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辽宁省委、省政府转报丹东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请示》,同意在丹东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杨尚昆同志作了“在丹东修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完全必要的”重要批示。自1984年以后,该馆开始了紧张的扩建筹备工作,通过选址,建筑设计专家论证,最后由中央军委两次审查方案,新馆址确定在丹东市英华山,原志愿军指挥所遗址。从13个建筑设计方案中选定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设计方案。1990年l0月24日,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四十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率中央代表亲自来丹东为该馆奠基。辽宁省和丹东市的党政军领导以及部分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老首长、老战士参加了奠基仪式。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工程于1991年9月6日破土动工,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落成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加开馆仪式并为纪念馆剪彩。
新馆是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融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90平方米。
陈列馆的平面布局是呈品字形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楼高19.4米,上有5个民族风格的小亭,外墙为灰白花岗岩剁斧石贴面。陈列馆的中央为序厅,序厅的正面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圆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全景画馆为高28.4米,直径46米的圆形建筑,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全景画陈列厅,下层为空军专馆和临时展厅。
纪念塔由塔基群房和纪念塔主体组成,塔高53米,像征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塔面用高梁红花岗岩剁斧石贴面。塔基群房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外墙为灰白色花岗岩蘑菇石贴面。纪念塔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背面是记载志愿军英雄业绩的塔文。
抗美援朝纪念馆以抗美援朝战争史为基本陈列,主要陈列内容分布在陈列馆、空军专馆、全景画馆和露天兵器陈列场。
陈列馆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现代陈列手段,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的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陈列内容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抗美援朝战争馆。设六个展厅,反映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美国侵略者的英雄业绩,歌颂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部分:抗美援朝运动馆。设两个展厅,主要反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第三部分:中朝人民友谊馆,设一个展厅。反映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第四部分:英雄模范烈士馆,设一个展厅。记载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们的光辉业绩,缅怀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陈列馆全部陈列内容分布在10个展厅内,展线440米,陈列面积1630平方米。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1000余件,辅以复原陈列、电动沙盘、电动图表、影视设备等现代化陈列设施,利用全封闭玻璃通柜式展线,以及自然光、灯光结合的采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全景画馆陈列有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画面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为背景,以清川江畔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阻击战为重点,形象地反映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画面高16米,周长132.6米,配置地面塑型、灯光和音响效果,艺术地再现了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恢宏的战争气氛。
露天兵器陈列场,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用的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装备,以及志愿军缴获敌人的重型武器。
抗美朝援纪念馆共收藏文物19500余件,分为两大系列,即抗美援朝文物和历史文物。现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1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如原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同志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平壤以北道路调查材料和朝鲜交通调查图;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同志在谈判时期使用的照相机;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同志的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同志的一级国旗勋章、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同志的卡宾枪;魏巍同志的《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等。
该馆还收藏有历史文物7391件,其中瓷器826件,铜器126件,镇币2687件,书画355件,其它工艺品627件。历史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4件,即战国时期的叶脉纹双纽铜镜、青铜短剑、元代的乳白黑釉花大罐、清乾隆年间象牙雕塔。
丹东鸭绿江断桥
鸭绿江断桥位于丹东市鸭绿江畔,是日本殖民统治的遗迹,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炸断。断桥原为鸭绿江上第一座桥,始建于1909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被美军炸毁,习惯称“断桥”。中方一侧残存4孔,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鸭绿江断桥现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鸭绿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桥景区主要景点。
鸭绿江上本无桥,鸭绿江断桥是集耻辱、斗争、成就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1905年,日本人确定在江上架设大桥。1909年5月,在朝鲜新义州一侧开始了基础施工,同时采取了边施工边与中国清政府交涉的办法,迫使中方同意建桥。次年4月,在朝方工程过半的情况下,迫于日本人的压力,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不同意日本人在中国一侧建桥,同年5月在安东(今丹东)进行施工,次年10月大桥竣工通车。大桥总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为便于船舶航行,中方第四孔架设旋转式“开闭梁”,这便是鸭绿江上第一桥。第二桥建于1937年4月,在第一桥上游,与第一桥相距不足百米,即现在的“中朝友谊大桥”,与第一桥并称鸭绿江上的“姐妹桥”。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即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我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大桥则成了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交通大动脉。由于大桥在援朝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美方便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3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中方一侧残存4孔。
