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入世”与中医药的发展
42806500000008

第8章 中国医疗机构应做好“入世”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卫生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入世”后,我国卫生服务将在更大的层面上开放,对外交流的增加和竞争必将促进我国卫生服务更快地与国际接轨,特别是诊疗水平的提高,受益的将是广大患者。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卫生服务已经部分对外开放,如实行允许国外医师通过考试在中国境内行医等举措,“入世”后,会有更多的境外资本进入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一般来说,医疗卫生不属于竞争性行业,“准入”制度比较严格,必须经过政府部门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暂时不会冲击到我国医疗机构。所以“入世”后关键是要抓住机遇,求得更大的发展。

一、树立“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给国内的医疗服务带来的重大冲击,国内医院的出路在哪里呢?

改革开放20年来,在医疗机构创建行业文明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仍然对医疗行业怀有抱怨,有不少群众对医院服务不甚满意,由此引起作者对“以病人为中心”这个服务理念的再思考。一般情况下,医院之间的医疗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而服务过程的效果却有迥异,这也许会成为今后竞争的焦点。商家的竞争不正是这样的吗?从高标准的角度来看,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仍存在某些基本问题:

1.医院服务理念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医院服务力量的弱势

这是指相对于医院管理硬件建设的强劲势头服务显得疲软,主要体现在:

①医院规模扩大了,而人员编制没有扩大,使得服务跟不上。众所周知,医疗基本服务是靠人的,人员相对减少,则服务效果肯定要差,“以病人为中心”也容易走调。

②对面上的能产生效益的服务或减少麻烦的舍得投资,如安装磁卡电话、导诊服务台(白天有),手术室外安装闭路电视,家属交费收看手术经过以及陪夜、躺椅租借等,而对不产生经济收益的服务所需的基本投入则不足。

③相对于医院管理对硬件的投入较多,对医护人员的服务素质训练及服务意识的培养投入太少了。医护人员整天与病人打交道,应注意语调、举止、情绪、神态、仪表,给患者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而这些需要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注重素质方面的投入,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服务效果的考核措施。

(2)医院服务设施的单一

讲到服务,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为病人治病,而一个病人特别是住院的患者在医院的时间较长,他所接触到的不仅是医护人员,更多的是环境、设施,因此,服务的内涵丰富了,外延也扩大了。大多数病人在住院期间都有一定的自主活动能力,但不少医院基本上没有休闲活动、锻炼的场所,除了病床就是病房。

在设施方面,近些年随着硬件的投入也改善了不少,但从方便患者的角度看,问题依然存在。在后勤管理上,提了多年的10点半开中饭,4点半送晚饭问题,有的依然存在,患者半夜想吃东西也只能挨饿到天亮,因为没有夜间小卖部。至于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方面,这个问题可能就更突出了。台北的一家民营的新光医院,为患者提供的配套设施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在医院里,咖啡厅、中西餐厅、卡拉OK歌舞厅、棋牌室、股票交易室、商务中心、24小时超市服务等等,让人感受到医院跟街上一样,没什么不方便,真可谓“就医经商两不误,治病养心均相宜”。

(3)医院服务意识的滞后

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医院在改善环境和服务设施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突出服务的超前性、长久性、实效性。“以病人为中心”作为医院服务的宗旨,不仅是为了病人,也是医院长期利益的所在,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生命力。要克服服务的滞后性,就必须研究病人就医行为规律,注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特殊需求,建立包括患者医疗、心理、安全、生活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整体服务体系,提供适当、合理、及时的服务。如对病人疾病隐私权的问题,一个大门诊室里,医生与患者对面而坐,旁边是其他病人,毫无保密可言。试想一些性病患者就是因为个体诊所保密性好而去就诊,才导致延误病情的,大多数患者需要的是一对一就医的环境。更有甚者,患者到病检室取报告,报告单上“癌”字直入眼帘,病者床头牌赫然写着“××癌”,家属敢怒不敢言,想瞒也瞒不了。我们能不能设身处地考虑一下患者的感受,能不能用家属或患者能接受的方式来替代。

近几年许多医院都建了新楼,但有个问题可能还未引起建设者的注意,并且是个共性问题,这就是停车的问题。除个别医院外,大多数医院都缺少停车的地方,医院门诊楼前停满了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都停在附近街弄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拥有率日益扩大,不出5年患者的停车问题将成为一个麻烦。人多地少是共性问题,但台北一家医院8层楼高的业务大楼,地下还开发了6层,2层供门诊用,4层供停车用,这也许是无奈的超前意识。

2.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以病人为中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医疗卫生行业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以病人为医疗服务的主体,就要将病人放在第一和最高地位,既体现了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又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病人为中心”作为医院优质服务的主导思想,已成为医院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建立包括患者医疗、心理、安全、生活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整体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它必将促进医院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以病人为中心”也是医院在经营中必须树立的新观念、新思想。医院经营是医院反映外部环境与市场变化后调整内部结构与管理的一种经济活动过程。它要求医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自主地适应和利用环境,面向市场,以商品(服务)交换为手段,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营效果和经济收益。“以病人为中心”作为医院服务宗旨,不仅是为病人,也是医院长期利益所在,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医院经营之所以必须贯彻“以病人为中心”是因为:

第一,我国医院经营管理一般特征与“以病人为中心”具有一致性。从目的上看,医院经营是以提高医院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从性质上看,医院经营不纳税,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补偿性收费;从评价方式上看,医院经营以医疗服务质量作为决定性因素,这些特征都反映出我们医院经营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其行为准则,在经营中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深化,病人选择医院的自由度将大大提高,在医疗服务市场中“买方市场”正在逐渐形成,这使得病人在选择医院就医的过程中有可能谋求到较好的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样,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焦点便集中于病人方面,医院所谋求的医疗经济收益只有在市场运营中才能实现。医院要想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参与医疗市场竞争,求得良好的经营效果和经济收益,就得重视和研究医疗市场的服务对象,针对病人需求,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经营思想。“以“病人为中心”也是经营中的一种市场竞争策略,只有在医院经营中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医院才能受到病人的青睐,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

(1)研究病人就医行为,瞄准市场动向

以往,医院经营常常是注重自身建设,注重自身创造的价值,服务方式却数十年不变。许多医院并没有从市场的角度研究病人对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等的要求,没有认真研究病人就医规律。医院及其临床科室实行“成本—效益”分析,而较少从病人的角度分析病人就医的价值特征。所有这些都使医疗服务与病人需求脱节,影响了医疗服务与消费的实现,进而使医院经营受挫。

“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的提出给医院经营者这样的启示:医院要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必须以病人为中心,注重医疗市场动向,研究病人就医行为的特征及规律,并据此制定医院经营策略、经营方式,以满足病人就医的各种需求,使医院经营能针对市场,有的放矢,避免经营的盲目性。

第一,注重研究病人就医中的主观医疗需求,即病人心目中的医疗服务要求,如对诊断、治疗、安全性、方便程度,以及医疗服务使用价值大小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研究可使医院主动适应市场,为病人提供适宜的服务,避免盲目建设、盲目引进医疗技术及其设备。同时,也可改进自身的技术建设和服务。

第二,注重研究病人就医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医院外的社会经济、医疗保健制度、病人的医疗价值观等,也包括医疗服务活动、医疗费用、目标市场选择等医院内部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既影响病人的就医行为,也影响医院经营。作为医院经营者应对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和推断,制定相应策略,确定医院经营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第三,注重研究病人就医的规律。诸如病人在一年中的就医频数分布,每周的星期几病人最多,上午病人多还是下午病人多,病人习惯到什么样的医院就医,就医者病种的频数分布等规律性东西,以便从经营组织、服务上满足病人需求。

随着20年来的改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入世带来的冲击,医院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竞争给医院带来了活力,也为入世奠定了基础,“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经营理念彻底冲垮了那种“坐堂待医”的旧模式,医院过去“高傲自大”的“围墙”逐渐在人们心目中消失,优胜劣汰使医疗市场更加成熟。如何使病人满意,国内各医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①加强门(急)诊和医技检查科室管理,重点解决病人看病不方便、不满意、不放心问题。

门诊方面:

a设立门诊导医咨询服务,绘制门诊示意图,安装门诊咨询电话和磁卡电话,较好地解决了病人对就诊环境和就医环节不熟悉、不方便的问题。

b增设划价、收费、取药窗口,实行电脑收费,划价、收费一次完成。与此同时,挂号室工作人员上午提前30分钟上岗为病人挂号服务,从而消除了病人挂号、交费、取药排长队的现象,缩短了病人看病等候时间。

c调整和扩大门诊业务用房,改善门诊就医环境,有效地解决了门诊患者看病拥挤问题。

d改善门诊病人候诊条件,在门诊大厅增加了候诊座椅,让病人都能坐着等候看病。同时,还免费为病人提供开水和一次性口杯。

e设立小儿输液室和日间病房,增设简易门诊和专家专科门诊,大大方便了门诊病人的观察、治疗和专科病人的就医,与此同时,加强门诊技术力量。

急诊方面:

a重点提高应急能力和急危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实行内、外科医师24小时应诊,保证急诊病人来院后及时得到处置。院前急救能及时开出救护车。

b加强急诊科技术力量,充实抢救医疗设备,完善和落实急诊工作制度,提高急诊抢救水平。

c调整和扩大急诊科业务用房,改善急诊科工作条件,满足了大批伤病员的救治需求。

d设立夜间急诊导医服务,导医人员免费护送患者和家属做化验、检查,为病人交费、取药和办理入院手续等。

医技检查方面:

着重解决方便病人的检查问题,取消了大部分检查项目的预约时间,各种检查(除特殊检查外)均做到随到随做,一般检查当天出报告,急诊检查2小时内出结果。为了方便门、急诊病人的一般常规检查,增设门诊检验室,进一步缩短了门诊患者看病等候时间。

