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北仑淮河小学:“阳光城”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组2008年12月
“学校背景”
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创办于2004年,位于北仑城区新碶街道的东端,是紧挨北仑港区的一所城区学校。小学占地24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学校活动设施完善,拥有微机室、劳技室、科技室、制作室、陶艺吧、车模馆、手工坊、机械室等各种专用室和生态园、苗圃等劳技场所。学校以“为孩子的幸福奠基”为办学宗旨,努力构建“德馨淮河”、“健康淮河”、“数码淮河”、“智慧淮河”和“实力淮河”。虽然建校不过4年,但已获得“教育部综合实践项目组实验学校”、“全国劳技特色学校”、“浙江省示范学校”和“浙江省数码艺术研究培训基地”等众多头衔和殊荣。
学校探索了“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资源,自主开发、自主经营于德、智、体、美、劳一体的实践活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养上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该活动享誉全国,成为“教育部综合实践项目组实验学校”,其中的“数码艺术”课程在省、市范围内已形成广泛影响,目前,全体老师正致力于构建生态课堂,让孩子享受“轻负担高质量”的阳光教育。
一、“阳光城”的由来
2004年9月诞生的淮河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建校伊始,学校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相比城区内的老校、名校,学校发展几乎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瓶颈:交通不便、生源不优、师资不够,周围缺乏文教资源的环境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学校如果不愿意偏安一隅,消极对待,就必须破茧而出,利用现有条件,化劣势为优势,开创新的教育天地。就在此时,学校关注到了周围的社区资源和港口资源。学校所在地的北仑新碶镇是浙江省文明社区,它的芙蓉、牡丹和北极星社区,分别以生态、文艺和港口的社区文化见长,辖区内还有吉利汽车公司、北仑港等大型知名企业,北仑边检站和北仑城管局等机构部门。这些社会团体都在寻找可以与之合作,提升其文化品位,扩大其社会效应的共建组织,而学校也正需要利用社区和机构的物力、人力资源开展有关活动。因此两者一拍即合,社校联动,携手进行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使“阳光城”的设想逐渐成为现实。“阳光城”从理想走到现实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4—2005年:虽然“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想很好,但淮河小学并没有急着“下笔”。在此期间,淮河小学确定了“为孩子幸福奠基”的办学宗旨,并以此为指引,多次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的座谈会,发放问卷,仔细听取各个群体对教育的要求,再结合社会和社区环境,制定了整合资源的初步方案。在征求教育专家的基础上,勾画出“阳光城”的机构蓝图(见附件1),最终确立了“特色载体创建为手段,情景模拟为形式,感恩教育为凸显点,生存教育为突破口,综合素养提高为目标”的教育主基调。
2005—2006年:根据前期规划,淮河小学依托“阳光城”中的四大机构———快乐大本营和三个基地开发研究性学习、数码艺术、劳动科技及公益活动,构建“以小学生品德素养渗透教育为核心,以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阳光城”活动模式,形成了“立足社区、自主模拟、快乐实践”的特色。“阳光城”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学生在省市级比赛和国家级发明小创造中不断崭露头角。
2006年—至今:为把“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做深做强。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索富有实效的活动措施、途径和教育模式。他们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先后开发了“数码艺术”核心课程,陶艺、武术和柔道等选修课程。课题研究项目包括枟数码艺术促进小学生基础素养形成的研究与实践枠、枟创建“阳光城”,为孩子的幸福奠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枠等省级课题及多项市区级课题。目前,全体老师正致力于构建生态课堂,成为北仑区“轻负担高质量”的示范学校。
二、“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的解读和基本模式
(一)何为“阳光城”?