第一座大桥被炸断的同时,与其相邻的第二桥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为保卫大桥的安全畅通,安东铁路分局职工和驻军部队冒着敌机不断骚扰、随时轰炸扫射的危险,全力以赴抢修大桥,使鸭绿江大桥成为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同时,由安东军区防空司令部所属高炮17团,503团和13团第3营担负起守卫任务,组成完整的防空体系。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8月,敌机来袭鸭绿江大桥的飞机共5391架次,多则每天3次以上,大都每批20至90架,大机群就达10多次。防空部队保卫大桥对空作战219次,击落敌机22架,击伤75架。敌机对江投弹虽逐次增多,但命中率却由10%降至7%以下,减轻了鸭绿江大桥面临的危险。
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从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全部撤出,从鸭绿江大桥凯旋回国,大桥头的“凯旋门”前,安东人民热烈欢迎光荣的志愿军。战争胜利后,朝鲜将第一大桥所属6孔残骸拆除,而我方所属4孔残桥带着累累伤痕,傲然屹立江上,供人凭吊,抚今追昔。
1993年6月,断桥被开辟为旅游景点。桥上现有原桥旋转及炸断处观赏台各一处,炮楼一个,桥史话展板30块。人们参观断桥,不仅能了解断桥历史,观看中朝两岸风光,更能激发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2001年6月,鸭绿江断桥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8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是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西、沈阳和长春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历时50余天,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大战役——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原址设在锦州市大广济寺内,1978年由叶剑英同志题写馆名。新馆坐落在锦州市辽沈战役革命烈士陵园内北侧,占地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于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
馆内设有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全景画馆和电教馆等。战史、支前和烈士3个馆中展出了大量的图片、照片和历史文物。陈列内容全面反映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提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攻克锦州”全景画馆为国内首创,融合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展示效果,成为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电教馆里,实地拍摄的战争场面纪录片、纪念馆中的各种陈列和形象展示,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过程特别是辽沈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998年,为纪念辽沈战役胜利50周年,纪念馆又完成了全景画馆灯光技术改造工程,增强了动态展示效果,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使全景画更具迷人的魅力。此外还辟有专题展馆,举办有神州奇石展和辽沈战役兵器展。目前正着手进行馆区开发,建设露天大型兵器陈列区——兵器园,使馆区逐步形成以军事主题为主的大型露天式博物馆。
纪念馆南部矗立着高16米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馆与塔处于同一个中轴线上,南北呼应,相得益彰。塔身镶嵌着朱德同志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二个鎏金大字,塔身两侧是展示战争风云壮烈场景的花岗岩浮雕。纪念塔东西两侧是由首碑、英名录碑、尾碑组成的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
塔前是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廊,东西两侧是张士毅、梁士英烈士墓和朱瑞将军雕像。革命纪念性建筑与现代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馆区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
辽沈战役纪念馆开馆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观光旅游胜地。朱镕基、杨尚昆、程子华、洪学智、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馆参观视察。纪念馆还先后被中宣部、团中央、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和中共辽宁省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黑山阻击战纪念馆
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其中黑山阻击战纪念馆为300平方米,主要展出的是有关黑山阻击战的图片及实物。
东北野战军“黑山部队”于黑山东北及西北英勇阻击蒋匪“廖耀湘攻击兵团”,1948年10月23日至25日,在敌机敌炮猛烈轰击下,一连战斗三昼夜,击退廖匪耀湘亲自指挥的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整二零七师第三旅等部的轮番猛攻,使敌无法寸进,保证了我各兄弟部队赶到指定地点,从四面八方攻向敌人,将敌分割包围彻底歼灭。该部现已由东北野战军军政首长光荣命名为“黑山部队”。
辽沈战役的关键在锦州,而黑山阻击战成功地阻截了廖耀湘兵团,对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辽西围歼战也在黑山打响,为以后的淮海和平津战役奠定了基础。
葫芦岛市塔山阻击战纪念馆
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在连山区塔山乡102国道边,距葫芦岛市东北12公里。1963年在山顶建烈士纪念塔,在广场东建革命文物陈列馆。1998年又增建烈士陵园。此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著名的旅游景区。
牌楼式的琉璃山门恭候游客,登数十级台阶到塔下。塔高12.5米,基座雕刻大瓣玫瑰束成的花环,塔身鎏金大字熠熠闪光:“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塔的上沿雕刻一周祥云纹,两侧各有五角星和三面旗图案。北面的碑文,记叙了塔山战役的过程。站在塔前远望,白台山、饮马河、铁路桥、打渔山等战场。依然尽收眼底。走进文物陈列馆,四面英雄团奖旗鲜艳夺目。墙的正面挂着江泽民主席的题词“发扬塔山精神,加强部队全面建设!”馆内摆放着战场沙盘模型,陈列各种武器、奖章、决心书、人民支援前线用具等。这些文物形象而真实地再出现历史。每一件遗物的背后,都有一段革命经历。塔后陵园,有一座高大碑刻着烈士们的姓名。前边一排五座墓,是指挥过此次战役将军们的骨灰,各有石碑记述将军的生平。参观纪念馆凭吊烈士的人,常年络绎不绝。
大连市关向应故居纪念馆
位于大连市金州区东北30千米处,1986年建成。总面积5000平方米,由关向应故居、关向应纪念馆、录像厅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关向应故居,是一座三间石砌低矮的茅草房,1902年9月10日关向应在此出生,这里有他少年时代亲手栽种的大槐树和一家世代传用的老石磨。
第二部分为关向应纪念馆,院中有关向应半身塑像。塑像后是一排整齐的展览大厅,分三个展室十个部分,用大量实物和珍贵的照片较翔实地介绍了关向应同志革命的一生。
第三部分为录像厅,向参观人员播放“关向应的生平事迹”、“追悼会录像”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该馆录像带等。关向应故居已于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连市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