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学活用博弈成功智慧
42864400000005

第5章 重复博弈:所有诚信都有利可图

“善有善报”不是因果迷信

在囚徒困境中,选择招供,也就是背叛是理性的,这一论断与我们的传统观念并不相符。如果人人都这样想问题,那么诚信又从何而来呢?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现实中的情况和囚徒困境并不一样,困境中的两个囚徒互不相识,被判出狱后可能老死不相往来。现实中并非如此,人们都在进行着重复的博弈,就是同样结构的博弈要重复多次,人们可能在次数不定的博弈中与其他人重复交手。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要有诚信,诚信只是为让自己在以后的博弈中继续获得利益,这是一种长远的打算。诚信的人一般都是聪明人,他们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对于“善有善报”这样的言语充满敬畏。

其实,“善有善报”的观念并不是一种迷信思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有科学依据的。

如果有一个人总是出卖朋友,那么他可能会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出卖中获得利益,但是长此以往,人们就会认清他的真面目,并互相传播他的劣迹。这样,到了最后,他就会变得没有朋友可以出卖,因为他一直靠出卖朋友生存,当他没有朋友的时候,就是他穷途末路的时候,最终他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现在,我们明白了,诚信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美德,它也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如果最终真的无利可图,人们便不会有诚信之举。

也许你会举出英雄人物的例子来反驳,但是英雄人物最终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他们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如果他们合己为人的结果是被人指责、唾骂,遗臭万年,那么他们绝不会选择当英雄。“一报还一报”的伟大胜利

如果囚徒困境是简单的一次性博弈,使坏对于双方来说,当然都是最理性的选择。但是,在重复性的博弈中,参与者应该怎样面对合作与背叛的问题?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呢?

著名学者爱克斯罗德所做的一个实验回答了这一问题。

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所有参加这个实验的人都扮演“重复型”囚徒困境案例中一个区犯的角色,把自己的策略编成计算机程序,与其他程序进行一对一的博弈,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他们要将这个游戏以单循环赛的方式玩上200次。这个实验更逼真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具有经常而长期性的人际关系。

这个实验允许程序在做出合作或背叛的抉择时,参考对手程序前几次的选择。如果两个程序只玩过一个回合,则背叛显然就是唯一理性的选择;但如果两个程序已经交过多次手,则双方就建立了各自的历史档案,用以记录与对手的交往情况。同时,它们也通过多次的交手树立了或好或差的声誉。

第一轮游戏有14个程序参加,其中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策略。使爱克斯罗德和其他人深为吃惊的是,此轮游戏的胜出者是一个被称为“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它是由多伦多大学的数学教授阿纳托·拉波波特提交上来的。

因为参与竞赛的程序为数不多,一报还一报策略的胜利也许只是一一种侥幸。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爱克斯罗德决定举行第二轮竞赛,邀请更多的人再做一次游戏,第二轮游戏有62位科学家递交了改进的程序,其中包括多个策略为基础的改良品种。加上爱克斯罗德自己的随机程序(即以50%的概率:选取合作或者背叛),63个程序又进行了一次竞赛。结果,夺魁的仍然是“一报还一报”策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策略能够打败其他众多博弈对手,甚至让多位科学家的智慧相形见绌呢?

“一报还一报”策略的程序是:第一步合作,此后每一步都重复对方上一步的行动:合作或背叛。其主要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概括:善意、可激怒、宽容、简单明了。

