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竞争优势: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
42826200000028

第28章 产业集群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

(一)产业集群与浙江村镇经济发展

作为人类聚落的基本形式,村落构成了最基本的地方经济实体。因此,村落也是许多地方专业化产业演化与嵌入的基本空间。改革开放以前,浙江的村落大都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与服务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自给自足的比重高,只有部分特色农产品与传统手工艺品成为地方的专业化产业。由于地方专业化产业规模小,村落经济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村落经济发展出现分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型、工业型、市场型、旅游型等多种村落发展模式。

如嘉善县杨庙镇的翁村原是一个纯农业村,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1984年,翁村从江苏盛泽引进丝织机办起了第一家村集体丝织厂。1983年,原丝织厂职工吴定良等带头离开丝织厂搞起了家庭丝织,其他村民争相效仿。面对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翁村丝织业通过更新设备、组织行业协会、建立工业小区等多种途径,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2006年,翁村丝织业拥有喷水织机1800台、牵经车500台、有梭机1200台,产值超过了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头巾纱生产基地。全村有70%以上的劳力从事丝织业,丝织收入成为翁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并带动了附近的油车港、七星、干窑、洪溪、天凝等乡镇的家庭丝织业的发展。

专业化产业的地方化与集群化增强了浙江农村工业的竞争力,加快了浙江村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浙江的新农村建设。在全省1000多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中,有相当数量的村落是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村。海宁市许村镇永福村、新益村、联盟村的家纺,诸暨市山下湖镇长乐村、桔城村、山下湖村、广山村、温岭市横峰街道邱家岸村的珍珠,余姚市泗门镇小路下村的电源线接插件,余姚市临山镇临浦村的塑料按键制品,余姚市朗霞街道杨家村的裘服,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的耐火材料,婺城区白龙桥镇洞溪村的汽配,义乌市大陈镇大陈二村的衬衫,南浔区和孚镇重兆村的真丝乔其,秀洲区王江泾镇田乐村的丝织,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的经编,桐乡市濮院镇永乐村的羊毛衫,定海区金塘镇山潭村的塑料螺杆,鄞州区横街镇林村的水表,绍兴县富盛镇倪家溇村的平绒,诸暨市大唐镇楼家村、安华镇蔡家畈村的袜业,嵊州市石璜镇范油车村的纱窗,乐清市柳市镇长虹村的低压电器,平阳县昆阳镇皇岙村的塑编加工,绍兴县杨汛桥镇江桃村的锡箔纸加工等特色产业都构成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与一般的村落相比,专业村的主导产业地方化与集群化的特征更加明显。根据专业村内部专业化产业治理机制的差异,可以将浙江的专业村进一步划分为航民村、花园村等以企业集团为龙头的专业村和海宁市许村镇永福村、嘉善县杨庙镇等市场型专业村。浙江的专业村内部仍然存在多样化的产业构成,许多专业村的特色农业、工业往往与专业市场或旅游业等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共同推进专业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受地域规模的限制,专业村的经济规模往往较小,一些邻近的专业村往往相互联系,构成乡镇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村落相比,乡镇往往拥有更大的空间范围与更为丰富的发展资源,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的潜力都十分巨大。尽管浙江农村的地方专业化产业总是起源于特定的村落,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地方专业化产业的空间分布分布往往会进一步扩散,从而促进各种专业乡镇的形成。专业乡镇作为一种专业化产业区,是产业集群相对发达的镇域,往往包括了供应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金融、技术研发、教育培训等各类机构,能够为本地及外地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依托专业化分工网络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专业镇的产业竞争优势得到增强,从而为镇域经济发展持续相对持续的动力。从空间规模与层次来看,专业村受地域空间与资源的限制,专业化产业的规模与范围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而往往只能在特定产品(如利基niche)市场形成优势;乡镇地域范围往往在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可以集中大量的相关产业企业,形成更大规模的专业化分工网络与产业集群。

