非常迅猛,外资源源不断地流人,外汇储备一再创出新高。于是,人民币也持续保持强势,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已经形成,这一过程将持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从海外股市的发展经历看,当某种货币存在升值预期时,汇率与股市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即预期本国货币升值以及实际的本币升值——热钱流入——股市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大升值压力——汇率升值——热钱流出——股市大幅下挫。在热钱大量涌入后,股市自然会走出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但是当热钱从股市撤离,处于高位的股价将轰然倒下也将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股市大起大落的系统风险无疑不利于股市融资、资产配置、定价等功能的发挥,减弱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在中国,人民币升值趋势才刚刚开始,现在谈论热钱大规模的撤出话题还为时尚早。可以预见的是,被人民币升值拉动的未来中国股市将持续升温,热点频出。
5.洞察主力,顺势跟进操作
总结国内股市的发展,股市的热点大多由主力大庄炒热的。所以,发现并及时跟进在股票市场里主力的动态,往往是短线投资人最感兴趣的话题。然而主力在操作时,不论选择炒作对象,或者进股票、出股票,都采取极端保密措施,以避免搅局者介入影响操作,若主力公开操作时,则可能是展开反向动作的时刻,此时投资人必须提高警觉。
在股市里,任何主力操作股票,如果选择炒作的股票曝光,必然造成市场的骚动,搭轿、抢进的投资人一多,则主力必然因为进不到大量低价的股票,而被迫放弃炒作如果在进货期间行动不密,亦会出现相同的情形,若此刻强行炒作的话,主力必然考虑跟进的浮额众多,不仅降低拉抬时追涨力量,而且还要面对待价而沽、伺机获利了结的层层卖压,因此,主力在权衡轻重后自然打退堂鼓了。这就是主力必须保密的原因。投资人了解到市场主力,为着能够进到低价的股票,为了保持在没有轿客的情况下,有着强劲有力的追涨力量,以及为了能够顺利出货的理由,而不得不保密,如果发现主力有意无意间暴露自己的行踪,就必须深思主力何以有这样的动作,因为这显然违背市场的惯例,其间可能暗藏玄机。譬如,主力吃货到相当程度时,适时地放出讯息,可能是希望吸引投资人介入,以节省拉抬的力量若主力公然散布利多,渲染其炒作的股票时,则可能是拉抬告一段落,希望借散户的抢进达到出货的目的当然也可能是主力的财务吃紧,或炒作时面临压力,希望借散户买进的力量,减轻其负担。总之,这些都是属于危险的讯号,投资人面对这种情况,应有所警觉。
股市里若干老主力操作经验丰富,运用的花招也相当多,因此必须洞察其动机。主力操作一种股票时,面对的是无孔不入的媒体记者、广大的投资人,因此即使保密功夫到家,难免也有观察力敏锐的人士洞悉消息,所以,这些老主力就刻意地制造些消息,来误导或利用他们,将可能产生的负作用转换成有利的操作环境,扩大操作成功的条件。
如某一位知名的股市老主力,其动向素为市场所重视,而且极易暴露行藏,这种状况显然应属主力炒作股票的大忌,但这位老主力却经常化阻力为动力,创造了无数的大胜。譬如说,这位主力经常透露一些他炒作股票的利多消息,测试一下市场的反应,然后随着这些反应的强弱,了解市场的强弱,随时调整操作策略。
股市里永远充斥着追逐“名牌热股”的群众,而所谓“名牌热股”的创造者,总不外是来自市场主力、知名大户、股友社、发行公司大股东等。若是投资人获得的“名牌热股”确有其涨升的条件,当然是如鱼得水,然而若创造“名牌热股”的人认识不清,那么跟进者可能就难以凭此获利了。
投资人如果选择市场主力跟进,必须考虑这位主力的选股能力和操作实力,否则跟进的结果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投资人还可以把“主力”的范围放大,因为所谓“名牌热股”的提供者,并不局限于市场主力,也可能来自传媒、证券报刊、投资顾问,这些提供长短期潜力股票的人士,如果因为基本认识上的短缺、资料研判时的疏忽,或者别有用心的话,则所推荐的股票就可能对跟进的投资人造成伤害。这种例证在股市中不胜枚举,选股不当的主力除本身亏损外,投资人也跟着受害。股价指数明明已有高处不胜寒的倾向,具有群众基础的专家却继续看好,不论属无心之过或存心不良,都会造成投资人的损失。因此,投资人需极端慎重,做到“洞察主力,适时进出”。
