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8日)
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举措。我国乡以上的工业企业几十万个,加上商业企业,就数以百万计,客观上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我们现在工厂的厂长多是工程技术人员出身,商店经理学过商业经济的也不多。这些同志的长处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足的是缺少系统的经营理论,更缺乏市场经济知识。经济部门在配备干部时常常遇到这个问题。许多厂长(经理)在多年的摸索中也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工商管理硕士专业研究生来充实企业管理队伍是大家的希望。近年来,我每个月召开一次厂长(经理)座谈会,有时也到企业去看看,深感企业的干部一方面要转变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迫切需要提高素质,以增强竞争能力。实践告诉我们,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没有不失败的。当前一些企业处于困境,固然有客观上的原因,但我认为,他们主观上的不足也是很重要的。现在,上上下下都认识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开展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形势。
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厂长(经理)的素质和任职资格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几年前我到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参观,这是一个管理很好的企业,我问矿长是学什么专业的,他们告诉我,矿长毕业于大学采矿专业,在矿山搞技术工作15年,但按照企业规定,当矿长还有个资格问题,为此企业花钱送他到哈佛大学商学院读MBA,他是在拿到了MBA学位后,才担任了这个矿的矿长职务。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深,在他们那里学采矿的不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也没有资格当矿长!
培养工商管理专门人才这件事,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注意。几年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借鉴国外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成功经验,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经过几年的试点,又成立了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加强试点院校和企业界的联系,并对试点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指导,这是很有必要的。
为进一步做好这件事,我建议:
第一,认真总结我国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的试点经验,包括我们26所试点院校独立办的,以及中外联合举办的MBA的经验。从1991年9所院校试点至今,我们至少已有了三年独立举办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工作经验,而且9所院校已有了第一批毕业生,听说这次长沙会议要把86个毕业生的学位论文拿来进行评阅,我很赞同这样的做法,从中可以知道我们的培养工作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9所院校的经验非常宝贵,希望认真总结。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派出了一批留学生到国外攻读MBA,也取得了外国的管理经验;还有原国家经委中美大连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北京管理培训中心等中外合作培养MBA工作,不仅利用了许多北美、西欧的管理教材和案例,学员们还到国外的企业进行了实习调查,在案例的收集、研究、开发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希望26校的试点工作要重视吸收这方面的经验。
第二,要进一步做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规范化工作。搞MBA教育,我们是从零开始的,所以,在我们和美国商务部的代表洽谈“大连中心”教学计划时,我提出第一期完全按美国的方案办,并且要他们开放一些企业让学员进去调查、研究,目的是要学习他们的东西;第二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注重在中国的实践应用。现在,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们总算是心中有数了,有条件办出适合中国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协作小组编的《工商管理硕士教学大纲》,我仔细地读了,觉得课程内容比较实在,也有中国的特色,真正按大纲去办,落实各项教学要求,会取得成果的。下一步应当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总结,重点是突出中国特色,把教学内容,特别是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再概括一下,使培养工作不断规范化。
第三,质量问题十分重要。从提高质量的角度看,我赞成目前先稳住这26所试点院校,暂时不扩大试点单位。因为现在还在探索之中,规范化还不够。事情往往是少而精,多则滥,因此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提高质量。26所院校中也要突出重点,重点院校力量较强,可以保证质量,在招生规模上不要限得过死,招生政策要适当考虑重点院校的特殊性,不宜“一刀切”。
第四,继续扩大招生的范围,以有利于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企业管理人员。目前企业中,大专生所占比例不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很宝贵的,把这部分人划在外边,十分可惜。希望在招生工作中,在保证基本的文化素质的同时,要重视实践经验。招收少量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保留入学资格,先下到企业锻炼几年再回来上学,这个办法也是可行的,国外的一些院校,也有类似的做法。
第五,工商管理硕士的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教师培训以及质量评估等项工作,是我们今后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要下大力气做好。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吸收国外的教材,引进必要的师资。这样做,有利于保证我们的教学水平逐步达到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