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五卷:文选
42843800000075

第75章 谈职工培训和再教育

(1994年8月)

职工培训和再教育是企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企业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基础。

职工培训和再教育,是对劳动者智力开发和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企业人力资源再生的重要手段。现代化大生产,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一支庞大的具有较高政治、文化、技术、经营素质的职工队伍,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和产品结构的及时调整。因此,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提高职工思想政治觉悟,传授新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新知识,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工作。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全党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多年来,党和政府把组织干部和职工学习,作为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50年代和60年代时,许多高等学校附设了干部进修班,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各地区和各部门开办了干部学校。同时,在工矿企业,广泛开展了扫盲运动和业余教育,职工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据资料记载,在那一段时间里,全国扫除文盲870多万人,有280多万职工提高到小学程度,有96万职工分别达到初中和高中程度,有近20万职工从业余高等学校毕业。同时,一些部门和企业通过技工夜校、大专院校的专修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业务技术人才,其中许多同志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以后,在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和骨干力量。这项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样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使职工教育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为了使职工教育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78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经委设立专事经济干部培训和再教育的工作机构,1980年4月批准成立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各地区、各部门又相继恢复和充实了职工教育机构,初步制定了职工教育规划和逐步建立职工培训的制度,促进了职工教育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对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双补”教育。“双补”使一大批青壮年职工提高了政治、文化、技术水平,加强了企业劳动纪律,促进了职工精神面貌的变化。参加“双补”的约有3000万人。二是对经济部门和企业领导干部的培训。通过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等形式轮训了大批各类管理干部,仅1979—1987年8年间,全国工交、财贸系统轮训干部近500万人,占当时同类人员的一半。大批干部的培训,为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为企业转轨变型,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近几年职工培训有了许多新发展,使再教育工作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而且就业前培训和任职前培训,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许多地方把再教育同培养企业领导干部后备人员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如上海市1991年即开始结合再教育,有计划地培训企业后备人员,经过培训的人员目前已有一半进入各个层次的领导岗位。“八五”期间,上海市规划按1:1比例配备后备人员。这种做法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在推行。

职工再教育既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经济工作的一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它同经济建设联系更直接也更密切。职工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而经济建设又必须从抓职工教育做起。正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人才培训,要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国家办、社会各界办,企业作为人才使用单位更要积极办。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培训和合理的使用,企业在市场上就没有立足之地。所以,企业应将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同劳动人事与干部选拔制度改革配套作为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们抓职工教育成绩卓著,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许多企业领导干部对职工教育和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像抓生产经营业务工作那样抓好再教育工作。有的企业领导干部满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对业务骨干只使用不重视培养,不懂得知识更新的重要;加上在使用、培训、教育、晋级等政策方面还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学习制度执行不严格,学与不学一个样。这种状况给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是职工教育的质量还不够高,存在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要求脱节的现象。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没有完全摆脱普通教育的框框,使有些培训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劳动、人事、工资制度上的某些不合理规定,助长了一部分职工单纯奔学历、拿文凭,对生产经营业务急需的培训则缺乏热情。有些管理规定统得过多、过死,妨碍企业从实际出发,合理使用人、财、物去统一安排培训任务,影响企业办学和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从事职工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适应培训任务的要求。职教师资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一些地区还没有职工教育教师进修的基地。培训教材和必需的教学设备的建设,还跟不上职工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是职工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沿海地区和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职工再教育发展较快,内地、边远地区进展缓慢,有的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从企业看,大企业要好一些,中小企业相对较差。从办学层次看,职工高等教育进展较大,中专和中级技术培训发展较差。职工队伍的技术结构比例失调,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还没有完全上路。特别是专门人才中的年龄“低谷区”(26~36岁)的问题,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是人才培训的资金不足。上述几个问题的产生往往同资金不足有某种联系。人才培育的投资是生产性投资,而且是最重要、最合算的投资。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人力投资的经济理论。所谓人力投资是指用于劳动者本身,为提高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而进行的投资。近代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充分表明,用于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投资,对发展经济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据报道,美国现在国民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额中,大约有一半是由于提高职工的教育水平而取得的。日本资料介绍,日本国民收入总增长额中,约有25%是由于增加教育投资、提高职工的素质而取得的。资料说,当工人教育水平每提高一个年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平均增加6%;工人提出的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5%的生产成本,技术人员提出的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10%~15%的生产成本,而受过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创造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30%以上的生产成本。由此可见,对职工的再教育花点钱是值得的。那种认为培训花费是一种非生产性投资或消费性活动的看法,是短视的,也是不明智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造就大批既懂生产,又会经营,勇于开拓、善于决策的企业家;造就成千上万熟悉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知识,能够卓有成效地从事技术进步、生产开发的技术干部和经营管理干部;而且要极大地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生产经营、技术业务水平。

