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二)(插图)
42856800000008

第8章 上海市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纪念馆原有馆舍都是利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树德里的原有建筑改建而成的,建成时间是1952年。

中共“一大”会址是具有非常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为了更好地保护好会址,在1996年6月,上海市委决定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扩建。新的建筑外貌和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相仿,共占地面积715平方米。地面上的一层是观众服务设施,设有门厅、贵宾厅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第二层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1999年5月27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在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纪念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专门为扩建工程竣工开放题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自从建馆近50年以来,共征集和收藏的文物有38万余件,接待国内外观众累计达1000万人次。1997年6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有展览厅面积450平方米,共陈列展示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148件。文物原件有117件,占了展品总量的80%左右,其中有24件是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这段历史背景的陈列介绍,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部分的珍贵革命文物有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有上海小刀会起义时潘可祥部队使用过的小刀;有邓世昌生前使用过的发晶书章;有“鉴湖女侠”秋瑾亲笔手书的光复军军制稿和辛亥革命时浙江军政府布告等。

第二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及其活动。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及其活动的陈列展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部分陈列的珍贵革命文物有李大钊在建党时期用过的英文打字机;有1920年9月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第一本面向工人大众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汪寿华1924年拍摄的有他亲笔题词的原始照片等。

第三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举行。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这部分陈列的主要史料照片有当年出席党的“一大”会议的所有代表的照片,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和第一个工作决议。为了生动地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陈列室内还按中共“一大”会议室原状开辟了一个蜡像室。

龙华烈士陵园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社会各界祭扫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龙华烈士陵园总共占地285亩,建立有纪念瞻仰区、遗址区、烈士墓区(安葬着1100余名烈士)、碑林区等八大功能区。在烈士纪念堂里面,安放着500多名烈士骨灰。园内建有无名烈士(长明火)等10组大型室外雕塑。

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建筑面积,大约有1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有5000平方米,布置了主题展——《丹心碧血为人民》,陈列和展出了自1840年以来上海地区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解放和革命事业而献身的235名革命先烈、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还设有多功能厅和临时展厅。

龙华烈士陵园建筑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主题、主轴线和立体建筑的融合,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交替。入口广场、红岩石、园名牌楼、纪念广场、纪念桥、纪念碑、纪念馆、无名烈士陵等一系列建筑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陵园的南北主轴线上。入口处的红岩石以其特定的思想意蕴点出了陵园的人文主题;纪念广场是陵园的中心地带;纪念馆以四层素色花岗石阶梯与金字塔型的蓝色玻璃幕墙和谐组合,于庄严凝重中透出明朗开阔的意境……这些建筑成功地营造出陵园独特的纪念氛围,并以其庄重大气、中西合璧、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使龙华烈士陵园成为上海标志性纪念建筑。

陵园设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遗址区、地下通道与就义地、碑林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区、干部骨灰存放区和游憩区等八大功能区。江泽民同志为纪念碑题写“丹心碧血为人民”,陈云同志题写馆名“龙华烈士纪念馆”。11座大型雕塑与纪念广场坐落于南北主轴线上。这里安葬着顾正红、罗亦农、赵世炎、林育南、李求实等1600余名烈士,并建有申城第一碑林,占地20多亩,分南北两排,各长54米,遥相呼应。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陈云故居暨青浦历史纪念馆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地处陈云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馆区北依市河,南临西塘港,占地面积52亩,建筑设计体现江南特色,并与陈云故居及周边民间建筑尽量保持风格一致与和谐。

纪念馆主馆高14米,共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设计既体现江南居民风格,又兼顾现代化纪念馆的大体量特点,朴素而庄重。一楼、二楼的4个展厅基本按时间顺序展示反映陈云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史料。地下一层为青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陈列布展充分运用各种展示手段,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

陈云,生于1905年,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人,原名廖陈云。1919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至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举行的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1929年回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兼农委书记,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1930年,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成员。1932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椐地。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同年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渡河(金沙江)司令部政委等职。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同年6月被派到上海恢复党的秘密工作,同年9月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7年4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新疆接西路军余部,11月到延安,同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44年,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后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后兼任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辽东军区政委,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1948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1949年10月,陈云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0年,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1956年11月,兼任商业部部长。1958年10月,兼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62年,再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组长,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一起,对恢复当时遭到严重困难的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5年1月,陈云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3月至1979年7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79年7月至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

三中全会后,陈云提出对比例失调的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社会主义经济应有市场调节部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大量培养提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是党中央的当务之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常委。1987年1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常委。主要著作收入《陈云文选》。

陈云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