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42842900000034

第34章 社会调查(3)

3问卷的措辞语言

无论哪种问卷,问题的措辞与语言十分重要。语言与措辞要求简洁、易懂、不会误解,在语言、情绪、理解几个方面都有要求。

(1)多用普通用语、语法,对专门术语必须加以解释。

(2)要避免一句话中使用两个以上的同类概念或双重否定语。

(3)要防止诱导性、暗示性的问题,以免影响回卷者的思考。

(4)问及敏感性的问题时要讲究技巧。

(5)行文要浅显易读,要考虑到回卷者的知识水准及文化程度,不要超过回卷者的领悟能力。

(6)可运用方言,访问时更是如此。

有的教材则把问题措辞的要求归纳为五个“应该”等。

(1)问题应该针对单一论题。调研者必须立足于特定的论题,如“您通常几点上班?”是一个不明确的问题。这到底是指你何时离家还是在办公地点何时正式开始工作?问题应改为:“通常情况下,你几点离家去上班?”

(2)问题应该简短。无论采取何种搜集模式,不必要的和多余的单词应该被剔除。这一要求在设计口头提问时尤其重要(如通过电话进行调研)。以下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假设你注意到你冰箱中的自动制冰功能并不像你刚把冰箱买回来时的制冰效果那样好,于是打算去修理一下,遇到这些情况,你脑子里会有一些什么顾虑?”简短的问题应该是“若你的制冰机运转不正常,你会怎样解决?”

(3)问题应该以同样的方式解释给所有的应答者。所有的应答者应对问题理解一致。例如,对问题“你有几个孩子?”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方式。有的应答者认为仅仅是居住家里的孩子,然而,另一个可能会把上次结婚所生的孩子也包括进去。这个问题应改为:“你有几个18岁以下并居住在家里的孩子?”

(4)问题应该使用应答者的核心词汇。核心词汇就是应答者每天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日常语言词汇,但其中并不包括俚语和行语。比如,“你认为商店提供的额外奖金是吸引你去的原因吗”这一问题的前提应是对应答者知道什么是额外奖金并能把它和商店的吸引力联系起来。所以,问题可以改为:“赠送一个免费礼品是你上次去乡村服装店的原因吗?”

(5)若可能,问题应该使用简单句。简单句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只有单一的主语和谓语。然而复合句和复杂句却可能有多个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等。句子越复杂,应答者出错的潜在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节访问调查

一、访问法及其类型

访问法就是通过训练有素的调查人员按照事先设计的题目、词句、内容,有程序地同受访者进行交谈,利用面对面的交互刺激的作用,以期了解对象的行为、特性、动机以及有关事实真相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以研究人员和被询问者(回答者)之间发生直接的(访问)或间接的(调查表)的社会心理的相互影响为基础的。

访问法是我国的光荣传统之一,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地访问与调查曲阜(孔子故乡)、淮阴(韩信故乡)将这一类的故事写到《史记》中去了;以后我们土改时的“访贫问苦”也以访问为主要方式。西方人类学家做民族与文化研究时,这种方法用得最多,也最彻底。他们所得的资料几乎都是“问”出来的。精神病学家也利用这种方法使病人回溯他的早期生活或生活上的挫折(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社会学家利用它作为了解社区发展或群体行动的工具。

当然,人们做研究时通常把观察和访问两种方法交互或同时使用。在访问与交谈中获得资料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观察可能得到的现象,如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点点头表示肯定。这类无声的语言,或者说符号,在访问的过程中应特别留心。有时它们代表的意义比一般语言还要深沉。

访问还有个特点,即通常是以个人的叙述为基础的,这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于分析各种社会情况是有重大的意义。费孝通教授对于以个人叙述为基础的访问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曾经在给一位研究人员的信中讲到,我已经多次讲过要一个人一个人地谈话,把谈话汇集起来,按原样整理个次序。让被调查的人自己讲出他们社会生活的内容。这就把人们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怎样考虑问题,表达出来了。这样就比经过调查人的折光镜来反映更接近事实。费孝通教授说,他曾读过一本关于英国一个农村的着作,就是这样写的,而且成了20世纪60年代的畅销书。他把这个村子里各种人物选出来,让他们自己讲他们的身世和感想。选人物之前要了解这村的社会结构,作者只在书前交代清楚之后,就让村子里的人说话了。他认为我们的科学工作是在反映实际,只有当事人才有真的思想行为,我们不过是要如实反映,所以要让“当事人说话”。进一步是要看到当事人并不自觉其思想行为的来源和在他们生活上所起的作用,所以要由观察者予以分析研究。但是观察者究竟是观察者,不能代替当事人,两者要分得清楚。用直接记录法就保存了(或多少保存了)当事人的真面貌。

可见访问不见得十分困难,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在访问中如何才能把握主题,如何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如何控制策略,不致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这一切都值得我们事先考虑、周密安排。为此我们先介绍访问的两种基本类型。

1问卷访问

问卷访问实质上是一种结构型访问,也叫标准化访问或导向性访问、控制式访问。这种访问方法就是由访问员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调查大纲)或问卷进行访问。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问题标准化,由受访人回答或选择回答,因而资料比较整齐划一,易于整理和进行定量分析,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社会调查研究。

从访问的形式来说,又可分为人员访问法和电话访问法。通常所用的就是人员访问法,由访问员与受访者面对面地访问和直接对话,也可以在访问员的监督和指导下,由一群人填写问卷。电话访问法,就是访问员利用电话同受访者谈话。