“阳光”象征着光明、力量、生命和永恒。用实践普洒阳光,让阳光温暖心灵,是淮河小学的教育理想。“阳光城”就是将学校和社区视为一个虚拟城市,把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整合起来,让所有的学生作为这个城市的主人,并且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去,各司其职,负责相应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
“阳光城”根据需要设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其中“快乐大本营”是最高领导机构,下设“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部门。分别与芙蓉、牡丹和北极星三个社区的特色文化相呼应。三个基地和快乐大本营又下设不同的组织。“城市”里的各项事务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策划,教师以及所在区域的各单位领导和专业人员作为“顾问”和“辅导员”参与其中。
(二)“阳光城”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全方位一体化的开发模式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综合”的价值。它的活动内容包括了德育活动(立足社区、模拟实践,开展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数码艺术教学活动(以“动漫”创作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类的研究);港区文化的研究(本土化特色的研究性小课题);劳动教育活动(劳动基地建设以及陶艺、木艺、纸艺、金工、三模、风筝)等四个版块,几乎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教育,实现了教育目标的全方位渗透。同时,四个活动版块之间互相融合,互为一体。如在劳技活动中体现德育思想,在数码学习中运用课题研究,以此达到版块结合、整体优化的效果。
学生自主经营的操作模式
建设“阳光城”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和心育的成长。因此,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尤为重要。“阳光城”的学生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尽管学校教师和社区辅导员在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但以“小市长”、“小助理”领衔的“管理层”充当了活动策划的主要群体。二是“参与层”。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管理层”会广泛征求“小市民”的意见,充分体现“民心”和“民意”。“参与层”还拥有对“管理层”的选举和监督权,有效能的“管理层”将受到拥护,无能者将被罢免。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不仅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也体验了“民主”和“责任”意识。
多主体、多类别的评价模式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突破了原有“终结性评价”的单一方式。以“激励”为宗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就评价主体而言,采用了自评、他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的多元主体,不同的主体在评价中占有不同的权重。就评价标准来看,采用了单向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独创了“阳光七彩卡”,分为红色德育卡、绿色学习卡、黄色体育卡、蓝色美育卡、白色体验卡、紫色心理卡和代表最高荣誉的“七彩阳光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10张单类卡即可获得更高层次的“七彩阳光卡”。学期末,学校少先队将根据七彩阳光卡的累积量评出“阳光好市民”。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以“智育”定“优劣”的评价思维。将德、智、体、美各种教育地位平等化,使学生的成就表现不局限在学业方面。
经过几年的发展,“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以“主题”为线索,联结课堂内外教学
所谓“主题”,是指以某一核心问题为基点而进行的多学科内容及学科教学方式的整合,并以此而结成的一种独立性、综合性的教学样态。“阳光城”的实践活动很好地运用了“主题”这一元素,对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联系。例如他们确定了“体育文化”的主题,随之课堂内的语文、数学和英文学科都围绕“体育”展开。同时,课外的实践活动也同样与“体育”有关。如此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主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会因为“主题”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体验,也因此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以“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
“阳光城”的活动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内容,也没有固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因此,选择“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最为合适的。“阳光城”版块中的“数码艺术教学研究”、“港区文化研究”和陶艺、木艺等劳技教育都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态势。尤其是港区文化的小课题研究立足本土,学生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辖区内边检站等机构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最后呈现结果。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关心社会,了解生活,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研究方法,养成正确的研究态度,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由于研究性学习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采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知识不再是互不联系的内容,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被无形地整合了,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
以“学科整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阳光城”的学科整合借助于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单一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科分化会导致学生对整体事物理解的割裂,学科间的壁垒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重复教育或不完整性。其次,单一学科无法达到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开放式组织形式,也无法包容主题式教育的丰富内容。因此,淮河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尝试了“学科整合”的组织形式。他们根据活动需要确立主题,在主题活动中运用数学、语文、美术、音乐、计算机各等学科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学生主体性,内容综合性,知识通用性等特点,在数码艺术教学活动中体现尤为明显。
三、“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
为进一步了解“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效,我们以随机抽取的形式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该校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检测系统”中“小学”部分的学习兴趣量表,学习方法量表,自信心量表和创新意识量表,辅之以针对“阳光城”活动的自编问卷。其中,问卷发放225份,回收225份,回收率为100%。被试中男生104名,占总人数的46 。22%,女生121名,占总人数的53 。78%。同时,我们还对学校教师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一)“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对提高学习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无可讳言,“阳光城”活动在时间矢量上需要学生花费更多,家长们也曾担心会不会因此而影响到学业成绩,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在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参加“阳光城”反而使他们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进一步的问卷调查也佐证了这个结论。
在学习兴趣上(见表1),该校学生(四年级、六年级,以下同)与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人文倾向还是数理倾向均显著高于常模,其中男生显著高于常模,女生显著高于常模。这表明,“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涵盖了“人文”和“数理”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学习方法上(见表2),该校学生不仅在学习方法上显著高于常模,且在学习习惯和考试方法等分项上显著高于常模,且男女生均显著高于常模。由此可见,“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对学生产生了良性反应。
此外,被调查学生有86 。2%表示“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被访教师也对此表示认同,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业能力有“促进”作用。
(二)“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量表将创新意识分为坚毅性、审美感、冒险性、非依从性、敏感性和幻想性等几个方面加以考察。数据分析显示,该校学生在总分和其他6个方面的分项目上均显著高于常模,且男女生都显著高于常模(见表3、表4)。