善意,是指它第一步总是向对方表达善意。它坚持永远不首先背叛对方,开始总是选择合作,绝不会一开始就选择背叛或主动作弊。

可激怒,是指对方出现背叛行为时,它能够及时识别并一定要采取背叛的行动来报复,不会让背叛者逍遥法外。

宽容,是指它不会因为别人一次背叛,长时间怀恨在心或者没完没了地报复,而是在对方改过自新、重新回到合作轨道时,能既往不咎地恢复合作。

简单明了,是指它的逻辑清晰,易于识别,能让对方在较短时间内辨识出其策略所在。

其他各种策略在上述四个方面做得不够好。在比赛结果中,所有恶意程序(第一步背叛)都未进前10名;而某些程序的脾气太好,被对方背叛之后不进行报复,结果鼓励某些狡猾的程序反复占它的便宜;某些程序对于过往关系的“好坏”太过执著,一旦遭到背叛就很难宽容对方,结果使得很多本来可能恢复的合作关系永久性断绝;还有一些程序把自己搞得太复杂,总是试图通过某种机巧来占人便宜,尽管在与某些“傻”程序接触中得了高分,但一旦碰到更“聪明”的程序就会栽跟头,被自己的小聪明所误。

这种善意、可激怒、宽容、简单明了的合作策略无论对个人还是组织的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报还一报”的伟大策略在现实中有极强的可行性,可以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和成功的有效方案。真正聪明的“自利”都应该是前瞻性的

每当秋天,当你见到雁群为过冬而朝南方,沿途以“V”字队形飞行时,你也许想到某种科学论点已经可以说明它们为什么如此飞。当每一只雁展翅拍打时,其他的雁立刻跟进,整个雁群抬升。借着“V”字队形,整个雁群比每只雁单飞时,至少增加了71%的飞升能力。

当一只大雁脱队时,它立刻感到独自飞行时的迟缓、拖拉与吃力,所以很快又回到队形中,继续利用前一只雁所造成的浮力。

当领队的雁疲倦了,它会退到侧翼,另一只大雁则接替其飞在队形的最前端。这些雁定期变换领导者,因为为首的雁在前头开路,能帮助它左右两边的雁造成局部的真空。科学家曾在风洞试验中发现,成群的雁以“V”字形飞行,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能多飞12%的距离。

布莱克说过:“没有一只鸟会升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飞升。”人类也是一样,如果懂得跟同伴合作而不是彼此争斗的话,往往能飞得更高、更远,而且更快。

一位没有双腿的男子,遇见了一位瞎子,就向这位瞎子提议,两

人联合起来,可以给双方带来莫大的好处。他对瞎子说:“你让我趴

到你的背上去,这样我可以利用你的腿,而你可以利用我的眼睛。我

们两人合作,做起事来可以更快一点儿。”

不幸的是,许多年轻人没有这位缺腿男子的远见,他们被灌输了垃圾式的思想,那就是必须践踏别人、糟蹋别人、利用别人才能达到高峰。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每个企业深思。

与此类似的是邦尼人力定律:“1个人1分钟可以挖1个洞,60个人1秒钟挖不了1个洞。”

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如果每个人的能量都为1,那么10个人的能量可能比10大得多,也可能比1还小。因为人的合作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互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它并不是静止不变的。所以人与人的合作不是力气的简单相加,其中的关系要微妙和复杂得多。

合作与如何合作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企业里常会有一些嫉妒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的人,他们天天想尽办法进行破坏与打压。如果企业不把这种人除去,长此以往,组织里就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人有时候需要一种合作的大度,尽管人都是“自利”的,但一个真正聪明的人的“自利”是应该具有前瞻性的,富有远见的,能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民风淳朴或人情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复博弈”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生活中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都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比如旅游景点和火车站的商品质量经常很差;公共汽车上,两个陌生人会为一个座位争吵,两个熟人则会相互谦让。

这是因为在普通的超市或商场里,商家和顾客之间重复博弈的机会较大,顾客可能无数次地购买某商家的产品,这种持续的购买正是商家获利的源头活水,但旅游景点和火车站附近的商家拥有的“回头客”非常少,即使他们的商品和服务质量上乘,顾客也不会为此千里迢迢地赶去购买。所以,他们与顾客之间的买卖关系往往只有一次,抱着“能赚就赚,能多赚就多赚”的心理,他们以牺牲产品的质量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同理可证,在公交车上,互不相识的人日后没有交往机会,所以不顾形象争吵,熟人还要继续打交道,必然互相谦让。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乡间往往民风淳朴,城市中的人情却稍显淡薄,此类的想法不是偏见,对此,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

