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实用养生宝典
42857300000022

第22章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观

有意识对动物、植物和矿物等天然产品的品尝活动,乃是原始人的最普通的赖以生存的活动,同时对饮食保健知识的积累,乃至对古代养生学、营养学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世代的筛选,留传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口味美好,而且也最易于为机体接纳、消化和吸收。

人们只要正常进食,便能给机体以积极和良好的影响,满足生长发育和不断消耗的营养需要。这便是食物的性质,也是它比金石草药的优胜之处。如果说食物又兼有治病除邪的功能,那么这种食物药,无疑应是副作用最少的药物。如果说世界上真有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平衡膳食。舍此而他求,无异于舍本逐末,甚至贻误生命。正如东汉时代一首乐府古诗所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这里我们仅以诸葛亮早逝来说明重视饮食养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得寸土,最后身死五丈原,卒年才54岁。杜甫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死早就预料到了。他向蜀使打听诸葛亮的饮食和公务情况,蜀使告诉他,诸葛公早起晚睡……罚20以上的事都要亲自处理,吃饭很少。司马懿不无感慨地说:“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点明了诸葛亮活不久的原因是吃得少,营养不足,事情繁多,操心费力。古人根据这一实例,指出:“谋为过当,饮食不成,养生之大患也。”也就是说,过度地用脑又不注意饮食,最容易损害人的健康。

大思想家孔夫子,由于重视养生,尤其是饮食养生,并能身体力行,尽管一生奔波劳碌,屡遭困顿,却活到了73岁的高龄。孔子首先非常强调要“饮食卫生”,明确提出:“食馇而馊,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所谓“食馇而馊”是说饮食经久而腐臭。“鱼馁”是指鱼腐烂,“肉败”是说肉腐败,这样的食品不能吃。怎样判断食品是否变质呢?孔子的办法是观察食品的颜色和气味。“色恶”,是说颜色难看。“臭恶”,是指气味难闻,凡这样的食品都不应该吃。孔子时代的商人常常为牟利而坑害顾客,所以孔子只好定下“沽酒市脯不食”(买来的酒、肉干不吃)这么一条规矩,非要自家制作的才放心。孔子那时,常用肉作为祭祀之品,因此提出:“祭于公,不宿肉”(不把祭肉留过夜);“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祭肉不能留三日,超过三日,不能吃),目的也是怕肉腐坏。

有些食物不仅能营养身体,还能祛病疗疾。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些用赤小豆治病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其一,宋仁宗在东宫时,患了痄腮,命道士赞宁治疗,道士取赤小豆70粒,捣烂为末,敷患处而愈。其二,中贵人任承亮患恶疮很严重,尚书傅永给他用药敷治而愈。任问傅用的什么药?答日:赤小豆。其三,有一和尚患发背(痈),溃烂如瓜。邻家一佣人,介绍用赤小豆治之而愈。事实上赤小豆不仅能用于治一切痈疽肿毒,而且还能利水消肿、清热祛湿、健脾止泻,可用于治疗心脏性和肾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浮肿和外用于疮毒之症。

像以上吃喝养生中的奇闻逸事非常之多,这里仅举几例来说明。人们要想长寿,必须重视吃,要吃得科学,吃的得当,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生命对人们只有一次,所以必须重视养生,尤其是饮食养生。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国饮食保健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中国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以及在食养、食疗、食补、食忌等各方面的应用。不仅如此,《内经》还对中国烹饪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关于五味的论述对烹饪调味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又被中国烹饪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1.提出“饮食有节"是“尽终其天年”的关键

天年,即天赋的年岁,古人认为是120岁左右,但为什么人们往往活不到天年就死亡了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做到“饮食有节”。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往往造成饮食失宜,损伤脾胃,导致多种疾病。《内经》中所说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疗”,“因而大饮,则气逆”,就是饮食不节所造的诸多病变。科学研究证实,有30%的疾病与“饮食不节”有关,当今社会的肥胖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痛风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溃疡病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饮食因素有关。

2.全面配合是《内经》饮食养生的核心思想

《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就是饮食保健最重要的理论思想。说明古代早就认识到各种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不同,只有做到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素,满足各种生理功能的基本要求。同时概述了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几个方面是饮食主要的组成内容,并且指出了它们在体内有补益精气的主要作用,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只有主食与副食的全面搭配,才能称之为合理的营养。《环球时报·生命周刊》曾载文说:“光喝酒,吃肉,不吃主食等于慢性自杀。”这就是人们的一种不合理营养。换句话说,人们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杂,只有这样,人体所必需的50多种营养物质才能满足供应。现代营养学指出,吃得杂一些,可以使食物与食物之间产生互补作用,提高食物的“生物价”。此外,杂食还可以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量,益于防病健身。

3.谨和五味是饮食养生和烹饪学的重要原则

《内经》提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长有天命”,这里的长有天命,是“谨和五味”的结果。

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二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的特色;三是在进食时,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正如《内经》所说:“久之增气,天之由也。”而长久地服用某种味道,可使相应的该脏之气偏亢,从而使脏腑之间失去平衡。

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此为饮食养生必须遵循的又一条重要原则。《内经》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共同受阴阳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效果。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也体现在饮食营养方面,再说得具体明确一点,即是在饮食营养方面,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说在春季、夏季的时候,饮食方面要注意增补人体阳气,而在秋、冬两季,饮食方面要注意培补人体的阴气。平时人们所说的:“春天吃点大枣好”,“冬吃萝卜”,“夏吃姜”,秋天多吃点滋润的食物,冬季吃点滋阴的食品即是例证。

5.食疗要以“阴平阳秘”为根本目的

《内经》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了阴阳协调、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原因。因此,利用食疗来证明自身随时都容易失去平衡的阴阳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法宝。

《内经》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与治疗食物和食品分类可概括为补虚与泻实两大方面。例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等方面可视为补虚;而解表、清热、利水、泻下、散寒、祛风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

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以体质而言,痰湿病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的人应忌食辛辣;老年人阳有余,阴常不足,则应忌食温燥食补肾阳之品;儿童为纯阳之体,也应忌补温补气阳之品;哮喘患者,忌食鱼虾蟹类海鲜等物;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总之,在病人或老人饮食调理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另外,在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使所用膳食无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调鱼、虾、蟹水族寒性食物,总要以姜、葱、酒、醋类温补的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偏寒凉,食后出现消化不良或脘腹不适之症。又如食用韭菜助阳类菜肴,也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