6.眼观人气,制定买卖决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证券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坐在家中炒股已不是神话。一些证券商根据客户的要求,将线路直接接到客户家中,使一些资金较大的投资者可以直接在家中炒股。有资料表明,真正坐在家中不受干扰心平气和炒股的人往往抓不住股市的“热点”,因为缺少一种市场人气的熏染。
炒过股票的人都会发现,每当股市人气极旺之时,通常都是上升行情。而营业大厅内人头稀少,此时的股市成交清淡阴跌不止,道理非常简单,中国的股市是单边势,没有沽空机制,只有上升的时候才能赚钱。所以一般股民对上升行情特别感兴趣,而下跌则意味着亏损或被套,很多投资者往往情愿被套而不肯斩仓,一旦被套干脆对大盘看都不看。这种现象就可以使我们通过观察人们对股市的关心程度研制市场。但这仅仅是一方面,细心总结的投资者会发现,每当证券部已达超负荷状态,即大户和散户大厅挤满了炒股的人,甚至达到拥挤不下人气极旺的状态,往往股市已达到某一阶段的顶峰,不用多久便下跌。另一方面,当证券部空空如也有时大户室只剩下打单小姐,散户大厅除保安人员空无一人,人气极衰时,又常常是股市见底的征兆之一。
为什么上述两种不同的现象使股市造成不同的走势呢?这实际也是一种大众的心理运动影响着股市的波动,一旦这种心理运动达到某种极端的状态,股市也已走向极端朝相反的方向运行则是必然的了。一方面因为大家都买了股票,则大家才会都关心股市,也正是因为所有关心股市的人买了股票,对方的力量已经穷尽,股市必然下跌。另一方面,正因为想卖股票的人已卖出股票,不卖的人则坚决不卖,无人关心股市,表明抛售穷尽,大势回升的时机将会到来。
虽然现在电话委托已普及,证券部的大户或散户大厅已不能反映整个股市的人气动态,但根据到证券部“上班”的人数变化动态依然是研究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当“人头”数的变化达到某种极限状态时,不为市场表象所动,以相反理论来研制市场并采取买卖决策是一个理性投资者所必备的素质。
7.股票市场热点股的投资技巧
一轮股市行情的蓄势、崛起、发展和衰落,均与这轮行情中热点板块的运行特征息息相关。通过对热点运行特征的研判,可以准确把握行情的性质和未来趋势的发展方向。
热点的性质往往能决定一轮行情的性质。能够带动一轮行情崛起的热点板块通常必须具有一定市场号召力和资金凝聚力,并且能有效激发稳定上扬的人气,如:大盘指标股板块。有些昙花一现的短命热点,决定了行情的性质属于不改变原有运行趋势的超跌反弹行情,如:上海本地股板块。至于那些连一天强势都维持不了的盘中热点,只能给追涨的投资者带来被套命运。
热点的转换特征能够改变行情性质。当前一个主流热点板块在经历快速飙升阶段后,会逐渐成为强弩之末,这时如果能有后续热点及时接力的话,往往有利于行情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如:前期的中国联通曾经率领大盘指标股成功接力中信证券,引领大盘快速上冲。但如果后续热点转换的频率较快,不能形成有持续性的主流热点时,要注意大盘将很容易形成阶段性头部。
热点的聚散效应影响未来趋势发展方向。当热点板块形成聚焦化特征时,会使增量资金介入具有方向感,有利于聚拢市场人气和资金,使后市行情得以健康发展。如果热点是处于分散化特征的,热点将趋于散乱,大盘将难以保持持续性上涨行情。特别是当热点迅速的大面积扩散,导致一些冷门板块也形成补涨时,预示着后市行情必将转入调整阶段。
由于热点聚集主力的资金,决定着市场运行方向。为了能够找准方向,把握好市场方向,就要找准市场热点。通过热点选股可以提高获利效率。每一波行情中热点板块和热点龙头股一般上涨最快,幅度最大。而非热点股涨幅明显落后于大盘,“赚了指数没赚钱”的原因往往是选的股票不是市场热点。
热点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就已经包含了业绩因素。比如,2003年大盘蓝筹股成了市场热点,假如没有业绩支撑,不会有所谓价值投资这一理念的推出。但业绩好的股有时不一定能成为热点,选择热点股还需要综合分析与研判。
(1)寻找市场热点股的方法
一是关注媒体相关报道。如突出报道某行业或领域新发生的变化。由于每当热点出现时媒体集中予以报道,比较容易发现。
二是通过公布的统计数字分析,如涨幅排名连续出现则可能成为热点。
三是注意资金流向,是否出现成交放量,热点股会出现放量上涨的态势。
