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8日)
“文革”开始时,我是1967年5月“靠边站”,1968年“十一”后出来工作的,这是周总理照顾的。我出来后负责生产组,搞调度。攀钢的建设当时在我的议程中,尤其是总理提出,1970年7月1日攀钢要出铁,成昆线要接轨。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一个支援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余秋里是组长,我是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对攀钢的建设和与攀钢建设有关的项目大家都很关心,周总理、李先念、余秋里等同志经常过问。在“文化大革命”乱糟糟的情况下,攀钢的建设者确实按毛主席的指示,全心全意,不计个人得失,有高尚的奉献精神,齐心合力,把攀钢基地建设起来,也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赞誉。从1965年起我就有一个心愿到攀钢看看,现在完成了这个心愿。
到攀钢后,看到晚上灯火辉煌,看到金沙江畔不夜城,有人说像香港,这是攀钢建设的伟大贡献。昨天看了矿山和工厂,攀钢不仅建设起来了,而且有了伟大的发展,尤其是热轧板厂,国内只此一套设备,全世界也只有27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要比过去容易得多。昨天晚上参观了攀钢文体楼和凤凰公寓,想了两句诗:“创业恰似食青榄,历尽苦涩回味甜。”我给攀钢党委薛书记提建议:把原来创业初期所有能保留下来的东西都保留下来。1978年我到日本访问时,看到日本八幡制铁所把1900年建的第一座高炉保存起来,用白漆从头到尾刷了一遍,周围建成公园,高炉前面详细记载了高炉建设的过程。还看到一家日本公司有一个很漂亮的现代化培训中心,我们参观之后,又让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第二代培训中心,是砖木结构,很简单。接待者说很可惜,把第一代培训中心拆掉了,应该保留下来作对比,说明我们事业的发展,而且教育职工知道创业的艰难。这说明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今天不想说别的,只说一下如何建立和培育攀钢精神,如何继续发扬攀钢精神。
1.攀钢精神首先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所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主要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开始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要尽可能少投入一点。艰苦奋斗的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能没有,虽然总体来讲我国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比起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我们现在还没有条件尽情享受,还是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精神力量总可以变成物质力量,攀钢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精神力量变成了物质力量,如果没有这个精神,就建设不成攀钢。攀钢精神是鞍钢精神的延续,全国的钢铁厂都有鞍钢的人,鞍钢作出了巨大贡献。
2.攀钢冶炼的矿石是全国其他地方少有的,通过科技人员和操作工人艰苦努力、辛勤劳动,最后把关攻下来了。许多都是前无古人的事情,但不能就此停住、满足,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永不满足、永不停住,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勇于创新。
3.攀枝花的自然资源条件很好,但要开发这些自然资源,条件很差。建设一个钢铁基地,要知难而上,迎着困难上,条件不够,创造条件,敢冲敢闯的自力更生的战斗精神应是攀钢精神的内涵。将来还会遇到一些客观困难,需要创造条件克服这些困难。攀钢基本上是自己制造设备自己建设起来的,自力更生的精神还需要大力发扬。
4.要有卧薪尝胆、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小平同志多次讲要埋头苦干,不只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在此之前小平同志就预见到一些事态的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现在公开不叫帝国主义,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一点没变,更张牙舞爪。它们不讲道理,推崇实力主义,有力量就可以压你。西方从心里不愿我们强大,怕我们强大。它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我们压下去,我们必须要有卧薪尝胆、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精神。要干一些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实力的实事。财大才能气粗。
攀钢的企业精神内涵很多,至少这几条应让每个职工从思想上了解、认识并接受它。什么叫攀钢精神?就是新时期的延安精神。不能忘了我们的天下是怎样得到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纵观国际形势,我们不能高枕无忧。
攀钢的事业是全国人民的事业,不是某个地区、某个部门的事业。建设三线最成功的就是攀钢,虽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不能忘了三线建设的初衷。要永远继承和发扬攀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