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42891700000028

第28章 (二)国际战略

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正确估量自己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为实现其国家利益而制定的对外关系领域内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指导,其实质就是在国际范围内实现国家利益的总谋划和总指导,它是建立在时代观基础上的包括外交定位、外交目标与任务、外交政策与策略等内容的总政策、总纲领、总任务和总原则。

1.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对外政策思想经历了一系列调整和变化,但其宗旨与基本原则是一贯的。主要有: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都决定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和平与发展。这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防止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极力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侵略、扩张、颠覆、干预的行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直至彻底的裁军;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力量与和平运动,动员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防止世界战争的爆发,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以武力或武力威胁的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力主冲突各方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求同存异,解决纠纷。邓小平对某些周边国家与我国发生的领土争端问题提出了先不谈主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从而为消除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开拓了新的途径,为解决国际领土争端提出了新思路。

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中国极力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缩短南北差距;加强南南合作;各主权国家都应作出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经过艰苦奋斗,实现自己的发展和繁荣。

(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就是国家主权独立,在对内对外事务中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历史经验的结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总结。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庄严宣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也强调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5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不允许任何国家染指中国的主权,插手中国的内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对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入思考,赋予其新的内容:

第一,赋予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即不结盟。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跟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搞军事集团,不搞政治游戏。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能够有效地阻止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干涉中国的内政、侵害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才能同谁都交流,才能不受制于人。这既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又能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世界大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大国战略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不会导致中国的独立自主受到损害。

第二,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利益主要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邓小平认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无论哪一国,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在对外交往中,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对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的参与权。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就讲到:“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后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又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们决不拿原则做交易。1989年,邓小平再次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第三,决不容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干涉侵犯他国内政的主要根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主权的完整。邓小平指出:“国家关系应该遵守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干涉别国的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会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任何国家都没有干预他国内部事务,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的特权。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进行历史选择的神圣权利。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决不会因为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而加以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和决心是不会动摇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尊重其他各国人民的选择。江泽民指出:“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应享有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思想道德的自由。”我们也决不会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我们也决不会接受任何外国势力,以所谓的人权问题、民族问题、台湾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阐述的。1954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和缅甸政府分别发表声明,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这一原则,既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共处的强烈愿望,也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所以,它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响应,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1970年10月联大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12月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都采纳了这一基本原则。经受国际风云变化考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过去国与国之间交往中,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国家大小、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所造成的国家权力、地位上的不同。它倡导各国在国际社会中应独立而平等地存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应平等互利地往来,以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而不是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而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形势。

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是国际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它是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所要求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多样化世界的现实所决定的,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根本性特征。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才是完全可行的。

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之一,始终坚持这些原则并身体力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已同世界上16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所有邻国和周边国家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持公道,不谋私利,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苦难历程,今天又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本国人民生活的现实任务。中国的命运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建立国际新秩序以及发展民族经济等方面与我们有共同语言,是我们的可靠同盟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重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并愿意学习和借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经验,要求加强对华友好合作,从而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增添了新的动力。发展中国家目前虽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但仍然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同情和支持,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优势。我国的外交实践表明,富朋友要交,穷朋友也要交,关键时候往往穷朋友更靠得住。有鉴于此,“我们一直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一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斗争。中国毫无保留地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支持印支人民和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反法斗争,支持埃及人民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支持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人民反对以色列扩张主义的斗争,支持南部非洲人民反对南非种族主义的斗争,支持阿富汗人民反对苏联侵略的斗争,等等。同样,中国维护自己的独立主权、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也得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1971年26届联大上,正是由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在“人权”问题、台湾和西藏问题上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和理解,从而挫败了西方国家的反华阴谋。

第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加强经济合作,共同繁荣发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展经济是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任务。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还不富裕,但中国总是尽力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加强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1964年周恩来出访非洲14国时就提出,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其主要精神是:中国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做是单方面的赐予,而援助是相互的;提供援助时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走上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道路。八项原则充分表明了中国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的诚意。据有关材料统计,从1950年至1995年45年间,中国向亚、非、拉和南太平洋地区提供了各类援助,派遣援外工程技术人员近50万人次,在受援国建成项目1426项。80年代以来,中国改变了过去单方面提供经济援助的做法,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倡议把经济合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互利为基础的经济技术合作上来。1983年1月中国总理访问非洲11国时,提出了发展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并提出“守约、保质、重义、薄利”八字方针。这些原则适用于非洲,也是指导中国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根本原则。