②导医指南:给病人更多的机会了解医院。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如今,这句话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已不大相适应了。技术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更认识到信息的作用,许多医院正是牢牢抓住信息这把“宝剑”,自办“求医指南”、“专家简介”。一些医院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开通了168、160自动声讯台,设立导医热线,利用多媒体系统方便病人了解医院,开办空中电台“专题讲座”宣传医院,组建专职导医队伍为病人引路,宣传报道、专题广告更是医院宣传自我的“常规武器”。不同方式的信息导医正走向人们中间,为人类健康多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③服务承诺:让病人在诊治中消除后顾之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话题,各家医院采取不同形式树立自己的形象,维护自己的声誉,以此来增强对病人的吸引力。这几年,几乎所有的医院都推出了自己的承诺,有的悬挂张贴,有的以公开信的形式送到病人手中,以示自己的“心诚”。承诺的内容也多近似,大多反映在服务态度、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方面。同时,为显示医院根治“红包”的决心,公布了举报电话。一些医院推出鼓励举报的措施,如吉林油田医院门口赫然写明:我院拒收“红包”,凡举报收受“红包”者免费医疗。许多医院的病房醒目写着“收受红包可耻,拒收红包光荣。”在医院内部,也都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某医院为弘扬廉洁精神,承诺医务人员拒收“红包”一次,医院给予同等金额的奖励,从正面教育医务人员堂堂正正地做人。

④方便病人:让病人在医院有一种“上帝”的感觉。过去,人们有病到医院求医,首先要打听的是认识谁,找熟人求医,图的是“方便”。医院应把方便病人放在首位,怎么方便病人就怎么做。平顶山市郏县人民医院想尽办法消除病人反感的“三长一短”(挂号交费、划价取药、候诊时间长和诊治时间短)现象。海南省人民医院实行了网络微机化管理,病人就诊十分方便,交费、取药不会浪费时间,还成立了远程会诊中心,遇疑难病随时可以请到国内外专家会诊,免去了病人奔波之苦。病人住院涉及到许多生活不便的问题,许多医院正是抓住这些最容易引起病人不满意的问题,推出“满意工程”。只要病人按一下床头铃,护士小姐为你倒水、送饭,做一切生活护理。这种新的“整体化护理”模式正在各家医院全面铺开。病人了解医院,了解护理人员,医务人员更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相互沟通拉近了医患距离。过去,只有高干病房才有条件装电话,如今,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将所有的普通病房全部安装了程控电话,大大缩短了病人与亲朋好友的距离。正如一位病人所说:“如今在医院治疗,到处得到的是温暖、是微笑,再也不用因为没有熟人而发愁了。”

⑤走出医院:把“医”送到病人的家门口。过去医院那种传统的“坐堂待医,守株待兔”式的服务模式,已显然同今天的市场不相符了。市场之大,“适者生存”,你不去占领,自然有人领先,就连曾经过惯了“等、靠、要”日子的企业医院如今也醒悟了许多,都在想尽办法拆掉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围墙”,社区服务便是走出医院的主要方式。一些大城市开办了医疗寻呼服务,广州有一家南方保健呼叫公司,只要办完了入户手续,一个寻呼保健医生就会来到你家,你便可获得一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

⑥特色医疗:是保持稳定病源的重要办法。就某种病来说,也许大家都会治,别人只能治标(减轻症状),而你能治本(消除症状),当然你的病人就会多。由此可见,医院专科建设,开展特色医疗,就如同企业生产拳头产品一样,容易占领市场,这是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自己位置的关键所在。

竞争给医院带来了活力,给病人带来了满意。“以病人为中心”、“追求病人的满意”,不能只是一句口号,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这是医院工作的根本宗旨,是卫生服务的永恒话题。谁违背这个宗旨,谁就会失去市场,谁就会被淘汰。实实在在地把病人放在心上才是医院生存的根本。

(2)落实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内容

医院经营管理以质量为核心,实质是以病人利益为核心,是在保证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医院的经济收益。然而,在一些医院经营管理中,并没有把质量核心落到实处。在强调医院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今天,有些医院往往不由自主地强化经济指标,而弱化了质量指标,使医院经营管理偏离了质量核心。在实行院、科二级核算的医院,往往给科室以较大的经济压力,迫使科室千方百计追求经济收入,把质量放在次要位置上,忽视了病人利益。同时,有些医院对科室采用评分计奖,将工作数量、经济收入和工作质量三者评分相加,高分高奖,低分低奖,即使质量评分十分低时,工作数量与经济收入评分仍然有效,仍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奖金,这样实质上并没有把质量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致使科室片面追求经济收入,忽视了质量,忽视了病人的利益。所有这些都使以质量为核心的医院经营流于形式,出现经营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削弱了医院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的基础。

“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医院实施经营管理必须以病人的利益和要求为中心,才可以把质量核心落到实处。

①正确处理服务质量与经济收入的关系。实际上,医院服务质量与经济收入存在着辩证关系,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医院追求经济收入,质量不一定就差;不追求经济收入,质量也不一定就好,经济收入可为服务质量提供资源保证,提供经济动力,也可诱导医院为经济收入而以降低质量为代价。从长远观点看,服务质量是医院经济收入的保证,只有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去提高经济收入,医院才能不断发展。所以,医院经营管理必须使质量指标硬化,把质量指标放在重要位置上,特别是注重与病人利益相关的敏感性质量指标,如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医疗差错率等。

②对于科室的经济核算,实行“质量否决”。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量才能算数,符合质量要求的经济收入才算是合理收入。这样,才能使科室领导及工作人员从切身利益上去关心质量、关心病人,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医院经营管理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3)主动规范医疗行为,正确处理“看病贵”的问题

在多年的医疗卫生改革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有些医院简单地把医疗服务完全推向市场,片面追求经济收益;有些医院还在靠多开药、滥检查赚钱;低水平地重复引进医疗设备与药品等等,种种问题最后都归结到“看病贵”这个大问题上。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一性质决定了医院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同时,客观存在的医疗服务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务劳动的商品属性逐渐被社会认可,医院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围绕市场来确定发展战略。这种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商品性要求医院管理者从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上要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经济关系,处理好病人“看病贵”的问题。

①“看病贵”根源何在?对大部分人来说,到医院看病确实存在着“看病贵”的问题,那么,“看病贵”贵在哪里呢?这里随便举个例子。如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从住院到出院总费用为1800元,其中,手术费160元,麻醉费110元,各种检查费及术后处置费408元,术中一次性卫生材料费222元,住院期间药费900元。从上例不难看出,患者“看病”费用中,药费占第一位;各种检查费占第二位;一次性卫生材料消耗占第三位;药费比重在50%以上,真正体现医务工作者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费用却低得可以在总费用中忽略不计。这种扭曲的收入结构,进一步证明,“看病贵”实质上是“吃药贵”、“检查贵”。除了前面谈到的原因外,还有下面一些原因。

一是政府对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水平有所下降。以黑龙江省为例,从1992年到1998年,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从3.36%下降到2.76%。目前,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严重不足,全省医疗机构差补水平不足20%,像黑龙江省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差补经费不足全院职工一个月的工资。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收费来实现,而目前的医疗收费标准一定几年不变、且又是低于成本收费,调整较慢,尤其是手术费、处置费、放射费、住院床日费等技术劳务性收费更低,致使医院长期在得不到合理补偿状态下维持运转。这些情况的存在客观上迫使一些医院通过大处方多开药、做不必要检查来增加收入,这就导致了“看病贵”。

二是药品价格上涨迅速。这些年药品品种和价格变化比较大,新药层出不穷,国内药厂如雨后春笋,合资药、进口药大量涌入,药品价格更是以几倍、几十倍的速度上涨。特别是合资药厂的药品及进口药,国家在其药品定价上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同一种药,只是名称不同,价格就相差很大。药品价格上涨,除了药品零售企业承担一部分外,一部分是通过医院转嫁到患者身上,致使患者的医药费用增加。

三是医院所需的各种卫生材料、医用仪器、能源及办公用品价格上涨较快。这些卫生材料及能源价格的上涨,自然也使患者支付的费用增加。另外,由于卫生材料在使用上缺乏规范化管理,部分医院过度使用,也增加了患者的不合理负担。

四是由于收费标准的不合理,特别是长期偏低的标准没有得到及时调整。一些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分解收费、乱收费现象,如有的医院CT、放射线及其他仪器检查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把应包含在手术费中的消耗品另行分解收费等,增加了患者费用。

②采取有力措施,彻底解决“看病贵”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卫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费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会有所提高,政府及卫生部门及医疗机构应逐步完善补偿机制,积极做到控制消耗,合理补偿。政府及卫生部门应采取如下措施:

a政府只有逐步增加对卫生机构的投入,医院依靠收费补偿经费才有可能弱化,收费标准才有可能降下来,群众的就医负担才会减轻。

b严格控制药品价格,特别是合资、进口药品的价格。医院要严格控制药品采购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c严格控制一次性卫生材料使用范围和限度,确定量化指标,规定什么样的服务用多大量的一次性卫生材料。目前很多省已经或正在着手制定这方面的管理办法。

d严格控制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适当降低大型仪器设备的检查、治疗收费,使广大群众都能用得起。从全国看,虽适当地降低了仪器检查费用,今后在医疗收费调整上还应继续坚持这一原则。

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各级物价检查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认真地解决收费中存在的问题,要在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和改善服务条件上多下功夫,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增加收入。

作为医疗机构,医院应主动规范医疗行为。医院经营在将病人需求转化为医院收益的过程中,医生充当着既为医院谋利益又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病人)谋求利益的双重角色,站在了医院与病人经济利益的结合点上,其医疗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患双方的经济利益,一方面,由于医生与医院间存在着经济上的依存关系,主观上使医生在处理医院与病人利益关系上倾向于院方;另一方面,医疗服务中的主导性使医生客观上可以安排病人的医疗消费,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不管病人对自己的病因、病情、治疗方式等情况是否理解和接受都得无条件服从,在医疗服务费用上不可能与院方讨价还价,这种主导性往往使医生诱导病人消费,在医患双方利益关系上倾斜于院方。“以病人为中心”的提出,给医院经营中规范医疗行为,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经济关系提出了原则性规定,即医生应把为病人谋求利益作为行为准则,体贴病人的口袋,杜绝不规范医疗行为,尽可能地使病人在医疗消费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在降低医疗成本与提高医疗效果中,谋取合理的经济收益。如提高诊治水平、降低门诊患者复诊率、降低住院患者住院天数、不做不必要的检查和不开大处方等办法,以减轻患者的负担。同时,各医院应注重收入结构的调整,逐步由靠药品收入向靠技术劳务收入转变。医院经营只能通过扩大服务,增加服务量,在提供优质服务中增收,实现医患双方经济关系的统一。