由于产业扩散路径的多样性,浙江的专业乡镇往往具有不同的形成路径。一些专业乡镇是在专业村的基础上,逐步向外扩张,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式;而一些专业乡镇的特色产业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并没有形成明显的专业村核心;还有一些专业乡镇则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涌现了一些专业村。如乐清柳市的柳压电器产业,自1970年马仁桥村民陈庆瑶在无意中了解到煤矿作业必需的“交流接触器动静触头”大量缺乏的信息后,创办了苟东五金电器制配厂,并进入了五金电器产业。随着技术的模仿与扩散,改革开放初期,柳市镇域范围内先后涌现了以翁洋为中心的矿灯配件市场、以马仁桥为中心的电器车头配件市场、以三里村为中心的电动机碳刷市场等以村为单位的五金电器配件专业化生产基地。随着柳市镇电器门市部的日益增多与柳市电器城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又涌现了长虹村、上园村、张瞿村等专业化村落。由于乡镇地域范围相对较大,许多专业乡镇内部会存在其他一些专业化产业,甚至会存在一些其他产业类型的专业村。以绍兴县杨汛桥镇为例,作为中国经编名镇,杨汛桥的经编家纺产业富有集群特征,当地的化纤印染等产业又是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地的江桃村则是绍兴传统特产锡箔的主要加工集聚区。

(二)产业集群与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

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特定产业及相关产业在一定地域集聚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有效的地方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影响往往比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更为明显。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农村工业化刚刚起步,县域经济主要依托分散在各乡镇各行业的相对孤立的工业企业。由于产业集群的优势,一些专业化产业往往获得比其他产业更快的发展,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随着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特色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浙江的许多县域经济逐步集中到若干个特色鲜明、竞争力突出的产业集群。如余姚在改革开放后一度涌现了35个特色产业,但是在市场的检验下,地方资源不断优化整合,逐步形成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水暖器材、消防器材、灯具、裘皮、榨菜等10大产业集群。

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产业集群往往是按“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家庭企业还是社队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一般均利用生活住房和各种闲散房屋作为生产用房,“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是浙江农村工业化早期的典型特征。因此,浙江的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空间分布也往往较为分散。随着浙江企业规模的扩大,原有简陋的厂房往往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寻求新的区位建设厂房。受资源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工业企业最初只能在村、镇范围内寻找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布局。城镇作为地方经济的空间中心,具有交通便捷、设施完善、要素集聚等优势,自然吸引了农村工业企业的自发集聚。

作为浙江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市场向城镇集中的态势更为明显。由于城镇拥有交通通讯便利、设施相对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等优势,对专业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浙江的专业市场,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往往集中在一些中心城镇。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最初混迹于廿三里与稠城等乡镇集贸市场。但是,由于稠城镇地处交通中心,市场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导致在廿三里经商的摊主纷纷搬迁到稠城。结果在1984年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开业时,廿三里小商品市场就并入了地处稠城的义乌小商品城市场。乐清柳市电器城等专业市场的建设,也推动了柳市低压电器企业从农村向城镇的集中。随着专业市场与农村工业联系的不断增强,义乌、路桥、柯桥、柳市等专业市场发达的城镇,纷纷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成为当地产业与人口集聚的中心。

较之农业特色产业,工业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以苍南为例,作为温州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苍南的块状经济发展特色鲜明,拥有“中国印刷城”(龙港)、“中国礼品城”(龙港)、“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龙港)、“中国塑编之都”(灵溪)、“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灵溪)、“中国箱包市场产业基地”(钱库)、“中国蘑菇之乡”(马站)、“中国四季柚之乡”(马站)、“中国紫菜之乡”(沿浦)和“中国席草之乡”(观美)等10张“国字号”金名片及金乡不干胶生产基地和宜山、望里纺织品生产基地。由于苍南的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龙港、灵溪、金乡、钱库、宜山等地,导致苍南全县36个乡镇中,除了龙港、灵溪、金乡、钱库、宜山等5个专业化经济强镇外,其余的各个乡镇基本上都是小乡镇和穷乡镇。苍南除龙港等5个专业化经济强镇之外的其余31个乡镇,占全县80%以上的面积,却仅有全县约51%的户籍人口、约41%的常住人口以及不到全县1/7的GDP。

在专业化产业与专业市场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浙江迅速崛起了一批像柳市、龙港、桥头、路桥、稠城等专业化城镇,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聚集中心和辐射中心,带动运输、信息、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也纷纷撤乡建镇,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鼓励农民进镇投资办厂,小城镇成为深化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与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1991年底,浙江全省农村建制镇数量达到700多个,比1985年增加了近两倍。作为介于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之间的集聚经济模式,集群化经济在促进地方经济专业化的同时,又通过产业与人口的集聚推动了浙江的城镇化进程。

