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42842900000014

第14章 研究方案设计(1)

第一节选择研究课题

科学研究始于发现问题,提出和确定研究课题是社会调查研究的起点。正如同费孝通教授所言,“社会调查的第一步是定题阶段,即要确定一个调查的主题”①。

一、选题意义及类型

选择研究课题,是确定了研究任务的首要工作。所谓研究课题,就是社会调查所要说明或解决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课题产生于研究者对于特定领域的问题的提炼和选择,因此问题就成为整个研究过程的逻辑起点。要正确选择调查课题,就必须善于提出问题。

1选题的意义

选择一个恰当的调查课题对于整个调查研究过程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课题决定调查研究目标。社会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一种自觉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为着认识或回答特定的问题,服从于一定的研究目的。一项调查研究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实现什么任务,以什么作为研究对象,都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

社会生活包括众多的层面,构成不同的领域,对每一项具体的调查来说,只能在众多的可能性面前进行选择。一项调查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调查课题就是目标,选题就是确定调查研究目标。目标定了,方向也就定了。

(2)研究课题制约调查研究过程。研究课题一经提出和最后确定,便决定着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制约着社会调查的全部过程。课题不同,调查的内容、方法、对象和范围就不相同,调查人员的选择、调查队伍的组织、调查工作的安排也不相同。提出与确定课题,是设计调查方案,安排调查工作进程的基础和前提,它制约着调查研究的全过程。

(3)研究课题关系调查研究成败。提出和制定调查研究课题是否得当,关系着调查研究的成败。一个正确的选题,固然不能保证社会调查一定成功,但它却是取得社会调查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个错误的选题,不管其研究方案设计得如何周密,调查工作进行得如何认真,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一个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的重大调查课题,如果调查取得成功,其调查结果就可能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都说明了选题对调查研究成败的作用。

(4)研究课题体现调查研究水平。提出与确定研究课题是否得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的指导思想、社会见解、理论想象力和专业学识水平。因此,课题的选择能从总体上体现调查(包括研究者)的水平。在选题过程中,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调查研究方法,又需要研究者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和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同时,选题的水平既体现了研究者本身的素质和认识水平,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进程。因而,从广义上说,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实际上是体现了人们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认识水平和调查研究水平。

2研究课题的类型

在W·I·B·贝弗里奇所着《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有专门一节论及“不同类型的研究”。按照贝弗里奇的论述,科学研究的类型可作如下分类:

“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应用’研究和‘纯理论’研究两种……通常,所谓应用研究是指对具体实际意义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研究,而纯理论研究则完全是为了取得知识而取得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可用来大体区分应用研究和纯理论研究,即:在前者是先有目标而后寻求达到目标的方法;在后者是先做出发现,然后寻求用途。”

“科学研究还可分成开辟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和发展前者的发展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比较自由,富于冒险性,偶尔能作出重大的,也许是意外地发现,有时则可能一无所得。发展性研究通常由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科学家进行。他们安于去巩固取得的进度,在已开辟的领域内探索较小的发现,并通过付诸应用来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成果。后一种有的称为‘混饭吃’的研究或‘安全第一’的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类型也很多。

根据研究目的来区分,研究课题也有两大类,即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

与社会学理论发展有关的研究一般为理论性课题,而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有关的研究则为应用性课题,这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向政府有关方面提供情况和咨询的社会调查研究。

“当然也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两种研究也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并同时对社会科学的理论文献作出有价值的贡献。”肯尼思·D·贝利称之为“纯理论兼应用的研究”②。

根据研究深度来区分,则可分为探索性、描述性、因果性、预测性等方面的研究课题。为探索某一课题,对其进行初步了解为探索性课题;陈述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事实,为描述性课题;揭示社会现象和问题间的因果联系为因果性(也称解释性)课题;推测社会现象和问题发展的一般趋势,为预测性课题。

根据课题的来源,可分为委托性、招标性、自选性课题三大类。

委托性课题指的是那种由有关的机构、部门、单位或个人根据他们的某种要求所确定,并委托或指派给研究者进行调查的课题。对研究者来说,这类课题的确定不存在选择的问题,研究者只需要按照这些机构、部门、单位或个人的要求去完成即可。

自选性课题则是研究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教学或实际工作的需要,或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研究兴趣,并结合社会的某种需要自己选定的课题,这类课题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研究者本人,因而研究者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决定权。

招标性课题,即基金会或某些机构向社会或专业人员广泛征求申请者并择优录取提供资助的课题,既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规定性,又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对研究者来说,具体课题的确定,也有一定的自主性。

二、选题因素及途径

任何调查研究课题都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产物,往往受到研究者本身的视野以及他人的观点和研究的影响。社会研究多以现实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动向以及有关社会科学文献为课题选择的起始点。提出问题是调查研究课题选择的前提,任何调查课题的形成都是研究者“问题意识”的引申。

1影响课题选择的因素

美国社会学家肯尼思·D·贝利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中专着一个章节论述“选择研究课题”,可见他对社会调查研究中选题的重视程度。在该章节中,他既论述了影响选题的各种因素,又谈及选题的一些途径与方法。按照贝利的看法,影响课题选择的因素有如下六个主要方面①。