只有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医疗机构共同努力,病人才能实实在在受益,“看病贵”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4)塑造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形象

医院形象是医院在社会公众中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它包括视觉形象、医疗服务形象、环境设施形象、公关形象等几方面,它是医院内在素质与外在表象的统一,是医院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显现,体现了医疗的信誉、特长和整体实力。病人心目中的医院形象决定了他们对医院的信任程度,进而决定了他们对医院的评价和选择。以往,有些医院树立“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等形象,这作为医院内部管理思想是可以的,但作为医院主体形象,从心理角度讲,还距离病人较远,还不能对病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以病人为中心”道出了医院形象的内涵,医院应塑造“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病人是上帝”的主体形象,从医院形象策略上去主动接近病人,消除医院与病人之间的心理鸿沟,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使病人一踏入医院大门就可处处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帮助,使病人对医院的服务放心和满意。这样,才能使医院从形象上牢牢地吸引住病人,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①在抓医院环境、建筑、设备、医疗技术、人员仪表等医院形象“硬件”的同时,注重医院文化风格、精神面貌、服务质量、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医院形象的“软件”建设。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在其内容上、形式上都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特点。同时,重视改进医疗服务中的种种小事,诸如医务人员的着装,接待病人的礼节性行为规范等等都应体现病人的“上帝”地位。

②实行医疗服务承诺,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感。通过承诺服务,把医疗工作推向社会,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誉关系,走以信誉求效益的道路。医疗服务承诺可促进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深化医德医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医疗形象。

③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尽力减少医患之间信息偏差,正确引导公众对医院的评价,使其舆论导向更公正、更客观、更全面。充分利用各种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等方式展现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实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

步入市场经济大环境后,尤其是随着我国“入世”后,产权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卫生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1.我国现行医院的产权状况

(1)公立医院的性质

全国医院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一条规定:“医院是治病防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19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把医院性质界定为:“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对事业单位的释义有4个重要方面:

①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国家举办,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③国家拨款(全额或差额预算);

④免税。

以上特征与公立医院的现状吻合。

(2)我国医院的产权现状

目前,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全国公立医院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不超过10家,不足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的1%。因此,公立医院,即全民所有制医院仍然是医院的主体。

2.现行法律对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影响

(1)公司法对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根据这一规定,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医院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准入证”。

不难看出,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依照公司法组织设立的社团法人。公司的法律特征为:公司是以营利活动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所谓营利是指出资经营某项业务,意在获取利润,并将利润分配给出资的股东。据此,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均不得以“公司”为其名称。即便是具有营利活动的组织,如果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或虽有营利,但利润不分配给成员或股东,也不得称为公司。

因此,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法律障碍不能逾越:

①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医院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②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均不得以“公司”为其名称,“股份医院”的提法没有法律依据。

③虽有营利活动,但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组织也不能称其为公司。“股份制医院”也不能成立。

(2)现有股份制医院法律依据质疑

目前,多数地区医院改制时都提出“国家差额预算拨款不变,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职工的全民所有制单位性质不变。”这是与《公司法》相违背的:

①国家差额预算拨款不变,意味着拿国家补贴,分经营股息,股东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股东利益与所担风险不相称;

②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与“公司是以营利为活动目的的经济组织”相悖;

③职工的全民所有制单位性质不变,意味着职工并未真正走向市场。《公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清算组织应当自公司清算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一)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二)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三)股东会决议解散;(四)公司因合并、分立解散;(五)公司被依法责令关闭。”据此,股份公司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组织,利益和风险自担,国家不能包办,即使由国家控股,全民事业单位的性质也已改变。

某些公立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动力之一,是因为其看好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免税政策和经营风险低等投资条件,而忽视了股份公司是要依法纳税的。

目前,一些股份制医院的改造是在上级主管部门默许或不表态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否需依照《公司法》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根据何在?因此,在上级主管部门默许下的股份制改造是不规范的。

(3)医院股份制改造的难点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是卫生经济学探讨的永恒课题。卫生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说到资源配置,人们不免对目前卫生资源的现状存有几分忧虑,卫生资源只有通过市场供求的实践来检验。但是,对资源的调整,则必然涉及产权转让问题,没有产权的转让,医院改革会遇到说不清的难题,绕不开的阻碍。如何进行产权转让?经济学中有一个“木桶原理”:一个木桶是由若干块参差不齐的木条组成的,木桶容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条。有两个办法可以使桶的容量增加,一是取长补短,二是拆掉木桶,让其重新组合。但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这两个办法都会遇到困难,原因是生产要素的跨部门流动是很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产权交易市场,通过交换转让,既可以优化资源的组合,又可在全社会调整产业结构。

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最大难点:

①医院产权的所有者分属不同的部门,它们不会轻易放弃除所有权以外的产权;

②难以确定到底政府的哪个部门具体代表政府专门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改革的深化,以政府的职能重新划分和界定为条件;

③如何使国有产权的代表,既有足够的激励,又能受到有效的约束,最大限度地降低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成本;

④产权市场的建立和规范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产权问题已成为医院体制改革的瓶颈,医疗体制改革如何走出困境仍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3.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

下面我们以浙江省金华市第三医院在改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例来分析我国医疗机构改革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浙江省金华市第三医院原是一所地区级结核病防治专科医院,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经营了40多年后的今天,不包括土地的净资产仅为38万元,加上80亩土地变价后,医院净资产也只有1376万元。如果按照现行的体制继续经营下去,国有资产不仅不会增值,反而会负债越来越多,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第三医院整体出让前,按政策提取职工的社会保障金、离退休人员的托管费和职工货币化分房基金796万元,减去土地未付款239万元,以200万元价格整体出让给浙江广厦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由公司承担第三医院30万元的债务。出让后收回的国有资产200万元可重新配置到预防保健等领域的建设项目,这样既符合了政府卫生投资的方向,还可使原本效率低下的国有资产得到高效利用。

第三医院整体出让后,由广厦集团按股份制进行改造,在第三医院的基础上建立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医院产权明晰后,经营责任自然就得到落实。按照公司制的有关要求,建立起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组成的法人治理机构——现代医院制度,使医院运行的决策、管理、监督进入规范轨道,责任、权利、利益三者有机统一,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如医疗服务质量、成本效益核算、人员进出控制等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1)金华市第三医院改革的启示

目前,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角色迟迟不能转换,依然存在“卫生局就是医院,医院就是卫生局”的局面,使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牵涉了太多的精力,更严重的是有了既得利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使卫生系统的改革难以到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有“自己的家产”,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耗和矛盾难以避免;甚至在出现医疗单位医疗纠纷以后出现行政不作为。如果卫生行政部门不从“官办卫生”的传统羁绊中解脱出来,就不可能真正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因此,通过类似三院的产权制度改革,卫生行政部门能够跳出小圈子,真正树立起大卫生观念,进行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

①政府对改制医院必须严格监督管理。a。对规划目标的监督管理。三院整体出让协议书明确规定,在3~5年共投入资金8000万元,把三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出让后,政府必须监督这一承诺的实施,以确保建设肿瘤专科医院目标的实现,使区域卫生规划得到落实,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专科医疗技术规模优势得以形成。

b。对经营目标的监督管理。由于政府的政策目标不仅要提高医疗机构的效率与绩效,而且还要保证一定的社会公平。所以,要按照医疗机构所设定的社会和经济目标,强化对自主经营与公司化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依法规范经营行为,如片面追求盈利、不愿提供经济收益差的服务项目、医疗技术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控制和调整医院的支付制度和服务价格的监督管理。

②政府对改制医院必须完善配套政策。目前,多数改制医院实行的价格政策仍与其他公立医院相一致,未能体现特需医疗服务的价格;改制后医院仍实行减免税费政策;财政对医院的补偿政策未改变;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职工的全民所有制身份不变;改制后职工股东的利益和风险不对称,他们既想获得市场创收的利益,又不想放弃原体制的国家“保险箱”的既得利益,这必然导致改制所释放的激励作用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2000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已将医院划分为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医院改制之后,政府必须明确相应的配套政策:

a要有不同的投资政策规定;

b要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

c要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政策;

d要严格规定非营利性医院的资产转移;

e要在市场中给予营利、非营利性医院公平的准则和公平竞争。

(2)着力构筑产权运营的委托——代理关系产权链

从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现状看,关键问题是公有制实现形式。要彻底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如由社会办医、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的医疗机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仍不可能彻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院的划分,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政策的出台,卫生系统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应逐步转向委托经营,以构筑产权运营的委托——代理关系产权链。

①委托经营符合明晰产权的需要。国有和集体卫生机构,由国家或政府投入而形成的有形资产实质都是国有资产,而国有资产与其他公有资产的产权边界模糊。通过法律形式确立公立卫生机构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国有资产法人资格确立,责、权、利界定清楚。

②明确了卫生机构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国有资产委托经营后,由卫生行政部门与各医疗卫生单位法人代表签订协议,明确公立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权力,赋予他们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同时,也明确国有资产增值后的利益分配,防止追求机构内部利益最大化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出现。通过年度审计,对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则按协议免去经营管理者的职务,避免了以往干好干坏一个样,任免全凭领导定的“人治”情况的继续发生。