费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就会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必须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随着契约、制度和规则的逐步发展,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

明白了这一点,人们就能够很自然地了解到乡间民风淳朴的原因了。大家在一个村子里,世代生活在一起,整日“低头不见抬头见”,家长里短不出半日就能为全村所知道。若故损人利己之事,必招致对方的记限以及村民的道德谴责。

城市里的情况就正好相反。一方面,人口的流动性大,某个人干了坏事,转眼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对方难以对他实施报复;另一方面,城市人尊重隐私,即使住在同一幢楼的街坊邻居,也有很多“老死不相往来”,若做了不道德之事,也很少会受到道德谴责。

其实,这里所说的“熟人社会”,就是重复博弈,而“陌生人社会”则是一次性博弈。

乡下人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总要大摆酒席,请客吃饭,因为这种付出能得到乡亲们的回报。城里人很少这样请来请去大宴宾客,因为不知道是否还有下次。外国人的“AA制”也开始在中国城市里流行,一起吃喝,但各自掏钱,谁也不欠谁。“AA制”不是因为人情淡漠,而是基于人口流动性大、难以形成重复博弈的缘故。

道德、法律、权力利益的划分,都与“还要见面”有关。从消极的层面看,我们互不侵犯,是为了避免没完没了、两败俱伤的循环报应。例如,两个原始人见面,一八拿着兽皮,一个拿着野果,他们都想把对方的东西据为己有。如果他们的见面是偶然的,可能相互抢劫。可是如果他们都生活在附近,考虑到对方家族的报复,抢劫的风险就大了,所以他们不去打对方的主意一一所有权就这样产生了。如果确实想得到对方的东西,他们可以选择合作一一以物易物,交易就这样产生了。

当今社会,“地球村”正在形成,在这种“熟人社会”中,人们总是重复博弈,而重复博弈就要讲究规则和诚信。所以,如今诚信被一再强调,并形成了默认的行为准则,这样的趋势有助于促成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交往与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现象。人生只需“以直报怨”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某些善良的人总得不到好的结果,其原因往往在于,他们太善良了。他们善良到不够强硬,善良到不可能被激怒,其结果必然是在竞争中被善于背叛的人所淘汰。

而一味地背叛的“恶意人”也同样得不到好的结果,他们最终会因为合作伙伴的全部丧失而被淘汰。

所以,正如前文中所说,“一报还一报”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法则。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是博弈论专有的。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就探索出了一种与之相通的人际交往的方式,能够让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获得长久的幸福。

这种思想行为模式就是“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这是孔子主张明辨是非的思想,意思是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但要告诉对方错在何处,并要求对方就其过错补偿。如果不论是非,就不能确定何为直,“以直报怨”的“直”不仅仅是直接的意思,以怨报怨才是直接的方式。“直”,既要有道理,也要告诉对方,你哪里错了,侵犯了我什么地方。

经济学家茅于轼陪一位外国朋友去首都机场,并打了辆出租车,等到从机场回来,他发现司机做了小小的手脚,没按往返计费,而是按“单程”的标准来计费,多算了60元钱。这时候茅于轼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向主管部门告发这个司机,那么他不但收不到这笔车费,还将被处罚;二是自认倒霉,算了;三是指出其错误,按应付的价钱付费。

外国朋友建议用第一种办法,茅于轼选择了第三种。他说,这是一种有原则的宽容,我不会以怨报怨,也不会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如我仅还以德,他还会错下去,实则纵容他;我若还以怨,斤斤计较,大家的效率都低下;我指出他的错误,然后公平地对待他。

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被他人侵犯、伤害或妨碍,有的人可能是无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冲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让你反感。这些算不上大奸大恶的小事,多是道德领域中的事,未必能达到法律的高度,咽下去,心有不甘;针锋相对,实在不值。

有人开玩笑地说:“以德报德是正常现象;以怨报怨是平常现象;以怨报德是反常现象;以德报怨是超常现象。”以怨报怨,最终得到的是怨气的平方;以德报怨,除非真的达到一定境界,否则只会让你心中不知不觉存积更多的怨。其实,做人只要以直报怨,以有原则的宽容待人,问心无愧即可。