(1)社会学研究范式。研究人员所认可的范式不同,其在研究课题选择中所采用的方法论、价值判断、反映性程度和广度都不同。

(2)研究人员的价值。社会研究根本不可能排除主题的研究旨趣和其他主观因素。在选择课题的实际过程中,研究者往往选择他们感到同自己生活特别相关的研究课题。

(3)资料搜集方法中的反映性程度。研究能够影响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观察某一群体,观察者在场和不在场,对观察的结果和判断都可能有所不同。

(4)研究人员的方法论。研究人员在选择课题时可能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论,如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等。

(5)所选的分析单位。在现实的社会研究中,研究的分析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别。

(6)时间尺度因素。有横剖研究和纵贯研究两种。横剖研究的选题表现在对某一时点上的现象分析;纵贯研究的选题表现在对一段时间内情况的分析。

如上所述,可以知道,作为调查研究组成部分之一的选题,同时包括科学、客观和非科学、主观的特征。而这同时也影响着研究者选题的途径与方法。

2选题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知道,研究课题是社会调查所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是调查研究过程的逻辑起点。显然,课题由问题而来。什么是问题呢?毛泽东同志说过,“问题就是矛盾”,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与现有理论之间、社会领域之内以及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条件差异及矛盾,产生了各种问题。研究课题也就从中而来,选题途径也就从中而来。

如何选择课题?选题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我们说,孕育与产生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土壤与温床是很多的,主要可作如下四种归类。

(1)从现实社会中来

人类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有机体。在这个庞大而变化着的社会里,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社会关系盘根错节,遇到的矛盾、产生的问题,可以说层出不穷、无时不有、无处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社会本身就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现实社会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课题。例如,费孝通教授从农民致富渠道不畅通的弊病中发现了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的课题。他说:“由于落实了正确的政策,农村的农业副业和工业都出现了新的起点。可是我们发现农村的富裕不那么稳固。如农民的养兔事业,就随着海外兔毛市场的涨落而波动,一时间家家户户都养起了长毛兔,没过多久又纷纷杀兔吃肉。看来农村地区没有一个相当稳定的经济中心,农民的命运就只能操纵在别人手中,这就提出了小城镇建设的问题。由此可见,社会调查的题目,从根本上说是来自社会实践的发展。”

(2)从理论发展中来

揭示社会实践与现有理论之间的矛盾,也是产生问题的最基本的方面。这种矛盾往往包括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一,实践产生了以往理论所没有接触的问题,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其二,现实生活与原有理论不一致,实践要求修正以往的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不断地接受着社会实践的检验。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与提出许多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就从理论上、政治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理论发展过程中,有时同一领域的各种理论、假说、模式或政策之间的差异和对立,也是产生调查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理论内部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会成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和空白点。《科学研究的艺术》的作者贝弗里奇就指出,一个将要从事研究的学生,假如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他是前途不大的。抓住这些生长点,就是抓住了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产生的关键。

(3)从研究文献中来

前人与同时代的人已经完成的社会调查研究成果,也是我们发现与提出课题的源泉。社会调查研究的文献,常常能直接给人以启发。作为研究课题的想法、火花,常常可以从学术着作、报刊文章以及学习笔记乃至谈话记录中采摘到。

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为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因而,我们在调查研究中,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了解其他学科的成果,尽量多从别的学科中吸取新的养料。在学科日益分化和发达的今天,注意从其他学科的文献中获得启示,提出研究课题,也显得十分重要。

(4)从兴趣机遇中来

一般而言,选题并没有机械的法则,也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有些时候,研究者在接受某些信息刺激之后,突然意识到某个课题;有些时候,选择某个课题是出于一时的兴趣和冲动。这些想象的存在,说明兴趣、直觉、灵感、顿悟、机遇等非逻辑因素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K·贝利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兴趣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贝利说“社会研究人员往往选择他们感到同自己生活特别有关的研究课题”,“在各种专门研究中,许多有趣的理论正竞相从想象力方面取得检验”①。也正如W·I·B·贝弗里奇所说,“大多数题目都是由科学家自己创造出来的”,“他总是着手处理眼前摆着的问题”②。

机遇在新发现中(包括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工作者的座右铭。虽然我们无法有意创造这种捉摸不定的机遇,但我们可以对之加以警觉,做好准备,一旦机遇出现,就认出它,从中得益。达尔文的儿子在谈到达尔文时写道:

“当一种例外情况非常引人注目并屡次出现时,人人都会注意到它。但是,他(指达尔文)却具有一种捕捉例外情况的特殊天性。很多人在遇到表面上微不足道又与当前的研究没有关系的事情时,几乎不自觉地以一种未经认真考虑的解释将它忽略过去……正是这些事情,他抓住了,并以此作为起点。”

巴斯德的名言道出了事情的真谛:“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只起提供机会的作用,必须由科学家去认出机会,抓住不放。因此,我们要注重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那种经常注意预料之外事情的能力,并养成检查机遇提供的每一条线索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