③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卫生系统是受计划经济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福利、公益”这样的思维定势始终束缚着卫生行政部门的手脚,办医院由国家办、政府办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卫生行政部门就成了医院“婆婆局”,与医院坐一条凳子,管事、管人、管财、管生老病死,无所不包,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被淡化。通过委托经营,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的产权人格化地位,也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由办医向管医方向的职能转变,达到依法治医、依法管医的效能,有助于净化医疗市场,为不同所有制的卫生机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和环境。

④有利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通过委托经营,牢牢把握住公有卫生机构的经营产权的构建,使经营者——院长充分拥有经营权,真正实现了院长负责制。在不损害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的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能极大地促进产权授予与约束的最佳结合。卫生机构经营者在建立产权权益补偿机制的情况下,能按照实现财产经营(使用)与财产权益相一致的原则,使知识产权的权益得到充分体现,也使自身的权益得到保证。在经营上,人事分配等制度能大胆地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运行和激励机制,把全体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创造潜能极大地挖掘出来。通过把传统的联合劳动者间接占有的公有制变成直接占有的公有制,“连股、连利、连心”,促使人们树立起竞争意识、质量意识,谋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意识,弘扬主人翁精神,全面建立起产权主体、经营主体、劳动主体之间相互协同的有效机制。

总之,通过委托经营,构筑产权运营的委托——代理关系产权链,是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产权界定和改组的过程,也是建立卫生机构运行的法律结构和法律程序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发挥产权的各项权能,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运行中获得更强大的激励机制和更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卫生资产——资本的形式适度流动,从而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

(3)委托—代理制必须面对的问题

①医疗机构全民资产政府代理制与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冲突。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医疗机构全民资产由国家集中进行投资,这是我国当时条件下所做的历史选择。这一选择使我国形成了全民所有制医疗机构都由国家经营的管理体制,由此形成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医疗机构全民资产政府代理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金融税收政策等间接手段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全民所有制医疗机构仅是政府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种辅助手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全民利益是靠各种医疗机构主体的发展来实现的,全民医疗机构经营状态不能完全说明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状况。

计划经济条件下,产权越集中越有利于计划的准确,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越分散越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医疗机构全民资产政府代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是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而且向惟一形式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各种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平等竞争的情况下,全民资产政府代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a。全民资产是计划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造成产权不清。市场经济要求以不同所有者为经济参与主体,其产权界定必须清晰,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财物交换。

b。政府代理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使得政事分开只能是一句空话。

c。医疗机构全民资产委托政府,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资产委托给经营者,这种多层次委托在产权模糊的情况下,不仅会加大代理费用,而且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权责很难明确。

以上分析表明,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必须突破医疗机构全民资产政府代理制。

②委托经营制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过去,我国实行医疗机构领导负责制、承包制等,试图通过这种委托经营制,实现改制目标。委托经营制,是在全民资产政府委托制的框架下,由政府委托经营者,通过政府与经营者的契约关系来处理全民资产。在没有资产最终所有者参与的情况下,政府将资产交给经营者经营。通过政府明确经营者的途径,实行政事分开,使政府陷入两难境地。经营者不仅要求有经营权,而且要求甩掉历史包袱,轻装走向市场;职工不仅要求工作,而且还要有在医疗机构中的主人翁地位。作为多层委托中间人的政府,很难同时满足两者的要求。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对国有医疗机构职工来讲是财产和人身的双重解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改变我国过去国有医疗机构改制的途径选择,打破全民资产政府委托制,还资产于全民,依靠广大职工推进国有医疗机构改革,使改革既解决历史问题,又可健康向前发展。

③归还代理权——国有医疗机构改制的新途径。全民资产政府代理制与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冲突,委托经营制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告诉我们:我国国有医疗机构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就是因为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民资产代理制,在改革中忽视了职工的利益和作用。要使国有医疗机构改革健康地进行下去,必须正本清源,清理国有医疗机构的财产关系,重新进行资产核算,切出一定比例的全民资产分配给国有医疗机构职工。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突破计划经济的全民资产代理制,是解决历史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良好形式。这里提到的股份合作制,既是一种国有医疗机构制度形式,又是一种国有医疗机构改造的操作方式,因此,它有别于我国过去的股份合作制实践。新股份合作制以终结全民资产政府代理制、还资产与全民为前提,以改造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产权不清、政事不分的国有医疗机构,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为目标,变国有医疗机构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切分资产归还国有医疗机构职工。实行此种制度有如下益处:

a。可以分散我国医疗机构的投资人,真正做到产权清晰,形成市场经济投资主体;

b。职工直接监管自己的资产,可以使政府退出大部分资产监管和经营,既做到真正的政事分开,又节约委托代理费用,避免全民资产流失;

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革我国当前医疗机构分配不公的状况,使国有医疗机构广大职工真正参与到国有医疗机构改革中来,并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

d。可以使下岗职工有一定的进入市场的资本;

e。可以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大原则落到实处。

(4)对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新的设想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培育多种经济成分的医疗服务市场,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医疗机构是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为此,完全可以把医院分成非营利性质的和盈利性质的两大类,即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国家的社会职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医院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职能,决定了国家对医院管理可以有三种类型,从而决定了医院产权制度亦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国有独资产权制度。

属于这种模式的医院主要是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按区域卫生规划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为政府指定的社会人群提供低于成本的服务,接受政府补贴,不承担纳税义务。他们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价值,远远大于自身创造的价值,他们是国家保障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国有独资医院在产权制度方面的特征是:

①国家是惟一的所有者;

②国家授权政府有关部门向国有医院投资,管理医院并掌握医院的最高权利;

③国家对此类医院实际上承担着无限责任。

第二种模式:国有股份产权制度。

这是国家管理公有制医院的主要模式。股份制医院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实行经营性管理,价格上网开一面,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监督。他们在接受政府指定的社会服务项目时,应获得相应的补偿。依据法规,这类医院应成为独立法人,医院的产权结构就是股东与医院法人所有权的结构,即使国家做股东,拥有的权利也只是股权,不能否定医院的法人所有权,这类医院应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第三种模式:非公有产权制度。

属于这类制度的医院,主要指社会办医和私人办医。这类模式的医院应在国家有关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设立和经营,他们既受法律的保护,也受法律的监督。他们不承担政府的卫生职能,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缴纳税收,收费标准在国家指导下自行确定。

上述三类医院模式的划分有赖于医院产权市场的建立和规范。医院性质的重新确定,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利用,进而达到合理配置。属于国家兴办的公立医院在微观资源运行质量得到改善的同时,国家作为惟一的投资主体,在保证其运行资源数量的同时,能使原有卫生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解决。另外,通过对医院产权归属的重新划定,国家可收回一定的资本,对卫生服务体系中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的预防保健等领域加大投入,形成卫生资源投资机制的良性循环。因此,国家对医疗机构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利用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卫生资源流向,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而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重视人才,科技兴院

当今世界之争就是技术与人才之争。众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重视人才,依靠高新技术才是医院的立身之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拉蒙医疗中心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美国圣拉蒙医疗中心的启示

在大型医疗机构遍布、竞争对手如林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圣拉蒙医疗中心从一个默默无闻、不起眼的小医院,在短短的几年内脱颖而出,一举成名。

圣拉蒙医疗中心始建于1990年,当时只能看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尽管美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但是对于一个技术和业绩平平的医院来说,自身的运作和发展、医生在同行心目中的位置是可想而知的。

眼下,圣拉蒙医疗中心还是原来的“中心”:病床100张,员工200多人。“山水依旧”却“面目全新”:手术例数由7年前的零例,猛增至去年的5000多例。病源遍布本市、本州乃至全美。学科带头人Garlos Gracia等专家频频到国内外,包括我国的北京、上海和香港指导、示范手术。更令人惊讶的是,圣拉蒙医疗中心还创造了诸多领先技术:全美首家医生与“机器人”共同完成颇为复杂的外科手术;全美首家应用胸腔镜等微创器械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全美首家利用卫星远程会诊系统的跨国性现代医疗教育中心……

细细探究其近乎神话般的发展速度,我们从似乎偶然的表面,发现了内在的必然。那就是——

(1)充分利用高科技,创出特色和品牌

利用腔镜进行外科手术,是法国首创的。圣拉蒙医疗中心于1990年开始开展这一手术,从胆囊切除术起步,迅速发展至阑尾、胃、小肠、结肠、食道等大中型手术,而后不断深化,至应用该方法进行妇科、不孕症手术,两年前又成功施行美国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靠“腔镜外科”这一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明显的优势,这家近乎“袖珍式”的医院,其专科特色不断被外界了解、熟悉和钦佩,病源日见增多,同行刮目相看。一步领先带来步步领先。

(2)匠心独具:医学——教育——宣传巧妙结合

“中心”出名后,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媒体也频频采访报道。这样带来的不便既耗费医生们大量的精力,又使不少外地医生难以亲临“中心”取经。于是“中心”于1997年初专门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太平洋现代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目的是应用最先进的通讯和教育技术,展示世界医学和外科领域中主要的和最新的进展。这一教育中心目前已在美国国内设立多家“卫星中心”,我国的北京、上海也有其分部,他们计划在中国5所部属医学院校均建立相应的“卫星中心”。美国国内一些著名院校,如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医学院,斯坦福大学(Standford University)等已将其列为外科和住院医师手术培训基地。同行和医学院校学生们可以在美国和世界各地“足不出门”观摩手术、会诊病人、与手术医生现场讨论问题。双方其声其影可闻可见,十分方便。媒体的各种报道,他们也一一收集汇编,供参观者学习。教育中心设行政主任,由经济学专家Mark Dresser先生担任,他们承担了大量参观、接待、咨询等日常事务,以保证医学专家们全身心地投入医学研究工作。庞大和先进的教育和宣传网络,促使同行和社会了解和关注这一高新技术,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心”和Gracia等专家的知名度。这是病人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