这种访问时间较快,但访问时问的不能太长,内容不能太多,如用长途电话,费用也较大。这种方法费用较大,但搜集资料较多,资料的可靠性程度也高,且适合于调查任何对象。

2非问卷访问

非问卷访问也有称之为无结构型访问。这种访问事先不预定表格、问卷或定向的标准程序,只拟定粗略的调查提纲,由访问员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这种访问比较适用于搜集人们的感情、态度、价值观、信念等方面的资料,能使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据方式的差别,通常可分为下列几种。我们将在第八章的实地研究中作详细的介绍。

总之,非问卷访问法,需要有较高的访问技巧,一般是研究者本人亲自访问。

这种访问法所搜集到的资料不易比较,不能作定量分析,因此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中较少采用。

二、访问心理及技术

1访问技术

访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确实的材料,强调访问方法及技术,就是为了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访问技术是访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否则会功亏一篑。从访问技术来说,它主要包括访问前准备、如何进行访问和处理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这三个方面。

(1)访问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情况方面的准备。访问员要了解受访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如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及由此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系统,包括了解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社会规范。在访问中,访问员要采取适合受访者特点的问话方式,使问话的语气、用词、方式适合受访者的身份和知识水平。同时,要接纳和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赢得受访人的信任与合作,把每个受访人都当作自己的朋友。其次要做好工具方面的准备,最常用的如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纸张文具以及测量用的表格问卷等等。照相和录音要视情形而定,使用前要征得同意,否则会引起误会。记录也要讲究方法,最好的是带一张纸,偶然把一两个重要的字记下来,对回家整理资料的联想非常有帮助。当然,对及时记录的人使用这种方法必须小心,不要引起反感。

(2)如何进行访问。访问员和受访者接近以后,首先要创造一个融洽的谈论气氛,消除受访者的戒备心理。第一步首先要说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介绍给受访者。自我介绍是一种艺术,要做到不卑不亢,使对方了解你,并认为你的访问是善意的,或这项研究是与他的切身利益有关的。如有可能由当地的干部陪同前往,介绍认识,那当然更好。也许受访人会问,你们如何知道他,又找到他来访问?你不妨强调他在这项研究中的重要性,如说:“在这里,谁不知道你的大名?”或者强调这是完全按科学的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对象的,打消他的顾虑。

第二步要详细说明这次访问的目的。说明主题的范围,以及包括那些子题目。

当双方可以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后,访问员便可以提问了。第三步就是提问了。在发问过程中,一般的程序是按问题的先后次序一一提问。要避免“冷场”,并避免枯燥机械。当受访人说题外话时,你也要耐心地听,即使要把话题抓回来,也要选择有利的机会,使对方察觉不出来。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追问”

的,使用“立即追问”、“插入追问”、“侧面追问”等方法,使受访者不感到厌烦为限度。

(3)处理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我们在进行访问时,各种问题都可能发生。经常出现一种情况是拒绝访问、不想接待,或受访者生病有事外出等。这是常有的事,不必为此生气。对于拒访,除耐心说明研究目的意图外,要弄清拒访的原因,以便采取其他方法进行。对于不按时赴约者,只能下次再去。有时人家很忙,你刚要开口,受访者先说了:“你看,我忙成这样,哪有时间聊天。”这种情况下,不能勉强,可帮助他,说等等,或随便谈起不相干的家务事,以便慢慢“言归正传”。对于一些较感性的问题或者受访者认为有关他安全的问题,也许他们不肯提供情况,如每月收入等。这种情况下只能耐心的解释或通过其他途径了解。

2访问过程及心理

为使访问最优化,从准确性言,必须将访问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适应、达到既定目的和消除紧张状态。

(1)适应。任何一种访问都是从适应阶段开始的。开始访问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全部情报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得怎样。

访问各种社会代表的经验表明,如果回答者知道了要求并且回答了前二三个问题,那么在大家的调查情况下,也对其他所有问题也给予回答。因此,社会学家往往先提出一些与研究题目无关和情报内容不多但又能吸引人参加谈话的问题。

(2)达到既定目的。即访问的主要内容,达到搜集主要情报的目的。在回答这部分调查表的过程中尤其是这部分的篇幅很大的,研究的兴趣可能会逐渐降低。为了提高兴趣,可使用功能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应使被询问者感兴趣。例如,对男人可以问踢足球和打篮球方面的问题,对女人可提家务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含有内容丰富的情报,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回答者的疲劳和提高他们的动机。

(3)结束访问。结束访问有时比开始还难,被访问者还未说完,他还有某些紧张感。因此,要设计一些轻松的问题,有助于消除紧张状态和提供表达感情的可能。整个访问过程中充满着访问员和受访者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影响。从访问员来说,他们的行为动机主要表现在访问时所激发出使访问成功的动机。一个优秀的访问员要有不畏艰苦的意志,对于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胆怯、急躁等都是不足取的。

作为受访者来说,他的行为动机主要表现在能积极配合访问员的工作,提供可靠资料。他要知道对他的访问与他有否切身关系,对他自身安全有没有妨碍,他提供的资料将派处等。只有“目标”明确,才可能激发接受访问的动机。

访问员与受访者一经接触就开始交往,并构成了两人之间的暂时的关系。

这种暂时的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相互认知。这种认知当然首先表现为首因效应(即印刻现象),即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双方的第一印象。作为受访者来说,访问员的衣着、举止、仪表,甚至性别都可用来判断访问员的品行,有的则根据访问员的年龄、性别、学历,以及派出单位来决定自己应取的态度。同样,访问员也可根据受访者的外貌、举止,甚至家庭摆设来判断受访者特征、兴趣爱好等,采取适当的访谈方法。鲁钦(A.S.Luchins)研究认为,先出现的线条或资料对总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决定力。因而我们要特别谨慎。

在交谈过程中,访问员和受访者相互交流中也要注意社会心理的过程。这里可借鉴米德的象征性相互交往理想模式。这个理想模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