宽容不是纵容,不要让有错误的人得寸进尺,把错误当成理所当然的权利,继续侵占原本不属于他的空间。挑明应遵守的原则,柔中带刚,思圆行:疗,可以宽容错误的行为,但要改正他的错误。承诺就是欠别人的债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博弈大多是重复博弈,所以,合作和诚信当然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诚信是很难的,有的时候,阻碍人们诚信的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智慧问题,而是面子问题。有些人说不出拒绝的话,勉强答应了自己不能胜任的事,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违背了诚信。

青年教师王林,分到县某中学工作,县教育局向该校抽人,对全

县的中学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因王林还没有安排授课,就选中了他。起初,王林感觉为难,心想自己不仅对本县中学教育情况不熟悉,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自己刚刚走出师专门,又能知道多少呢?本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口,实在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服从。一个半月过去了,别人都按分工交了调查报告,唯有他由于不谙事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三个中学连情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县教育局局长很恼火,责备校长怎么推荐这么一个人。校长呢,冲着王林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通。年轻的王林又气又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上班了还觉得抬不起头来。

王林由于当初不好意思拒绝,最终面子难保,身心也受到了伤害。

如果你的上司或者好朋友拜托你办事,你因不好意思拒绝而接受下来,那么,此后你的处境就会很尴尬。要知道,在别人的心里,你的承诺就等于欠他们的钱,如果你到期未还,他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责备你、怪罪你。

所以,无论是上司,还是亲朋好友,当他们要你办事时,你应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考虑,然后:再做决定。如果你觉得办不到,千万不要贸然答应。永远不要做你无法胜任的事重复博弈的理论告诉人们:做事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利益,这一点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要做自己无法胜任的事,就是应用之一。这是因为,做自己无法胜任的事只能给自己带来别人一时的刮目相看和自我的心理安慰,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的弱点和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周围的人就会对你产生很多不满甚至蔑视的情绪。若最终你完不成任务,会让领导者失望,对自己的长远发展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美国有家大公司的总会计师,年仅55岁,才华横溢,收入丰厚。他是在拿到会计学硕士学位后才做到现在职位的,但是,他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忧心忡忡,最后不得不接受心理咨询。在心理医生那儿,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在9岁和17岁时,有过两次成功的经历,一次是推销杂志,发展到有好几个小伙伴帮着他一起干;另一次是和别人组织建立了一家印刷厂,他干业务,攒下来的钱足以供他上学用了。两次都是成功的推销技能帮了他的忙。后来,由于他父亲的建议,他在大学开始学会计学,然后他又靠干推销和经营挣来的钱拿到了硕士学位。从学校毕业,他就被这家大公司录用,在企业里一直干到总会计师的位置。可是,他的工作经常被人指责,他碰到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挫折,常常有人议论他的总会计师的工作。另一方面,他总是在一周结束时才感到高兴。结果,他的公司、同事对他的工作越来越不满,他对自己也越来越没信心。

心理医生帮助他解开了心结:他并没有能力做总会计师,因为虽然他获得了硕士学位,但他的兴趣不在此。作为公司的一名普通会计人员他还可以胜任,至于总会计师一职则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咨询过后,他终于想通了,主动向公司请求辞去总会计师一职,转到销售部。这家公司失去了一个名不副实的总会计师,却得到了一个乐此不疲和富有成效的销售管理人员。当他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说:“永远也不要干你自己无法胜任的事,那样做首先是害了你自己,你将变得不快乐并且忧心忡忡,因为你做的都是你所无法完成或最多也只能勉强完成的事;而且你也伤害了信任你、委托你办事的人,对工作更是一种损失。”

“金刚钻”是做“瓷器活”必需的工具,如果缺乏,就意味着无法完成工作。在你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情况下,夸下海口,大包大揽,结果只会耽误了事情,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别人会觉得其实你根本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