随着地方专业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空间范围也会不断扩张。浙江的许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跨越村落与乡镇的边界,向周边乡镇扩张,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如诸暨的袜业,起源于大唐,随着产业与技术的扩散,发展到周边的草塔、五泄、青山、牌头、安华等10多个乡镇,吸纳了15万农村劳动力,年销售额超100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销售、出口基地。乐清的低压电器,起源于柳市,后扩散到周边的北白象、翁垟、象阳、七里港、磐石、黄华等乡镇,从而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的工业电器生产基地。浙江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往往都会跳出乡镇的地域限制,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随着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浙江的温台等地出现了小城镇连绵发展的态势。

与乡镇经济相比,县域经济地域范围更大,资源更加丰富,产业的多样性也更加明显。因此,浙江的经济强县往往存在多个知名的产业集群。如萧山凭借纺织印染、机械汽配、服装羽绒、建材钢构等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先后获得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化纤名镇、中国化纤织造名镇、中国羽绒家纺名镇、中国羽绒之都、中国花边之都、中国制镜之乡、中国淋浴房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中国钢构名镇等全国特色产业基地称号。诸暨市拥有纺织(大唐袜业、陶朱贡缎、枫桥服装、浣东绣花)、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直埠制鞋、草塔弹簧、次坞包装、牌头蚊香等10多个特色产业基地,块状经济对县域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90%。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了城镇的扩张与人口的集聚,诸暨市的城镇化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产业集群的推动,店口、大唐、山下湖、枫桥、次坞、牌头、草塔等7个专业镇进入了浙江百强乡镇行列。

浙江产业集群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外来人口的集聚。在浙江,产业集群较为发达的乡镇和县市,外来人口的规模都相当可观。瑞安塘下镇集中了全市85%以上汽摩配企业,汽摩配企业的大量集聚吸引了10万多外来人口。中国空压机之乡温岭市泽国镇,本地人口12万多,外地人口却有13万。义乌市随着小商品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外来人口数量迅速超过了当地户籍人口。2007年,浙江义乌市本地户籍人口只有70万,常住外来人口却达到了103万多 。即使在云和这样一个2003年总人口仅为10畅9万人的山区小县,在全县人口出现明显外流的情况下,县城云和镇由于木制玩具业的发展,常住人口也达到了4畅5万人,比户籍人口多出近1万人。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嵌入当地产业经济社会网络,一部分外来人口转化为常住人口,为浙江产业集群与专业城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徐维祥等人的研究表明,浙江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随着区域块状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增加,县域城镇化水平随之提高,二者的复相关系数达到0畅8162,在统计分析上呈极显著水平。

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与县域产业集群相比,由于城区的地域面积相对狭小,城市产业集群往往分布在彼此相邻的不同城区。如杭州软件产业经认定的400多家软件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江北和江南两大区块,并与动漫、通讯等产业相互融合,集群化特征显著,整体经济规模处于全国软件产业基地前列。杭州女装产业则主要集中在萧山、江干的女装工业功能区及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等特色街区,并且与传统的丝绸产业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服装产业集群。温州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皮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服装名城、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温州的鞋业集群涉及制革、合成革、皮鞋、鞋机等多个相关产业,其中制鞋企业主要分布在鹿城、瓯海等城区及毗邻的永嘉县瓯北镇;制革企业主要分布在瓯海和鹿城区;合成革企业主要分布在龙湾区;制笔企业主要集中在鹿城、龙湾等地;打火机产业则主要分布在鹿城、瓯海等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浙江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浙江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造就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强县经济格局。从历年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测评来看,浙江进入百强县(市)的个数逐年增加,位次逐步前移,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浙江省委政研室2001年的调查表明,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其中1/3以上的县市区块状经济产值在全县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其中占50%~70%的有17个县市区,占70%~90%的有12个,占90%以上的有2个。浙江省委政研室2005年的调查则表明,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其中块状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的有45个县(市、区),占50%~70%的有16个,占70%~90%的有24个,90%以上的有5个。随着产业集群优势的日益突显,浙江块状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