第三,促进南南合作,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问题,因民族、宗教原因以及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挑唆,使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纠纷,甚至发生了武装冲突。中国历来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本着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的原则,通过和平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彼此间的分歧。即使一时难以解决,各方也应以大局为重,采取克制态度,防止事态扩大。中国非常注意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首先,中国同周边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了良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朝鲜、韩国、东盟9国、印度、南亚诸国近几年来关系友好,交流增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中国对西亚地区15国(包括海湾6国)的贸易逐步发展。西亚是中国待开发的巨大海外市场,又是中国重要的筹措资金市场(仅海湾6国在国外的资产就高达5000多亿美元),还是中国开展承包劳务的重要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别关注与非洲和拉美诸国国家关系的发展。1978年至1998年,有42个非洲国家领导人访华。我国22位领导人先后对非洲国家进行了多次友好访问。1996年5月,江泽民主席访问非洲六国,提出了我国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21世纪友好合作关系的五点建议,对中非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997年,中国同非洲国家的贸易总额达56.7亿美元,比1979年的1.26亿美元增加了44倍。1995年10月李鹏访问墨西哥期间,阐述了中拉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第一,进一步密切中拉之间的政治关系,增加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交往,增进相互信任和了解。第二,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努力开拓中拉经贸合作新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第三,加强民间往来,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新闻、体育的合作与交流。第四,在国际事务中密切磋商、加强协调、互相支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五,对于尚未同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我们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双方可从加强人员往来、开展经贸交流做起,为实现关系正常化创造必要条件。1997年江泽民访问拉美,进一步增进了中拉关系。

2.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外交理论和思想。主要内容有:(1)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带有全局性、全球性、战略性问题的思想。它为中国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科学外交决策提供了理论武器。(2)从中国现实国力和实际地位出发,对中国外交给予实事求是的定位,指出中国是大国又是小国;是一极,但是力量很单薄的一极,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3)关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以及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当头,要有所作为的思想。他明确提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战争的根源。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任务。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4)为中国外交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中国对外政策的总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5)关于以国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识形态来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思想。邓小平首先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初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坚决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接着又纠正了过去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政策,确定了以国家利益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最高准则。(6)关于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拿国家的主权做交易;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提出不与大国结盟和建立战略关系,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按照建立和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处理党际关系。(7)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他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他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列为我国一项基本的对外政策,强调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我国新时期在国际上举起的一面旗帜和实施的一个纲领。(8)关于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的思想。首先,他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用于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为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以解决领土争端的思想。邓小平说:“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拓了新领域。(9)关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10)针对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制定了外交新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有所作为的方针,为我国对外政策指明了方向。冷静观察,就是要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缜密思考,科学判断。稳住阵脚,就是要不受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局势动荡的影响,不因暂时的困难而退缩,继续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进,不能自乱阵脚。沉着应付,就是面对动荡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西方国家的压力,处变不惊,从容应对。韬光养晦,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既有雄心壮志,又善于藏拙,埋头苦干,避免把目标引向自己,避免引火烧身。有所作为,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无所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现在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方针。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是新时期中国制定外交政策和指导外交实践的指南,不仅指导中国在80年代取得了对外关系的大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经受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冲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因势利导地开创了大好的外交新局面,使中国外交焕发出新的风采和光辉。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变化了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在世界政治、经济、文明、安全、外交等诸多领域提出了一整套真知灼见,构建了极富时代特征的中国国际战略观,大大发展和丰富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江泽民的国际战略观,主要体现在:(1)全面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理论,明确指出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深入论述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及其意义。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征。他指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3)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利弊得失,强调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4)提出新世纪初期是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为新世纪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决策依据。(5)提出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为中国外交营造一个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环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江泽民指出:“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互信,是指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各国应经常就各自安全防务政策以及重大行动展开对话和相互通报。互利,是指顺应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在实现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平等,是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协作,是指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隐患,防止战争和冲突的发生。(6)提出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长期共存。他指出,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当今世界的这一特征要求我们:第一,尊重各国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各国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第二,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倡导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有权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和解决。各国的事由各国人民做主解决,世界的事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处理解决,反对一国或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7)提出要注重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8)提出要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要稳定周边,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必须从战略高度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使多边外交成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形象、扩大影响的重要舞台等。(9)丰富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建立国际新秩序,和旧的国际秩序相比是根本对立的。其宗旨就是要在国际交往中彻底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及影响,确保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和共同发展的权利。

江泽民的国际战略思想充满了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充分显示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驾驭复杂局势的非凡气魄和卓越能力。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空前活跃,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开创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4.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实践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妥善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政与外交是统一的,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深化,我国同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内政外交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统一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统一起来,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在雅加达的亚非峰会上发表演讲时说:“要提倡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建构一个和谐世界。”这是胡锦涛首次明确提出“和谐世界”思想。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纽约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对当前构建和谐世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构建和谐世界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胡锦涛指出:“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时指明了当前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方向。他说:“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党报告中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它体现了我国最新的外交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阐述,融合、吸收了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以及维护世界多样性等外交思想成果,使之更加系统和科学化,更加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针对性。它紧紧围绕什么是我们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以及怎样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具体地说,我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的世界;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世界;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的世界;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世界;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世界;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世界。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有:

(1)这一主张充分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成果。它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以及民主、人权、自由、法制等普世价值,与近年来国际社会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等问题的探索也有很多契合与一致之处。

(2)这一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追求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发扬光大了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并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这一主张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和有关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这一主张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呼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