目前我国职工队伍的素质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企业领导班子近几年“四化”程度有明显提高,但经营管理知识不足,多数干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对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较陌生,思维观念、管理方法等还不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群体专业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学工程技术的多,学管理的少,具有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并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少,尤其一些中小企业,现有管理人员知识陈旧的现象严重,专业不配套,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专业力量薄弱,而且青黄不接;工人实际文化、技术水平还不高,中级、高级技术工过少;一部分职工思想境界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劳动纪律松弛。因此,继续加强职工教育,实行企业全员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一项紧迫任务。我认为,当前这项工作的重点,第一,要抓好企业领导干部岗位职务培训,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的岗位职务培训工作。岗位职务培训是职工教育的基本方向、基本制度。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领导干部分别进行职务培训,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经济管理干部教育工作的深入和发展。抓好企业领导干部职务培训,首先要明确厂长(经理)、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五种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以及这五种岗位的干部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其次,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在培训方法上,采取启发式教学,传授知识和组织学员研究讨论相结合,真正做到按需施教、对口培训、学用结合,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抓紧对后备干部的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有一定文化技术业务基础、有组织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干部,送到高等院校或通过领导干部职务培训及其他形式进修深造,为实现“先培训、后任职”创造条件。第二,要加强对企业中层干部主要是车间主任、工段长的培训。企业中层干部是上下联系的纽带,是第一线生产现场的指挥者和组织者。他们人数众多,对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影响很大。企业中层干部不仅要熟悉生产、懂得管理,还要善于做人的工作。这部分干部工作水平提高了,才能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建立起良好的工作秩序,把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和规定落实到基层。为此,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加强对中层干部的培训。要针对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制定出各类企业中层干部的培训标准和要求。明确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提高中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抓好班组长的培训。班组是企业的基础组织,班组长如同军队的班长,是“兵头将尾”,是企业建设的重点之一,加强班组建设对实现科学管理及技术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对班组长的正常培训考核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任职。现有班组长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应进行培训或补课。第四,加强对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干部的培训。现代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先进基础上的。企业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才能生产出现代水平的产品,才能采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才能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第五,在继续抓好工人初级、中级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高级技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人生产技术操作水平,是企业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战略措施。正如人们常说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但工人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引进,这说明加强工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特别是工人队伍中的高级技工,他们具有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骨干力量。中央负责同志曾经指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加强培训高级技工的工作。据有关部门1992年的测算,全国技术工人约有8000万,其中高级技工仅占14%左右,中、初级技工占将近一半。另据抽样调查,在现有高级技工中,有的实际技术理论知识也低于应有的水平。

组织工人培训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各个工种的技术等级结构来确定培训的对象、内容和要求。为此,要根据行业的特点,确定合理的工人技术等级结构,制定技工的评定标准,提出培养规划。地区要在行业规划的基础上搞好综合平衡,加强横向联系和组织协调工作。

为了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培养高级技工,一是要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发展各类高级职业技术专科学校,重点招收具有一定专业实践经验的工人,作为培养后备高级技工的重要渠道。二是培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专业性强的工种,以产业部门为主,建立高级技工培训中心进行培养;通用性强的一些主要工种,由中心城市统一规划,建立培训基地进行培养;有条件的高、中等职工院校或培训中心,也要积极承担培训高级技工的教学任务;以师带徒这种传统方式也不可忽视,其优点是不脱产或少脱产,但应纳入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三是国外智力引进工作也应把培养高级技工和必要的师资列入计划,统筹安排。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人才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重要条件,培养大量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人才和经营管理干部,是企业领导干部始终都要关注的问题。完成上述几种人的培训与再教育,一要加强领导。地区、行业经济部门和企业领导人要重视职工教育工作,要把它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来抓,配备得力干部,在资金、物资方面给予保证。培训工作应作为考核企业、考核厂长(经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要落实规划,抓好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要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规划并狠抓落实。从全国范围说,应重点抓好各级经济部门、企业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班组长以上骨干、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在层次上要重点抓好对工人的中级技术培训和干部的中等专业培训。由于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因而应从实际出发,确定重点,不要搞一个模式和统一的进度指标。三要提高培训质量。当前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不仅是教学质量,还有办学条件的质量。当然,办学条件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好的,我看过国外的培训中心,装备都比较现代化,虽然他们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完善的,但也说明他们对此锲而不舍的态度。在办学条件上,我们仍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完善,要把来之不易的投资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培训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办学效益和职工教育信誉的高低,所以不论是国家办、地方办,还是企业办,都要把提高培训质量放在第一位。提高质量,必须明确质量标准,要通过调查研究,逐步确定各种人才的培训目标和规格要求,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职工教育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四要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十多年来,我们比较系统地引进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管理科学和管理经验,以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新的管理学科和教材建设上也有了新的进展。但是引进工作还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引进内容的综合分析、融合提炼做得不够,消化、吸收工作才刚刚起步。我们应在继续注意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就是说,从总体上应转向以消化、吸收、创新为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为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作出应有的贡献。五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办学、教学和学习积极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把“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工人技术业务考评,评定工人技师和学徒工以学为主不计全员劳动生产率,干部职务、职称的培训考核,以及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制度化、法律化。同时,对目前地区、部门、企业因地制宜自行规定的一些办法,也要认真总结,进一步完善。六要加强职工培训和再教育的研究工作,例如职工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职工教育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工教育体系、体制、内容、教学方法、管理、立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化对职工培训和再教育本质、规律的认识,为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工教育理论体系打下基础。通过开展研究活动,进一步健全组织,锻炼并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专兼结合的职工教育研究队伍,为发展职工教育事业服务。

十多年来,我国企业职工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无论是国家的、地区的,还是企业自办的培训基地,多数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批热心于职教工作的专兼职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相信职工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