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一些培训会中,有不少学员问过我:“老师,您看,以我的能力,从事什么职业才最好,才最有发展?”我的回答很简单:“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找到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但当你参加工作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工作不分好与坏。有人整天做着不适合的工作,一直努力,却一直在跳槽与被解雇的边缘徘徊;而有的人虽然最开始并不喜欢所选择的职业,但由于自身能力条件的确适合在那个领域发展下去,所以工作渐渐变成事业,事业越做越大。
可见,择业并不一定要注重它有多好,而是要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职业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无形中给了我们很多选择,所以,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手”而言,更要看好所面试的职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否则,即使你努力强颜欢笑,也不会在工作中有愉快的收获。
通常情况下,兴趣是我们择业就业最直接的导向,但其实,最终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不光要看兴趣,更要看你的能力更适合做什么工作。
我父亲有一个老朋友,由于那位朋友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在他看来,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上研究生,考上博士后才有出息。可他的儿子林清祥最讨厌学习了,在老爸和家人的劝说下,他才考上了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他父亲本想让他继续去美国读MBA,但林清祥实在是读不下去书了,他无奈地对老爸说:“求你们不要再逼我了,让我读书,我宁可去死!”
孩子这么一威胁,老两口也就不再敢强迫什么了。后来,林清祥如愿以偿地开了一家小店,自己当起了小老板,作为父母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孩子最终选择了一门和研究生所学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开始时气愤极了,几乎每天都找林清祥谈话。
开始林清祥也不耐烦,但他想与其如此僵持着,还不如用实际行动证明给父母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也越来越努力地工作,不到一年时间,林清祥就开了第二家分店。从那以后,父母再也没找林清祥谈过话……与林清祥类似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普遍父母都认为,自己孩子就读的是什么专业,将来一定就要找一个对口的工作,严格地说,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是为了找一个工作和它对上口,而是为了找一个适合的工作。如果专业本身不是我们的兴趣所在,我们即使委曲求全,到最后也会发现我们并不适合做那一行。所以,还不如把专业技能当做一个领域技能的拓展,但不能作为找工作的依据。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呢?
首先,不要把眼光只放在 500强企业。很多人为了自己未来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总是在起点就想为自己找一个实力雄厚的“娘家”或者“婆家”,于是一开始择业时就只瞄准了那些 500强企业。但是,500强好是好,但却不一定就适合刚刚毕业的你。例如,500强企业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都很高,否则一般是不会录取的,假设你在几轮面试都失败后,那在接下去的面试中,信心就会大打折扣。另外,500强更注重的是企业发展的利益,通常给个人成长的空间较小,要求又极其严格,公正地说,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一个新人去成长。所以,大家在择业时,一定不要只把目光投向大企业,而要看那个企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其次,适合的也要慎重选择。并非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不经考虑随意选择,毕竟工作很有可能决定你以后的前途和命运,每一步都要慎重抉择,这样做出的选择才会不至于让你做了一个月之后便跳槽。试想,跳槽不仅意味着你要重新做选择、重新面试,更要从零重新起步,熟悉新的环境、掌握新的技能。敢问,你的一生中又有多少个这样的时段供你抉择呢?所以,为了将来节省更多的抉择时间,在一开始就要慎重选择,多做评估测验,多花一点时间没关系,只要第一时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现在的评估就是值得的。
1.
任何公司在发展之初都会存在一定问题,不要因为所选择的工作虽然很适合自己,但公司现状却令人堪忧而早早放弃。
2.
“最适合”不能成为择业的唯一标准,同时还要兼顾个人能力和悟性,如果你一开始的技能为零,但通过一个月的训练后,技能可以达到 80分,同样说明这个工作是适合你的。
3.
在职业生涯开始后,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发展目标,才能知道自己除了现在的工作还适合做什么,是否还有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