(3)用“无形之手”运作:医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共同培植新市场

医院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弊端;医师被动使用设备,公司卖了设备赚取利润后了事,厂家难以听到用户意见。生产、流通、使用几个本应十分密切相关的方面形成隔阂,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困难重重。“中心”却打破了这一格局。作为著名的医学专家,Gracia等一直致力于高新设备的研制与革新。比如,他发现助手协助手术有诸多不便,因为两颗心、四只手难以非常协调和默契,他便带着这一问题与工程师共同研制“机器人”。第一代“机器人”是术者用自己的足部来控制的,目前已改成声控。只要在电脑中插入一个特制的声卡,就可以凭这一声卡专门“识别”某一医生的声音,用语言指挥“机器人”按医生的意图操作。更进一步地,如果将这一声音通过远程系统传至遥远的异地“机器人”,这“机器人”也能顺从地进行手术操作。腔镜手术器械也不断改进,如按照他们提出的建议,把西德Stoze公司生产的直径仅有3毫米的腹腔镜,改装成专用性十分强、清晰度很高的成套腔镜系统。若将这一腔镜用在其他系统,清晰度便大为逊色。远程教育、远程会诊和新闻媒体不断将这些新技术、新突破向社会和其他医院推介。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的人多了,设备的销售量也大了,厂家和商家的利益也多了。正因为看好“中心”颇具前景,包括通讯、信息、腔镜、“机器人”等公司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将“中心”作为其研制、使用、推广这些产品的示范点(model),“中心”几乎免费或以极低的费用赚取这些设备的使用权,医疗成本随之降低,几个方面都乐不可支。胜人一筹的经营意识和运作胆识,使大家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促成了各个学科的参与和多种技术的渗透,把技术与服务、科技与经济推上一个新的档次,也因此培植了一个新的、巨大的潜在市场。正如“中心”的学科带头人、“教育中心”创始人及总裁Gracia说的那样:电视、电脑联网医学,自动控制(机器人)操纵技术和外科技术上的一系列进展,是将医学引入本世纪的关键。

医院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技术高低之分,圣拉蒙医疗中心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颇有价值的经营策略,那就是——靠高新技术腾飞,凭特色专科制胜。

2.走科技兴院之路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实施卫生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和对规范化培训后的医务人员继续实施医学教育,是完善毕业后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有效地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使对专业人员的培养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经常化。通过经常性的继续医学教育,使其达到高、中、初各级技术水平,并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为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在不同层次施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梯队建设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内容主要是新兴学科和学科进展以及相关边缘学科,其教育的方法可以是多方式、多途径,应以自学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为主。加强梯队建设是指后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选准培养对象,其教育内容起点要高,要广泛而深入。中年层次的医学继续教育,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技术骨干培训上,教育内容以新进展为主。青年医师的教育重点应放在专业化教育上,尤其要注重外语水平的提高,以便利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要结合实际,制定专业考评标准,建立制度,创造条件,提高教育成果。

必须正确引导卫生单位走“科技兴院”之路。政府必须对卫生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发挥指导和调节作用,通过卫生经济政策去调节卫生部门的经营活动,使卫生单位真正走上“科技兴院”之路。引导各卫生单位提高技术实力,加强服务质量管理,转变医德医风,公平竞争,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卫生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主渠道作用,使医院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注重科技投入

①调整内部机制,使其适应改革的形势。20年前,由于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政策包揽一切,职工吃大锅饭状况在医院十分普遍。论贡献,干多干少一个样,论待遇,干好干坏一个样;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科学论断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各级医院应抓住改革这一历史机遇,大胆进行内部机制的改革,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试行承包责任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给医院的发展注入活力。

②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制,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医院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医疗科技的进步。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除了改革经营管理体制,还应注重科研环境的建立与科技管理体制的完善,并采取科研经费向重点科室倾斜的政策,对承担的各科研项目进行资金分配。

③特色取胜,科技是基础。医院应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使医院重点学科在医、教、研水平,人才梯队培养,仪器设备,攻关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达到同类医院的先进或领先水平,成为医院建设的支柱和医院前进的龙头,辐射和带动其他学科快速发展。对一般学科也要集中抓好特色技术和优势项目,实行单项突破,以项目促学科,以学科带全院,真正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

④加快人才培养,大胆选拔学科带头人。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医院之所以能够发展,与医院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分不开。医院应设定“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战略措施,可制定一系列培养研究生的计划;采取定向委培、选送国内外作访问学者、公开招聘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大胆选拔年轻有为的学科带头人等办法,吸引一大批有识之士。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开发引进新技术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选拔优秀人才送出去学习、深造,吸收、消化外面的先进技术,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医院各相关专业。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使医院的医、教、研能力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为病人提供一流的技术与服务。

(3)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留住人才,仅有重金承诺,仅靠物资刺激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人才真正感到大有用武之地,才是关键。

前些时候,珠海特区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自然,重奖无疑给科技人才以巨大的激励,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才华,多作贡献。然而,拿巨款来重奖并不是留住人才的惟一办法。其实,许多科技人才安心在国内施展才华,并非只是为了优厚的待遇、宽敞的住房,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的才华得到施展,才干得以发挥,能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做好工作。

由此奉劝一些留不住人才的医院,不妨认真做些自我检查。从一些医院的情况看,留不住人才,除确有分配、奖励制度不够合理、住房条件欠佳的原因外,还在于有的单位招聘人才时学历一路攀升,可是单位真正需要的又不是如此高学历的人才。因而,一些人被招聘后,由于受技术、设备的局限,学非所用,大才小用而另谋高就。此外,有的领导缺少“惜才如命”的胸怀和胆识,不能卓有成效地使用人才,而使人才“跳槽”。因此,与其刻意营造一种拴心留人的氛围,不如建立一套举贤任能、大胆重用人才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对人才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正像青海省聘请青年科技顾问一样,他们不是请“顾问”撑门面,不是一“聘”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这些青年专家对青海的科技真正“顾”起来,“问”起来,关系才能越处越密切。

科技竞争,人才是关键。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建设,当今医院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应把人才建设作为医院建设的百年大计,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把人才建设纳入医院议事日程。要用战略的眼光选择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采取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机会进行培养、锻炼和考验,使他们成为政治可靠、学识渊博、技术过硬、精通管理、群众威信高的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以人带科,以科促院、科技兴院的运行机制。

四、直面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影响

在我国建立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主要目标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全面展开,它标志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必将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性影响。为此,医院必须适应这一改革,制定相应对策。

1.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医院的影响

(1)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标志着“以药养医”体制的终结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重新调整了国家、医院和参保职工的利益关系,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权益。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有两点核心内容尤其应引起医院管理者的特别关注:其一是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设立,医药分开核算制度的制定;其二是扩大了受益面,适当提高受保职工医疗费用中个人承担的比例,增加了参保职工选择就医医院的自由度。前者标志着“以药养医”体制的终结,医院的收入趋于单一化,部分医院的经济效益将明显下降,不得不为医院的生存而苦苦挣扎。而后者必将随着医疗市场的运作,引发医院之间更为激烈的生存竞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将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竞争的结果必将是医院的撤并、搬迁和转换服务内容。因此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既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医院在新形势下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医改配套措施不完善,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

目前我国实行的医改政策对医院供方控制管理较严,而对于参保病人费用管理缺少有效的制约措施,病人可以在市区任何一家医院就诊,对患者作特殊检查或使用特需药物没有制订严格的审批制度,且个人的自理部分随着医药费用分段增加而较大幅度下降,所以出现了一卡多用,一人持卡全家享用的现象。

(3)医药费用超支,造成医院经济亏损

①参保病人定额实行“一刀切”且偏低,而病人的医药费用由于药品、卫生材料等价格上涨,疾病变化的客观原因却居高不下,医院无奈超支;

②患者往往要求医院提供超需求服务:动辄就进行CT、核磁共振等高科技检查,或是不想用国产药、而用昂贵的进口药;

③专科重症抢救病人比例上升。由于各医院均有特色专科,造成了专科危重病人比例升高,这些病人的抢救治疗费用远远超出定额。如某院省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在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期间,收治重症胰腺炎患者51例,其中费用超万元的有27例,造成医药费用严重超支。

(4)环节管理不到位,影响医院的声誉

①为了局部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滥检查,多开药品,造成资源浪费;

②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出现推诿病人现象,极个别人员有接受病人请客送礼的现象;

③有些医技科室检查预约、出报告时间延长。同时,由于诊断治疗水平的差异,导致门诊病人复诊率高,住院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延长。

2.医院必须实行相应的对策

(1)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医疗保险制度在医院的实施

在医疗保险体系中,医院是整个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和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汇聚的焦点。过去几年里,医院要增加收益,往往通过引进高档医疗设备、为病人提供“过度医疗服务”以及高价药品,甚至鼓励开“大处方”、多检查等手段获得。而今,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将对医院带来重大影响。首先,医院在医疗服务供需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将发生转变,保险机构作为服务的第三方,从多方位制约供方的经营行为,牢牢地利用支付方式控制住对供方费用的“闸门”,从而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因此,医院应摆正位置,正确认识自己在医疗保险中的核心地位和载体作用。其次,实施医疗保险后,医疗保险机构可根据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及服务价格来选择定点医院,这将为医院之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各医疗机构应把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看作是自身发展的新契机,通过加强内部建设,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为医疗保险制度在医院内的贯彻实施作出努力。

(2)改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使医改政策更趋合理和可操作性

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医疗条件不能满足人们所有的医疗需求,所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目前来讲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因此,要界定基本医疗范围,规定治疗病种,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①政府部门要保证对医院的建设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

②在控制定额的基础上,对于各医院的特色专科收治的危重病人给予单项补偿,以缓冲医药费用的超支;

③大幅度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收费标准,充分体现技术劳务的价值,强化医院环节管理,增强经济意识。

(3)适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树立质量就是效益的经营管理思想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医院优化资源,提高质量的动力。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险作为卫生资源筹集、配置和利用的综合手段,更多地体现了政府、投资单位和消费者的意志。国家运用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实施对医院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必须接受来自病人的选择。医疗市场将出现更激烈的竞争,这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要把压力转为动力,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苦练“内功”,狠抓质量和效益,充分提高现有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率。追求内涵发展,以高质量的标准赢得市场。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要强化特色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以“在发展中求生存,以生存促发展”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规划医院发展方向和特色,形成“拳头产品”,占领医疗市场,经受住优胜劣汰的考验。在医疗过程中,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同时,开展多形式的医疗保健服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网,开展特需服务。