如前文所述,“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教育内容,开展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和养成教育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数码艺术教学活动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其他本土化的研究性小课题和劳动技能教育在敏感性、非依从性和冒险性等品质的培养上都有积极作用。诚然,我们很难直接指出是哪种活动培养了哪项品质。因为项目是交叉的,创新意识本身在实践层面也是难以割裂的,它的形成必然是各种条件交错的合力。但“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三)“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主要开展于课堂外,但是对课堂内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影响。首先,84 。4%的教师赞成减少每周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阳光城”活动。这说明,教师普遍认为缩短课堂内的教学时间并不会降低教学效率,也不认同课堂的教学时间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的观点。因为所有老师都认为“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内容教学的延伸,课堂内外并非相互独立或互相重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所有教师都认为“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变革课堂的教学方式有积极影响。访谈中,许多教师用“生活化”来形容他们现在的课程。在“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的“压力”下,课程老师必须着力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内容,而且还要配合综合实践活动所开展的“主题”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少教师还表示,“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促成了他们的2个转变,一是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二是从以试卷评价为主转向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四)“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愉悦感
问卷数据显示,100%的学生都选择“喜欢参加”“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对活动最多的评价是“快乐”。
我们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就“师生关系”进行了调查,有82 。9%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改善了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有90 。6%的教师表示师生关系更趋于“和谐”(见图1)。
“阳光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构建了良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不仅在师生关系上有了明显的改善,同学间的交往也更趋于友善,很多学生表示“阳光城”让他们“收获了友谊”。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学生的精神愉悦感随之提升,据学校调查,全校6个年级的“幸福感”在实验前后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幸福感”使学生喜欢学校、热爱学校,92 。6%的学生表示在学校“很快乐”,另有7 。4%的学生表示“比较快乐”(见图2)。在调查中,没有学生表现出对学校教育的消极情绪,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另外,89 。4%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在21点以前入睡,大部分学生能保证9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没有沉重的学习负担恐怕也是他们心情愉悦的重要原因。
四、“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素质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各种实践也层出不穷,但效果依然差强人意。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往往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对立面,谈素质就不能谈考试,谈活动就不能谈学习,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格格不入;二是把素质教育作为独立体,素质归素质,教学归教学,素质教育的实践始终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以课外活动的形式主义曲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三是缩小素质教育的施教范畴,将此仅仅局限在校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而忘记了“生活即教育”这个本源性问题。
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是一所新办的学校,因为新,它前期的发展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也因为新,它的发展没有囿困于传统的教育思路,对破解素质教育的难题做了新的尝试。
(一)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孩子的“快乐成长”
没有人会质疑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素质教育也一直被标榜为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成长之余他们是否“快乐”,却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以往的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根据“成人思维”构建的,学校和家长认定什么最有利于孩子发展就要求孩子发展什么,并且认为牺牲一些他们的兴趣爱好是理所应当的。孩子在教育上没有主动权和话语权。然而“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他们模拟生活情景,采用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等方式,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作为活动内容,个性发展得到尊重,情感需要得到重视,因此,学生对学校产生了很高的认同度,92 。6%的学生表示在学校“很快乐”,我们认为这是“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所在。在小学里,学习永远是重点。学校的责任是保证每一个孩子在学业上获得成果。但是一个心存消极情绪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自信和自觉的学习者。因此,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使学生能够“快乐”成长,是素质教育必须考量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一样,都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他们在那里学习知识文化、生活经验并且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国外的研究表明,家长的投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表现,以及对学校工作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很难想象在一所目标不明确,家长和学校分歧严重的学校里,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教育成果。在以往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学校的“减负”换来的却是家庭的“增负”,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分道扬镳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一道鸿沟。因此,家校之间对教育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北仑淮河小学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改变以往单一的“家长会”、“家访”等沟通模式,采用“亲子学习”、“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实质性地参加到学校的工作中来,真正了解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学校与家长形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家长大力支持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我们也相信,家校就教育目标达成一致,并建立互信关系是素质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
(三)素质教育的手段是“资源整合”
“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最大功能和最大效益。从教育系统而言,就是把各种教育的基本要素进行调整和组合,从而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淮河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看到了2种整合。一是学校与外部系统的整合,二是教学过程中的学科整合。
在第一种整合中,学校充分挖掘了周围的社区资源,利用社区的特色文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立足点。这种将外部资源为我所用的做法不仅扩大了教育的活动范围,也为学生争取到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真正实践了“生活即教育”的原则。
这里要特别强调第二种整合。让学生从分散的学科中获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却是不够的。对于人类大脑活动方式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最佳的学习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不断地把各种事物综合在一起,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把所有的信息都加工成一个整体。因此,“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尝试了“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可取的。诚然,重新设置一套课程是不现实的,但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组织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才能将所学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素质教育的载体是“生活与交往”
良好的教育应是生活的内容而不是生活的工具。因此,教育需要回归到生活的情境中去。但现有的很多教育常常以科学的名义高高在上,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个人性自然的成长过程。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使他们在“做中学”,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应有助于学生提高生活的技巧和对生命内在的需要和感受。同时,生活中的“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群体中的一员。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阳光城”创建了一个虚拟城市场景,让学生提早进入一个微型社会体验生活,了解权利和责任,制度和规范的意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最好的受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增加了与教师,与同学,与家长和其他社会人群的接触,并且实现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倾听、表达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育变得有生命了,受教育的人自然也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