四是观察上涨过程中是否出现急速拉升和集中放量。如果连续上涨并出现急拉,有可能是短期强势,而不是热点。
(2)热点股的操作策略
一是冷静观察,力争及早发现,特别是发现主流热点和热点板块的龙头。只有抓住主流热点,才能达到迅速获利。
二是先少量建仓,争取主动,不要因为股价已经上涨了一些而望热点而兴叹。
三是若放量形成突破30或60日均线,其后是缩量上涨走势则应坚决跟进。
四是除了题材新颖外,判断热点的另一重要依据是能否突破并站稳250日均线。如果站稳250日均线,表明强势确立,热点有可能随后出现。
(3)热点股的投资要点
对于一般个股,从启动价算起,如果累计升幅达10%~15%,便可卖出。而对于有可能成为热点的个股在升幅达20%之际,反而是确认买进的时候。
虽然热点经常出现,但热点能否持续是关键。热点持续将带动整个市场走好。这是决定是否继续持股的关键。
热点若随同大盘高位放量,或形成高位“死叉”后应减仓并逐渐退出。
总之,股民炒股对于大盘的判断,要踏准节奏,能随波浪起伏;对于个股的判断,要把握热点,对股市中热钱的流动要有敏感性,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的机会。
8.把握热点股的“生命周期”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论有无生命,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包括人、植物和动物,包括社会团体、企业,甚至包括地球与星系。股市也不能例外,无论是大盘行情、个股走势、黑马题材、上市公司经营、热点板块,尽皆如此,包括股市整体都有其生命周期。
我国的深沪股市,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春期,其发展速度很快,也面临着种种问题,例如偏重于融资功能,轻视投资功能;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极少数企业缺乏诚信、弄虚作假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如果仅就实际投资角度来看,投资者需要从市场热点的生命周期中掌握投资时机。
股市投资如同选美比赛,不能单单选择你认为美的选手,而要选择多数人认为美的选手才可能获胜。同样,在股市投资的选股过程中,投资者不能只选择你认为好的股票,而要选当时受到市场资金追捧的主流热点,才能够获利。
热点也是具有生命周期的。从绝对股价的高低而言,幼儿期的股价是最低的,如果投资者此时介入,而该热点又能够从星星之火演变成燎原之势的话,那么投资者的获利无意是最丰厚的。但幼儿期的热点其生命力也是最脆弱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存在,有时即使有增量资金介入,也并不能保证这种热点一定会发展壮大,更不能保证其中的板块和个股会出现持续性的上涨行情。
真正有生命力、也最适合介入的阶段是热点的成长期。这一阶段股价上升最快,受外界因素干扰最少,因而是最容易获利的阶段。但是,很多投资者却对成长期的热点股心存顾虑,因为他们在选择热点股时,最关心的是该股已经涨了多少,如果已涨了很多,就不愿追涨。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误区。
选择热点股,最重要的不是看该股以前涨多少,关键是要看其以后还能涨多少。而要研判个股未来的涨幅,就需要分析该股曾经是否有过蓄势的过程,蓄势越充分的个股,涨升潜力越大。
分析个股的蓄势情况时,要注意该股在启动前是否有构筑长期底部过程,是否有筹码收集过程,指标是否曾经处于长期超卖的钝化状况中,成交量是否有不规则放大等迹象。在上涨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是否有支撑该热点持续走高的借口——题材。
例如,在当前市场行情中,股改题材股就是最重要的主流热点之一。在去年回暖行情的启动和发展过程中,股改成为促进股市上涨的核心因素。由于绝大部分没有实施股改的个股都存在一个含权对价预期,因此,随着股改的全面铺开,股市中将形成个股轮涨的格局。
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理解,股改的试点行情可以看做是股改题材热点的幼儿期,股改的全面铺开,使得这一热点进入快速成长期,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获取丰厚回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