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42872900000036

第36章 为何画家多是去世后画才值钱?

您要问如今艺术界价值最高的画家是哪位,估计大多数人认为出来荷兰的天才画家凡·高不会有第二人选。凡·高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可去世后,人们逐渐发现了他的画的价值。由于他留下来的作品寥寥无几,所以每一幅都是天价,《向日葵》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一个美国作家写了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画家总不得志,作品卖不出去。于是,他和朋友策划了一个骗局,宣称该画家已死,并请一些评论家对其作品进行狂轰滥炸式的赞扬。于是,这些原本卖不出去的画价格狂升,他们着实发了一笔财,但已成名的画家却无法以原来的身份生活并作画了。人死画才值钱,这并不奇怪。当然,小说中的情况实际是为钱而“死冶的骗局。

设计这个骗局的人也许并不懂经济学,但他们却按经济学原理策划了这场骗局。价格取决于供求,要想控制价格,必须控制供求。在这个骗局中控制供求的中心是让画家死。换言之,画家之死既影响需求,又影响供给。

先来看需求。人们购买艺术品来源于两种需求:欣赏和投资。买一幅画挂在客厅或卧室里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为了欣赏而买画时,需求取决于购买者对画的主观评价。但人对一幅画的评价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欣赏时的感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别人评价,尤其是评论家的影响。一幅平常的画,被评论家(尤其是著名评论家)吹捧之后,也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高了购买者的主观评价。从众心理在评价艺术品中相当明显。

在这个骗局中先让画家“死冶,然后再请评论家吹捧,这样,无疑会提高艺术品购买者对这个原本不知名的画家的关注,重新审视他的作品,给予较高的主观评价,从而对他的画的需求增加了。需求增加会使价格上升。

艺术品的另一种需求是投资。许多人购买艺术品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保值和升值。在各种投资物品中,有价格的艺术品升值的速度最快。投资的收益在未来,所以,出于投资动机买画的欲望取决于对未来升值的预期。对艺术品的这种投资有很大的投机成分。

一个画家死后,人们对其作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及未来升值前景都是一种猜测。猜测的英文原词就有投机的含义。画家之死引起人们对其作品升值的预期,评论家则可以为这种升值的猜测火上加油。人们预期该画家的作品未来价格会上扬,这种预期使购买者增加,这就推动了它现在价格的上升。现在价格的上升又推动了预期价格上升。这样的相互作用就把已死画家的作品炒到了天价。需求的增加固然可使价格上升,但供给的增加会使价格下降。如供给不变,价格就只取决于需求,取决于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

如前所述,一旦画家的画被炒热之后,现期与预期价格都上升,在那种投机气氛下,需求欲望是很强的。那些喜欢收藏艺术品的富翁和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人,购买能力也是很强的。价格狂升就有了可能。让供给不变的方法则是画家死去。所以,小说中的画家就只有“死路一条冶了。物以稀为贵的原因正在于此。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骗局的关键是要公开宣布画家的死亡。如果在此之后再把这个画家的画毁掉一些,留下的精品会更值钱。不过小说中的这个骗局有没有这么做我已不记得了。

在如今的投机拍卖市场,很多已经去世的画家的遗作卖出天价的事情,已经是很常见的了。无数人从事这个行业的投机,他们预测评估着这些遗作的市场价值,或成功或失败。尽管这些现象看来令人眼花缭乱,其实用一个简单的供求工具就可以解释清楚。市场经济中许多物品的价格令人费解,有些有用的东西很便宜,而有些无用的东西却很昂贵;有些用了大量劳动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值钱,而有些耗费劳动并不多的物品却价格高昂。这些只要用供求关系一分析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正在这种意义之上,供求分析是我们学经济学的基本工具。

爱德华·黑斯廷斯·张伯伦(1899~1967)美国著名经济学家。E.H.张伯伦在他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论》一书中提出了相同的垄断与竞争对市场价格形成的作用的理论。他的理论和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于同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共同构成了“垄断竞争论冶(见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的价格思想),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