五、重视管理,坚持优势、高效、低耗

医院经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物的管理,也有人的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有效地组织医疗活动,合理地配置医院的各种资源,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医院管理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且关系到医院发展的快慢,同时也关系到医院的存亡。办企业讲效益,办医院也要讲效益,讲效益必须抓管理。但是,在医院管理上,国内医院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导致医院经营萎缩,严重地制约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1.目前国内医院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1)医院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人员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设备越来越先进,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有的医院管理者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太深,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机制僵化,仍然沿用呆板的管理模式。一搞市场经济,宏观条件一变,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就逐渐地暴露出来,原来认为成功的常规型管理的作用不大了。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医院管理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非常规手段和创新型的管理方法,才能适应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每一个管理者要抓紧学习,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尽快把自己变成一个懂经营、会管理,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管理工作的能手,成为开拓性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突发性的矛盾,否则就难胜重任,难受众托。

(2)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医院经济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管理,也就是物的管理;二是对人的管理。

经济管理是动态的,今天好了,明天忽视了,管理就会出现反弹,经济效益就会滑坡。在经济管理上,许多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制约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有的医院不能保持政策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践证明,选准一种方法,只要认真地贯彻下去,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补充,就一定会见成效,使医院改革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①医院管理是艰苦、细致、经常性的工作,任何改革措施都必须变为具体的管理制度,制度不在多,而在实用。要把管理目标量化分解,任务到科,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落实奖惩,有章法、有秩序地推进运作。

②要抓好信息反馈工作,随时掌握改革进程,认真总结目标方案运行中的经验和问题,及时地调整运作行为,不抓则矣,要抓就抓出成效,一定能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③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由牵头部门跟踪、汇集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制定出政策,研究解决办法,少走弯路,使医院经济管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有序高效地运作。

医院经济管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人的管理,医院改革搞了十几年,大多数医院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发展,增添了一些高精尖的设备。拥有先进设备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运作,再好的设备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创造不出很好的经济收益。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同一所医院,因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不同,因而管理结果也不大一样,整体素质高的,政策吃得准,许多想法、措施可以一步到位,能够抓住机遇,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医院的管理工作是这样,医疗工作更是这样,为什么有的医生出门诊,身边围满患者,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平均每天能看二十几个病人;而有的医生则门可罗雀,一天也看不了几个病人。出现上述反差的原因是素质问题、责任心问题、技术水平问题。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谁拥有人才,包括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谁就会占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效益;有了效益就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谁失去人才,谁就失去了市场,失去了市场,就失去了效益,就失去了发展乃至生存的可能。所以,在医院管理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需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没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办事能力,是不能做好管理工作的。在实施管理工作中,物质激励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手段,但物质激励并不是万能的。光靠物质激励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没有后劲的,必须用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来做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管理。只有把物质激励与精神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最后由无形的管理转化为有形的效益,促进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3)资金使用中的问题

资金是医院的经济命脉,医院无论规模大小,在开展医疗活动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做保证,目前,不少医院都感到资金紧张,造成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资金使用问题,资金使用效果如何,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的医院为了拓展功能,盲目上了一些项目,项目上去了,挤占了流动资金,造成了“短期资金,长期占用,活资金变成了呆滞资金”,只好负债经营。由于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比重过大,高负债决策失误,医院背上了还本付息的包袱,导致投资效益差,回报率低,严重地影响了医院正常医疗活动的开展,使医院陷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不加大投入的力度,就不能拓展新的功能,就办不出特色,就形不成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投入的过程,实质上是正确决策的过程,一个大的决策失误,是任何细小的微观管理也无法补救的。为了减少投资风险,笔者认为,对一项重大项目投入之前,要把住两个环节:一是多听听财会部门的意见,充分发挥财会部门家底清、情况明、精打细算、把关守口的运筹作用。对那些前景好、回报率高的项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和保证,而对那些经过预测前景不好,回报率低的项目要慎重考虑,不要盲目支持,应加以控制和监督,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配置。二是在决策之前要听听专家们的意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减少投资风险,确保投资安全。谁忽视这个问题,谁就是一个盲目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必然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总之,医院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说起来容易,运作起来困难。只要领导重视,工作扎实,措施得力,有胆有识,用足用好现有的政策,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就一定能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2.建立与完善医院规章制度

医院规章制度是用文字形式对医院各项业务操作和管理工作的要求所作出的决定,是人们在共同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现代医院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就会造成管理的混乱。只有建立起一系列系统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医院管理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克服管理上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使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1)制度教育与思想教育统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这种特性只有在被工作人员所接受时才能体现。因此,从制度的建立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例如,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例教育,使工作人员认识到没有制度约束的危害性和建立制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规章制度约束的心理适应性。如医院可在结合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教育的同时,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细则及实施办法》。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可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又可促进制度管理的顺利进行。

(2)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统一

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的执行和落实。

为了提高制度的合理程度,应预先收集各方面、各层次的意见和要求,经有关人员反复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预测时还要注意到纵、横向之间的比较和协调,这样建立起来的制度才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规章制度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充实和修订制度时要注意到稳定性,切忌全盘否定或动“大手术”,应保持制度的严肃性。

(3)行政奖惩与经济赏罚的统一

行政奖惩与经济赏罚都是保证制度正常、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但两者只有综合运用时才能充分体现制度的严肃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有少数人见利忘义、无视规定、以身试法,他们认为行政纪律处分不痛不痒,无所谓,对经济上的惩罚才感到阵痛,并有触动;反之,也有少数人认为只要行政不作处分,情愿受经济处罚。因此,单纯用一种方法,不能使制度运用达到预定的效果,也达不到建立它的初衷。行政奖惩只有同经济赏罚统一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强有力作用。

同样,不同的人对奖励方法也有不同的需求,有的人认为精神鼓励是主要的、是高层次的;有的则认为经济奖励最实惠。因此,在建立规章制度时,只有照顾到各个需要层次,才不会顾此失彼。

(4)有效措施和严格执行的统一

规章制度实施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执行措施的落实程度。一个制度建立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往往会出现先紧后松现象,最后导致有章不循、我行我素的被动局面。医院可采取正常监督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正常监督是三级负责、层层把关、手续完备。这些措施,可有效地保证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突击性检查是对正常监督措施的补充,是防止制度执行后期执行不严的必要手段。

3.以贯彻“新制度”为契机,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从199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开始实施。与“旧制度”相比,其会计要素、核算原则和方法、财务报表等主要内容都有较大变化。这些变化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的。因此,必将对医院改革和加强财务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医院应以此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新制度”,完善分配方式,加强成本核算,严格资产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更好地为医院改革与发展服务。

(1)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卫生机构要加强经济管理,勤俭办卫生事业”,其中特别强调了“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但是,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分配管理方式的影响,有些医院,尤其是一些条件优越的大医院在分配上往往偏重于个人分配,走“吃光花光、不求扩张”的道路,忽略了积累提留,间接地加重了财政负担。主要表现在“两高一低”上,即高福利、高奖金,低节余。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形成了公立医院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依赖性。主观原因是:医院错误地理解国家“全额管理、差额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财政政策,没有在节约医疗成本、降低病人费用上做文章,反而一方面加重病人的负担,一方面又造成国家财产流失。这种分配方式已经为医院的发展设置了障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医院在贯彻执行“新制度”时,一定要解决好以后的分配问题。

①要转变观念。医院要摒弃“等、靠、要”的旧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竞争生存、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观念,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搞好资本积累,走规模扩张和技术扩张之路。

②医院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应采取措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既有利于医院长期发展又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奖励措施,要“放水养鱼”,不能“竭泽而渔”。

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取得工资和奖金,而公有设备的使用就应取得相应回报。因此,医院在收支节余利益分配时,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应当一视同仁,和医务人员一样参与分配,从而增加积累基金提留。

(2)加强医院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医院实现有效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医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有效途径。搞好成本核算能有效地促进医院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同时,又通过科室核算和资金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制度”明确规定医院要全面实行成本核算。

目前,大多数医院实行了科室核算,有的医院实行了院科两级核算制度。已开展科室核算的医院大多按收支节余提奖,通过这种核算方法,能较为有效地控制支出和防止科室之间奖金发放的过度失衡,但却存在以下问题:

①由于受科室本身业务性质的影响,科室之间人均收支节余相差悬殊,如果各科室提奖比例相同,将注定某些科室奖金高,某些科室奖金低。

②如果采用各科室不同的提奖比例来解决科室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问题,由于不同的提奖比例只能主观确定,必然使方法失去其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性。

③对各科室的成本约束并不严格。收入高的科室即使在支出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浪费,也很容易拿到相当高的奖金,而收入低的小科室即使在支出上相当节约,对提高科室奖金也意义不大。要完成全院各科室的增收节支,还须引导大家统一认识,自觉堵塞漏洞。因此,此方法又叫“良心核算法”。

随着卫生服务领域中经济管理意识的增强,我国在近几年中又开始了医疗服务实际成本测算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为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和医院的经济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由于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工作量大、计算方法复杂,绝大多数医院没有实行医疗服务实际成本核算方法。

所以,医院应实行医疗服务标准成本核算法。医疗服务标准成本就是医疗服务的目标值,它是在目前的技术组织条件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卫生服务的资源消耗进行合理组合,并结合专家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标准,它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目标性和尺度性等特点。

标准成本核算法是对劳务成本进行标准化后得到7类标准成本:

①标准直接劳务成本;

②标准材料成本;

③标准间接劳务成本;

④标准固定资产折旧;

⑤标准低值易耗品折旧;

⑥标准业务费;

