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原大地震·1920
42878800000005

第5章 海原震后救灾的杰出人物

何瀛曾

何瀛曾,大震后出任海原县代理知事(县长),生平业绩待查。1921年8月18日,甘肃省长陈誾在给内务部的请奖电报中说:“何瀛曾一员,代理海原县知事,适当剧震之后,全城荡平,盗贼窃发;该员先查户口,编制团防,联络防军,弹压解散,不数日秩序粗安。该县伤毙人民数逾七万,惨剧为全省冠。该员不辞艰险,亲履穷乡,会同委员,散放急赈,施医防疫,掩死扶伤,次第推行,不遗余力;且当衙署、民居倾塌殆尽之际,食宿均无所托;

该员坚忍不挠,历数月之久,其艰辛实非寻常可比。即著抚楯之绩,允宜拔擢有加,拟请以荐任职,留甘任用,俾资激劝。”

石作梁

石作梁,字干臣,历任固原县警察所(1927年改为公安局)警佐(后改称局长)、西区与蒿店区区长、《固原县志》分纂人。

大震当夜,石采取了3条急救措施:1.命巡官队长集合警员百余人,分头出巡,边维持社会秩序,边搜救被压埋人员。2.发布通令,要求灾民男女分别聚集,不得混处。3.准许灾民将已损木料,不分属谁所有,都可取来燃火御寒,以待天明。

此后,石很快查明:县城及附郭共死934人、四乡共死33845人,合计34779人。石还委派巡官组织灾民,将一百多具无主尸体一一埋葬。

石除了每日派遣警员四出循环巡视之外,还时常亲带马队,出巡四乡,谋抢县城商家货衣案、结伙谋抢货库案,均在案发前侦破,主谋者枭首示众,于是社会秩序井然。

石还积极协办赈务,动员商人捐出百余件棉衣,施与极贫灾民;动员富户捐粮30石,每日炊米煮豆,让灾民领食;石还派出警员,以桶盛粥,散给行动不便的灾民。

十多年后,石写作了《庚申地震记》,记述了固原县震情、灾情、警察所的救灾举措与经验,还特别记载了三种宏观异常现象:“未震之先,有居山之人,有时夜半看见山中闪火,并闻沟内空响;又有向居平原之人,家有井绳十丈,震前忽强半而能汲水,人以为水旺,其实地震之预兆也。”

刘尔炘

刘尔炘(1865—1931),甘肃兰州盐场堡人,字晓岚,号果斋,又号五泉山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甘肃大学堂总教习等。刘以服务社会、实惠民生为己任,对于地方公益、慈善事业皆孜孜谋树。

1921年2月底,刘应甘肃省长邀请,以绅士名义,与王烜、李蔚起等人,组建了“甘肃震灾筹赈处”,统管一切震灾救济事务,后又统管全省各种灾后的赈务。

到1923年5月底,刘等共募集捐款现银30万余两,分别用于急赈8万余两,工赈3.3万余两,冬、春零赈1.7万余两,还赈济陕西、直隶、江苏、俄罗斯等5千余两,拨建各县丰黎社仓基金13.1万余两。所募捐款,笔笔入账,项项支出,一一明记,还先后刊印了“第一期徵信录”、“第二期徵信录”,将收支账目全部向社会公开。

1924年春,为奖励刘办赈有功,大总统曹锟题颁“痌瘝在抱”匾额一方。刘却拒不接受,两次致函省长公署,将奖匾退回,以表明应邀办赈,原不是“希名慕利,妄冀政府之褒荣”。

王烜

王烜(1879—1959),字著明,号竹民,甘肃兰州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历任静宁、灵台等县知事、总统府顾问、甘肃省长公署秘书长、代理政务厅长、甘肃华洋赈灾会总办、筹赈会会长、赈务会主席、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第一副馆长、民革省委委员。

1921年夏初,王烜在拟发的《上北京华北救灾协会电》中说,甘肃震灾重于北五省旱灾:“全甘七十余县,被震受灾五十余县,其重者亦三十余县”。又说:“募款殊难,数月之间所收不过五六万元,灾区既广,不敷分布。”“去岁办理急赈,今春复散牛种,均属杯水车薪。”现在最重灾区放赈,“所到之处,无告之民,盈阶满道,无法应付,万分为难。”有六大问题急需解决:

1.各县死者犹多未葬,厉气熏蒸,瘟疫已经流行;宜酌给葬资、药物以防疫。

2.灾民不堪居处,宜查明灾户,量为补助建筑之需。

3.甘地高寒,入冬则雪窖冰天,宜预防灾民冻馁而死。

4.居民露处,贼盗必将横行,要使灾民有所资藉,以保治安。

5.非筹数十万巨款,不可以救燃眉;若欲恢复原状,则非持以数年之久、数百万之款,不易为功。

6.各县崩山塞河,交通断绝,将成水患。

1921年冬,王烜撰写了三份碑文:《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会宁县疏河修路记》、《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静宁县疏河记》、《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通渭县疏河记》;碑文分别记述了各县疏河修路工程始末,以及中外知名人士密切合作共救震灾的史实。

因办理赈灾异常出力,王烜先后获得内务部颁发的五等与三等嘉禾奖章。

1956年,王烜编写了《甘肃历代地震纪》,收录公元前780年至1927年甘肃地震411次。王在前言中说:“将来科学日益发达,若能预防其害,实人民莫大之幸福。”王还强调指出:“凡地震,先期有预兆,多见山头夜间喷火、井泉水溢”。

周廷元

周廷元(1886—1956年),字定轩,又作定宣,湖北咸宁县人。海原大震时任静宁县知事。大震次日清晨,周采取了一系列急救措施,救治、安置灾民;后又招募灾民,以工代赈,疏通河道。7月初,调任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华方总办,督办全省的以工代赈疏河工程,至当年底,陇南、陇东各县壅塞的河道全部疏通,所赈灾民不下十万余人。甘肃省长公署奖其“急公救义”匾一方。

十年后,周写了《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总结了8条防震减灾经验:

1.距大震周期将近之时,应先警告人民预防震灾来临;

2.震作之时,即应出户,走往空地坐卧,可免遭压毙;

3.被压似死之人实多窒息假死,可用中医“起死回生方”救活;

4.如冬季地震,要使灾民有吃、有穿、有住、有医;

5.还要募捐请款,赶买耕牛,散放籽种,以免春耕失种;

6.应即施戒严法令,集合警团保卫治安;

7.以工代赈,疏通山塞河道,以免水溢成灾;

8.震后疾疫流行(多为风瘟症),宜备叶天士治风瘟三方药物,散发乡村施救,以免传染蔓延。

1956年夏,周(时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带病写作了《甘肃大地震纪略》,论述了甘肃历代震灾的时、空分布特点,反复指出:地声为临震前兆,预防震灾及其次生水灾是急应注重的大事。

柴春霖

柴春霖(1888—1952年),字东生,甘肃兰州人。美国威斯康逊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回国后任北京政法大学教授。海原大震后,发起成立甘肃震灾救济会,任干事长。

1921年3月初,柴陪同国际统一救灾会驻京干事约翰·D·黑斯与地质学家约瑟夫·W·霍尔赴甘肃震区考察灾情。他们先后到了平凉、隆德、静宁、兰州、固原、海原、镇戎(今同心)等地,而后过黄河、经内蒙,于5月27日回到北京。

柴春霖没有回北京,而是去了兰州,联合在兰中外人士组建了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并担任董事兼会计主任,向国内外华洋士绅募集捐款,供应以工代赈疏河工程所需经费。

6月1日,黑斯等在北京青年会公开展示了地震灾情照片,并在广场放映了地震灾情电影记录片,此举使京城民众加深了对海原大震灾情的了解和对甘肃灾民的同情,纷纷解囊捐款,此次收入全部转给了甘肃地震灾区。

1921年8月18日,甘肃省长陈誾在给内务部的请奖电报中说:“柴春霖一员,在北京集合中外人士,奔走呼吁,先后募款七万余元;复联络国际统一救灾会,请派洋员赫约翰来甘调查。该员会同该洋员亲履灾区,详细查勘。到兰州后,复联合在省华洋士绅,募集巨款,实行以工代赈之策,俾静宁、会宁、通渭等五县河道,得以次第修浚,灾民无昏垫之忧,地方有永久之利。该员对于赈务实属异常出力,未便独令向隅,拟请以简任职存记,藉励贤能。”

当年冬,内务部批准了陈誾的请奖,柴从此弃教从政,历任青海省议员、河南省财政厅长、立法委员,后卒于台湾省。

(此篇由高继宗撰写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