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会心会意,禅意如盛开的花朵 (1)
11月16日:悟来悟去,原来悟的只是一个空无
你不可能逐步地开悟,你只有一下子跳进去,不可能一步一步地上台阶,那儿没有台阶。开悟就像一个深渊,你或是跳或是不跳。
石恐禅师和西堂禅师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石恐禅师开玩笑地问西堂禅师:“你会捉虚空吗?”
没想到西堂马上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石恐惊奇地问道:“怎么捉?”
西堂禅师用手在空中抓了一下,说:“就这么捉。”
石恐摇了摇头,说:“你不会捉,不是你那么捉的。”
西堂不服气地反问道:“那师兄你说该怎么捉?”
石恐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痛得西堂大叫:“师兄放手,这个虚空会痛的。疼死人了,鼻子快拽掉了!”
石恐松开师弟,笑着说:“必须这么捉虚空才行。”
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笑呵呵地对师兄说:“多谢师兄指点!”
【心灵茶坊】
你体会到了吗?看来,西堂真的捉住虚空了。看似一个荒谬的悖论,却是一个活生生的、可感知的事实。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实有就是空无啊!
悟是一把开启天门的钥匙,将你带出头脑的需要,因为头脑是推理的,通过推理你无法走出头脑,通过推理,你会向前,向前,但是你只是在绕圆圈,但那最明白的禅意永远在那里。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的本源。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实相本原,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能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源。但参来悟去,最大的实相却是有产生于无,实有就是虚空的另一种表现。看来唐僧实在没给弼马温起错名字啊——悟来悟去原来就是那个空嘛!
11月17日:点亮心灯一盏,收获幸福的果实
我们的心空既然像个小宇宙,是不是只能永远空虚呢?不,我们心灵的空间仅仅像是小小一间心房,一根火柴,一支蜡烛,足以让亮光充满心空。
有位禅师为了测试他的三个弟子哪一个最聪明,就给了他们三人每人十文银子,让他们想办法用十文银子买来能装满一个巨大房间的东西。
第一位弟子反复思考了很久之后,心想:“什么才是市场上体积最大、价格最低的东西呢?”最后他跑到市场上,买了很多棉花。但棉花买回来以后,只将这间房间装了一半多一点。
第二位弟子与第一位弟子的思路非常相近,他也在反复寻找市面上体积最大、价钱最便宜的货物。最终他挑选了最便宜的稻草,但十文银子的稻草也只能将房间填满三分之二。
轮到最后一位弟子了,前两位弟子和禅师都等着看弟子他的答案。只见他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拿就回来了。前两位师兄弟感到非常奇怪,禅师却在暗暗点头。这位弟子请禅师和另外两位弟子走进房间,然后将窗户和房门紧紧地关上。整个房间顿时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了。
这个时候,这个弟子从怀里取出他花一文钱买来的一支蜡烛。他用火柴点燃了蜡烛,顿时,漆黑的房间里亮起昏黄的烛光。这片烛光虽然微弱,但是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照到了。第三位弟子成功地仅用一文钱装满了整个房间。
【心灵茶坊】
禅就是我们内心的火柴和蜡烛,当我们用智慧点燃这盏禅灯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会被光明和温暖充满。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我们需要这样的温暖和光明。
人最忌讳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渐渐被黑暗的罪恶所包围;最可怕的是步上贪婪、暴力和痴迷之路。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最后心灵完全黑暗。欲壑难填,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知足常乐,才是得平安,收获幸福果实的道路。
11月18日:心无外物才是大彻大悟真境界
只有化有心为无心,让一切都显现为一切的本来面目,才是真的修为境界。
慧忠禅师就是一个心外无物的人,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大彻大悟的无我忘我境界。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抑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察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禅师心迹,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心灵茶坊】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行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为有我而来,那么真正无我就是佛境界。
11月19日:向死而生,死亡是生命另一个轮回的开始
死亡是生命的升华,面向死亡而生存,的确是一种超然旷达的生命观。下面故事中的乐天禅师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淡看生死者。
乐天禅师一百多岁高寿时身体还特别健康,耳不聋,眼不花,牙齿还完好无损,总是红光满面,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有位生命学专家想从禅师这里得到一种长寿秘籍,就专门来寻访乐天禅师。第一次寻访时,乐天禅师说:“没有什么秘诀,连我也没弄明白,我为何如此长寿的。”
几年过后,专家再次拜访乐天禅师。乐天禅师说:“我知道为什么了,但是,天机不可泄露。”
又是几年过去了,乐天禅师的身体依然强健,一点儿也看不出老,好像违反生命的自然规律。
生命学专家再次来拜访,他对乐天禅师说,他对生命的探讨,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人类。
这次,老禅师终于说出了他的长寿之道,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从六十来岁就盼着圆寂,视圆寂为佛家的最高境界、最大快乐。可是,我的修行一直不够,一直未能实现早日圆寂的最大夙愿。这,也许就是你要探讨的长寿的奥秘吧!”
【心灵茶坊】
生命的奥秘在哪里呢?在于向死而生,然后获得恬淡平和、视死如归的心态,这种心态让老禅师早早卸下了生命和心灵的重负,一直生活在别样的期待和无所畏惧的轻松愉快中。老禅师活在无所谓终点、起点的极大静穆中。
真正的禅者不是逃避或无可奈何地接受死亡,而是勇敢直面,向死而生。将死亡看做生命的归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得道高禅看来,尘世的肉体生命在死亡那一刻,正是落叶归根,像来年化为春泥的落花一样。丹麦的齐克果认为:“死亡绝不是一切的终结,永生才是一切。”你相信有永生吗?
11月20日:幽死一默,为死亡欢笑
克服了死亡的恐惧,就窥见了生命死而复生的真理。
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又不接受人们供养的法衣。
有人把此事报告临济禅师,临济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地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
普化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说道:“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着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
第二天,普化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都想来看此怪事,普化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
如此经过三天之后,由南门而西门,由西门而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大家说:“我们都被普化骗了,一个好端端的人,哪能说死就死?再也不要上他的当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扛了棺材至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就非常欢喜地说道:“你们非常有耐心,东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罢,普化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心灵茶坊】
这种洒脱自在,和浪漫主义者对死亡的憧憬以及一般人对死亡的服从是多么不同?!
从禅者对死的勇敢和幽默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他们拥有遭人误解辱骂而面不改色、坚持活出自己的真正有意义的生命的勇气,也有向死亡挑战的资格和实力。
死亡已不能束缚他们,不能使他们心生恐惧,死亡已被他们胜过,死亡对他们来说比一缕蛛丝更轻,死亡例成了幽默的源泉。正如土家族的跳丧,不仅是中华文化圈中唯一为死亡而舞蹈的,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罢!
11月21日:死亡是生命的另一个去处,它超越红尘之外
打开你的慧眼是参透生死悬隔,通往自由之路的唯一途径。
雪峰禅师巧妙地以冰水为喻,指明生死关联,揭露生命的奥秘。
玄沙禅师在路上遇见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问道:“有一个远道而来的僧人,昨天不幸去世了,我心里感到几分悲哀。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有人问我的问题。”
玄沙问道:“什么问题?”
雪峰禅师说道:“他问我,人死后怎么样了?”
玄沙问道:“你怎么回答的?”
雪峰禅师说道:“我对他说:‘人死亡后,如冰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