⑦标准公务费。

对上述7类标准成本的测算值进行汇总就得出了标准项目总成本。

标准成本测算方法测算出来的成本是在服务项目水平上直接进行计算的,与服务项目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由于这种数量关系是从事该项目的医学专家制定的,反映了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下的一个“适中”成本值。它不依赖于其他诸如工作量等因素分摊的影响,因而,在一段时间内,只要材料价格和工资没有太大的变化,标准成本值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性对于医疗服务定价、医院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3)强化医院资产管理

在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属于公立医院,医院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由于我国医院目前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变相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产权不清。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许多医院经营性机构相继建立,然而,经营性资产却未按国家规定办理产权转移手续,形成产权虚位。

②账物不清。在形式上,医院各部门是资产的主要使用者,均负有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医院的财务、设备、总务等部门也都建有资产分类账目,各职能科室有的还建立了分户账。然而,实际上各部门的管理很少到位。账账、账物之间互不衔接,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情况时有发生。

③移交不清。对离职调动人员所占用的公有财物应当如何办理移交手续,如何转移使用等,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物随人走”的情况屡见不鲜。

④报废的固定资产反映不真实。由于一些设备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对其性能操作掌握和使用不当导致设备不同程度损坏,尚达不到报废的人为报废,呈报审批后转入账外,有些设备报废后的残值不入医院账,而转入了“小金库”。

⑤资产的盘盈、盘亏处理不恰当。医院财务部门对年终盘盈盘亏资产(尤其是流动资产)经与物资保管部门对账后,只简单地作账面上的调整,便被列入收支,并不深究其原因。有的医院流动资产连年出现大数额的盘盈盘亏,但每年都只是在账面上“一笔带过”。

⑥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由于盲目购进设备,固定资产管理薄弱,内部控制不严,造成一些固定资产闲置、浪费和损失。

加强医院资产管理的对策:

①有步骤地开展清产核资,做好资产的产权界定和登记工作。做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

②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实行科学化管理,遵循资产运行规律,对国有资产的购入、使用、流动、报废等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

③建立和完善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的各个环节、各种状态实行制度化管理,并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大有关部门的监督力度。对固定资产的报废申请,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程序执行,认真审查报废手续是否齐全,并验证账、卡、物,组织专人从技术上进行论证。对盘亏的资产、财务、总务和设备管理部门要进行核实,确属盘亏的,查明原因,上报有关部门处理。

(4)改革医院投资方式

医院在投资方面的最大变化就是由过去的政府投资到现在的医院自主投资。投资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医院投资的方向也将由过去片面追求“高、精、尖、大、全”向“效益型”方向转变。过去的投资由政府包办,单位主管,投资者与经营者和收益者分离,致使政府投资到位后,钱被医院挪作他用或购到设备后半路下马,无人使用,往往导致一些固定资产闲置以致报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并进一步促进了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更好地占领市场,医院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投资活动,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在对一个重大项目投资之前,要把握住两个环节:

①充分发挥财会部门家底清、情况明、精打细算、把关守隘的参谋作用。

a对于医疗设备的投资,必须进行投资项目的调查,了解该设备的市场信息,价格行情,查明区域卫生资源现有状况及患者的承受能力,各种风险可能性的大小等。对于那些前景好、回报率高的项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和保证;而对那些经过预测前景不好、回报率低的项目要慎重考虑,不要盲目支持,要加以控制和监督,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b对于大型基建投资,必须在立项、可行性研究、整体布局、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等一系列环节上进行预测、分析和筹划,得出客观全面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数据资料,使投资决策真正做到科学化、规范化。

c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发挥专家的特长和技术优势。对投资项目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资金、技术、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以减少投资风险,确保投资安全。

总之,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既要考虑项目建成后医疗条件的改善所带来的投资效益,又要考虑项目过大可能带来的资金困难所产生的风险等因素,以便在效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实现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

新时期医院的发展将主要靠自身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想使医院实力不断壮大,一定要搞资本积累和技术扩张;完善分配方式,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医院发展的基础;加强成本核算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严格财产物资管理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提高投资效益则是医院发展的有力保证。

4.走管理创新之路,增强医院竞争力

新的历史条件下医院需走管理创新之路,以加快可持续发展步伐。

(1)实施创新策略的具体做法和内容

医疗卫生改革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它既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如果我们要在医院改革中有所创新和突破,就必须在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态度指导下,按照市场经济和医院发展的规律办事,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起:

①观念创新。较长时间以来,我们在对医院改革行为目标的定位上存有认知错位,运作偏离的倾向,把解决医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将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放在了从属和次要的位置。这不能不说是观念上的误区,使我们付出了本不该付出的代价。

令人欣慰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提出,开创了医院服务观念根本转变的先河,它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指导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卫生改革,无论怎样估量都不会太高。而上海市提出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策略,同样也是观念更新的结果。有创新意识,就会产生创新观念;有了创新观念,便会激发出创新的思想、创新的制度和创新的策略,就会创造出传统管理模式下不可能出现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

②制度创新。制度是医院管理思想、经营谋略的载体。众所周知,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等,都存在不少的弊端和问题,严重影响着医院整体效能和广大卫技人员积极性的正常发挥,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改变目前这种管理机制落后、经营简单粗放的现状,就必须在建立办医主体多元化、产权清晰、领导权责一致、分配形式多样、人才进出升降等制度上实现新的突破,才能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机制。

③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卫生事业是经过几十年探索才最终确立的基本方针,医院应认真领会,全面贯彻实施。

④服务创新。围绕病人需求搞服务,将永远是医院常做常新的大文章。要强调竞争意识,坚持发展观点,做到既抓包括形象塑造、环境改善的大事,又不忽视诸如增加服务窗口、设置“一米线”等所谓小事;既加强房屋修建、设备更新等外延发展,又重视医德医风、人员素质的内涵建设;既注意建章立制的基础性工作,也要善于审时度势,运用以优取胜、低价引患的谋略;既注重院内周到服务,还要走出院门,开展健康促进、提高生命质量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病人感到方便,得到实惠;才能扩大“就医圈”,赢得“回头客”。

⑤管理创新。管理也是生产力,而且是金钱买不到、很难引进来的,并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力。改革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或局部完善,而是从根本上对所有制约医院活力和发展的桎梏的彻底改变。管理需要创新,改革离不开创新。要围绕搞活经营运行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这一总目标,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的热点问题,作为医院深化改革的焦点;把解决医院内部活力不足、卫生资源利用下降这一难点,作为管理创新的重点。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布置。从战略的高度,在产权制度、运营机制、领导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实现“质”的创新和突破。

(2)走管理创新之路,加快医院发展步伐

医院改革已进入到多侧面、深层次、全方位利益再调整的攻坚阶段。只有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地走管理创新之路,才能不断地开创医院工作的新局面,这就要求医院努力做到:

①强化学习,富有献身精神。面对市场经济下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赢得医院管理的主动权,提高驾驭医院经营管理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国内外医院管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而且还要用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现代科学理论知识,成为具有复合型、创造性的管理人才。要学习市场、研究市场、开发市场、创造市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运用多元、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做好搞活医疗服务这篇大文章,实现医院领导从“硬专家”到“软专家”的飞跃和转变。

②用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实现创新。管理创新是对旧的思维方式、运行模式的不断否定,是对自我和现实的再超越,也是摆脱困境、走出误区的必然途径。它既需要改革家的敢闯敢试的气魄和胆识,又要有科学家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要把发展是硬道理贯穿于医院改革的始终,并使之成为每一个领导、职工的共识。要以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有利于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作为检验管理创新成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再来一次对医院职工卫生改革的再教育,开展一次思想的再解放,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管理创新需要创造良好的氛围。经过20年的改革实践,医院内外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条件。这一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备加珍惜、很好利用。广大就医患者的人心向背从根本上说是决定医院前途、命运的“法宝”。他们对医院的关爱之心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无形资产。只有用我们对广大患者的赤诚之心,才会真正赢得他们的厚爱和回报。要建立对管理者有压力又有动力的机制,以激发、促进他们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培养造就一支懂管理、善经营、敢于创新的管理者队伍。实践证明,医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与其领导者的素质高低成正比的。科学的管理机制、方法是创出来的。改革需要创新,创新呼唤人才。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药分开核算、社区医疗的异军突起和功能的逐步到位,对培养造就管理人才显得尤为迫切。据华北某省对4300余家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调查,能称得上合格的占到15%,而优秀者仅为3.4%。医院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但优秀的管理专家也是凤毛麟角。对此我们应有紧迫感,加大培养力度。同时通过包括从非医学管理院校在内的毕业生中选一批,从具有管理潜能又经过“二次培训”的医学专家中挑一批等方式,尽快选拔造就一支庞大的管理者队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医院管理的需要。

医院改革任重道远,管理创新永无止境。新一轮医院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但愿医院能坚持创新,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以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新面貌“入世”。

六、观念创新,引入现代营销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医院经营管理开始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这种转变不仅涉及经营管理理念,而且将影响到医院的组织结构和竞争能力。为尽快完成这一转变,将现代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医院管理,利用营销组合这一工具,分析和制定医院营销战略十分必要。

1.医疗服务营销管理及要素

医院属于第三产业,其产品是医疗服务,患者购买医疗服务如同购买商品一样,都是为了消费。对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来说,医疗服务就是商品,必须尽快地“卖”出去,方便并加速这种商品流通,以满足患者需求并创造符合医院(组织)和医生(个人)目标,这种交换过程就是营销(管理)。影响医疗服务营销管理(M)的要素很多,包括MR(市场调查)、4Os(对象、目标、组织、运作)、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Cs(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对消费者的成本、便利、沟通),其函数可以写作:

M=f(MR。4Os。4PS。4Cs)

(1)MR

MR即市场调查(marketing research),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需求及利用状况:如患病率,因病休工、休学天数,就诊率,就诊次数,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医疗药品支出占户均年消费支出比重。

②供求状况:即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床位数/千人口、医生数/千人口等。

③竞争状况:对主要竞争者进行识别、描述和分析他们的规模、目标、市场份额、专科特色、优势和劣势、机遇和问题等。

④求医行为:研究医疗服务价格、患者收入、是否购买保险、候诊时间、健康观念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对求医行为的影响。

(2)4Os

①对象(objects):一般而言,医院服务的对象是人,是具有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的人,其中预防保健的对象是健康的人群,而医疗服务的对象是非常个性化的病人,并且他们往往带有明显的职业的、家庭的、社区的特征。医院的整个工作应该全部围绕病人,而不是围绕医生、医院的行政工作进行。因此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应明确特定的对象和目标。

②目标(objectives):医疗服务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由于医疗服务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病人的健康和生活,其目标神圣而伟大,具有不可代替性,因此,医院工作的社会和人道价值是第一位的,经济价值是第二位的,经济价值既是社会价值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又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医院应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long-run objectives)和短期目标(short-run objectives),并且把目标变成可供评估和操作的指标。

③组织(organization):以病人为中心需要加强临床科室的建设,减少行政人员,逐步让后勤工作社会化或实行企业化管理。

④运作(operation):即怎样提供服务。医疗服务专业化的同时,也日益社会化,一个医生可以解决一个病人的全部问题的时代已相去甚远。医疗服务是不同专业医护人员合作的过程,因此,转诊、会诊、检查、化验、手术的程序和制度应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

(3)4PS

①产品(product):医院提供的产品是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这一产品具有很多特性。如:消费者无知;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弹性小,保险服务收入弹性大;第三方支付(医疗保险制度);消费与生产同生同灭,产品不能库存。营销管理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搞好市场定位,调整服务结构,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

②价格(price):是指购买医疗服务所需要支付的费用。收费标准的制定目前还是政府行为,有些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和价值(成本)是背离的,价格不能反映医疗劳务的价值。但随着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部分医疗服务的定价权必将下放到医院。另外,现行医疗收费标准中有部分项目具有操作空间。医院可对服务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利润分析、需求分析后进行定价,甚至可以运用竞争性定价策略。

③渠道(place):是指消费者能接近和得到医疗服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就是渠道。医院应在医院建筑、科室布局、导医、收费电子化等方面加强工作,避免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以此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

④促销(promotion):医院将其服务告知目标消费者并说服其购买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医院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激励,改变观念,正确引导。

(4)4Cs

①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customer needs and wants):患者的医疗需求是患者对健康的客观反映,是患病及其严重程度对医疗服务的客观需求,而欲望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很可能是攀比的结果。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应满足这两种不同的需求。

②对消费者的成本(cost to the customer):消费者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服务。在经济不发达或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地区,经济因素是抑制医疗服务的主要因素。因此,发展适宜技术,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是增强医院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另外,制定营销策略时还要考虑患者的时间成本。

③便利(convenience):营销方案要考虑便民利民措施。

④沟通(comunicotion):一方面要加强医院文化、医院形象的宣传;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

2.医院营销战略的影响因素

医药营销过程存在着影响医院营销战略的各种因素:中心因素是病人,是医院营销战略的核心;外层是医院可用于影响病人的营销工具4Ps;再外层是从病人的角度考虑与4Ps相对应的、为病人利益服务的营销工具4Cs;第三层是营销管理的基本职能(PDCA),即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这是一个滚动的循环;第四层是中观环境,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事业单位,保险公司和竞争者;最外层是医院所要适应的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统计/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技术/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医院营销战略正是在上述环境下,围绕病人这一中心,运用营销组合这一工具,通过营销计划系统、营销组织执行系统、营销控制系统、营销情报和评估系统这些管理职能系统进行推动和部署的。这是一种可以普遍运用的方法,下至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的基层医疗机构,上至区域性的医疗中心。

七、对新建医院的理性思考

“入世”更将使医院认识到竞争的激烈与生存发展的不易,也使有关人士在筹建新的医院时不得不做出一些理性的思考。

1.运筹策划是新建医院的触角

新建医院的策划过程就是认识过程,是创意过程,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运筹策划新建一所有相当规模的医院就应该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正确评估医疗市场。要以社会医疗服务为根本,以运行模式为关键,以管理体制为核心,以无形资产为优势,以社会需要为动力,以连锁经营为方向建设医院。

一旦运筹策划结束,在付诸实施前要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主客观条件,对指导思想、目标、对象、方针、政策、策略、途径、步骤、人员安排、时空利用、经费开支、方式方法等作出构思和设计,形成系统、完整的方案,然后制订实务表。

国内外众多企业通过运筹策划,成功销售产品,壮大自身力量的例子举不胜举。运筹策划是改善管理、完善管理的有力手段,是效率、效益的佐剂。

2.区域卫生规划是新建医院的依据

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是在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向社会每个成员公开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为目的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区域规划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较好的成本效益。实施区域卫生规划,除了强化政府对规划实施的调控和干预外,关键在医疗单位本身的服从与配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1)充分提高对区域卫生规划的认识

区域卫生规划是发达国家总结过去卫生事业发展与管理经验后提出的一种新型卫生管理模式,是现代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阶段。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能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促进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然而现阶段,由于该规划实施中各类机构的职能显示有一定的时间性,且规划整体效益表现出的滞后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因此,尤其要提高和统一各级卫生机构领导层的认识。

(2)坚决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

卫生医疗单位,尤其是中央各部委直属的医疗单位,都要无条件服从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以便于区域卫生规划设计的统一性和贯彻实施的统一性。不难想像,一旦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就很难顺利实施规划。

(3)正确对待结构调整后带来的阵痛

随着规划的实施,必然有一部分机构的设置、规模、职能等面临调整,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减少阵痛的持续时间只能是主动适应,发挥优势。

(4)做好对规划的评价、完善和监督工作

任何一项合理规划的实施,都必须有一个评价、完善和监督体系。作为规划实施中的要素部门,医疗单位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规划更趋科学。

3.社区卫生服务是新建医院的着眼点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医院服务保障模式改革的大趋势。谁启动快、网络密、实施细,谁的市场覆盖率就高,谁的经营和经济效益就显著。因此,在新建医院时,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用大卫生观来推进医院建设,改变单一服务、单一保障的模式。

4.运行模式是新建医院的关键

新建医院的运行模式决定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作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管理体制可进一步探讨。

(1)“院中院”,两种体制共存

股份合作制是新型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其本身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属性,但就现实而论,至少有如下优势:有利于吸引资金;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技术劳务含金量。

对于新建医院来说,“院中院”还有以下四个优先:①时间优先。减化新建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审核、批准等手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省了办院时间,依托自家的人、财、物、专业设置的优势,这也缩短了筹建时间。②资源优先。指资源配置优先,资源配置互补,开发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不失为尽快启动的良策。③专业优先。现有专业合理重组,突出重点,容易形成优势,争取医疗市场的最大辐射面。④区域优先。城市区域卫生规划后,新建医院又作为该地区依托于附院的同级医院,从战略上保证等级医院的延续性。

(2)连锁办院,开发卫生资源

全国首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连锁办院形式——南京市鼓楼医院集团,自1996年组建后,人们开始对连锁经营形式引入医疗行业有所认识。优势互补、特色互扬是连锁经营的宗旨,但须切忌拉郎配,医院应主动参与,自愿结合。在发展形式上应充分尊重各自行为、求同存异;在经济核算方面不能杀富济贫。

5.管理体制是新建医院的核心

医院的出路在管理,管理的思路在创新。创新的举措在于坚持优势、高效、低耗。

(1)转换机制是实现管理的保证

当前,机制转换已成为热门话题,院长负责及逐级管理已成为一种改革的模式。机制转换决非是面上的工作,应重视内涵质量,并在力度上加强。要创造条件实行全员劳动聘用合同制,采取行政和技术“双轨”聘任,提高服务效益。要竭力倡导技术劳务的含金量,敢于正面补足医务人员技术劳务报酬,保持收入的社会公平。要用“有形的手”有效操作“无形的手”,树立医务人员在社会经济转轨时期的价值观念。

(2)系统管理是管理的核心

制度管理固然重要,但决非能一统管理的天下,况且有些制度管理有一定的时效性。管理者应是技术业务的专家,又是经营管理的能手,只有这样,才能在所管理的范畴内自主运筹,创造性地工作。新建医院的工作头绪繁多,而新建医院筹建时期的管理文件又相对匮乏,为此要求管理人员运用管理学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制定出适合于建院初创时期的工作制度。

(3)服务社会是管理的宗旨

社会服务不仅包括医药技术服务,还扩大为如职业指导、行为咨询等,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网络,应从改善服务态度,保证医疗质量,提供便民措施等方面入手,同时还要依靠社会力量引导人们树立保健意识和价值观念。

6.无形资产是新建医院的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多寡,代表着医院整体实力的强弱。医院的无形资产主要有:冠名权、专利权、服务标记、生产经营许可证、专营权、商誉、公共关系等。新建医院不仅要努力塑造、培植、积累和维护医院的无形资产,还要作好无形资产的价值转移,例如紧抓潜在人才素质的培养,在投入基础设施与设备的同时,应加强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人是医院的主要有形资产,又是使两种资产相互转化的核心力量,医疗技术价格的调整势必拉动无形资产的价值转移。

7.社会需要是新建医院的发展动力

市场经济蕴藏着无数的隐性需求,面对目前已经形成的买方医疗市场,众多医院在抱怨“卖难”的同时,颇为怀念过去短缺经济下的“风光”。的确,“短缺”曾给医院带来不少甜头,新建医院应从医疗市场中寻找一些“短缺”,把着眼点放在人们的隐性需求上。例如微创外科,由于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省钱、易接受等优势,出现了排大队接受治疗的现象,为此应控制该专业床位数,使技术精益求精,便可在医疗市场上赢得主动。又如,如果能将患者健康状况通过电话或电视及时传播给某一医疗中心,相信可以获得更广的医疗市场。当然,开发隐性需求,医院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但只要医院心有所想,行有所向,启动消费还是不难的。

§§第三篇 让东方瑰宝大放异彩——中医药直面“入世”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