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得
42916500000187

第187章 李密为尽孝辞官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在本章的“余论”中说:“古代交通不便,又没有私人通信的设备,同时儒家又把‘养亲’、‘慎终’看做大事,自然地主张‘父母在,不远游’。”

虽然古人也不完全受孔子这番话的限制。读书人都志在四方,做官之后也需天南海北,听从朝廷调遣。但倘若长辈亲人真的需要自己服侍在旁,那么,真正有孝心的人是会放弃为自己打算而恪尽孝道的。西晋时的李密为祖母尽孝而辞官不就的故事,是令人倍受感动的。

李密,又名李虔,蜀国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幼年家中屡遭灾难,他生下只有6个月的时候,父亲死去,家中既无伯父叔叔,又没有兄姐照应,只有祖母和母亲两代孤妇带他度日,生活异常艰辛。李密四岁的时候,舅父何氏,见李家贫困不堪,不忍心让妹妹受此煎熬,逼迫他母亲改嫁他人。这样,家中只有祖母刘氏带着李密艰难地生活。

李密的祖母自幼身患疾病,经常卧病在床。但为了把可怜的孙子抚养成人,她每日拖着久病的身躯,上山砍柴,下田耕耘,只盼孙子快点长大成人。

李密自母亲改嫁后,整日啼哭不止,虽有祖母呵护,却也是体弱多病。到九岁还不会走路。但是,他非常聪明,成人后,读书过目不忘,对祖母非常孝顺,每天是白日劳动,晚上读书。祖母年高多病,他周到备至地服侍祖母,晚上穿衣睡在祖母身边。给祖母吃药、喂饭、饮水,他都自己先尝凉热,然后才喂祖母。他的孝心,远近闻名。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闻听李密才学优等,又以孝名著声于世,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并命地方官催他到任。这年,李密已经44岁了,他的祖母也高寿96岁。李密因为祖母年高多病,无人奉养,上《陈情表》于晋武帝,陈述自己的困难,辞官不就。

他在表中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其祖母)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晋武帝被他的孝心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其实,孝是一种很纯粹的自觉情感,既是一种感恩之心,也是一种悯爱之情。李密能够辞掉皇帝的征召,放弃自己的官运仕途,一心侍奉年迈的祖母,确实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现实中,人们常常以各种堂皇的借口,来为自己未能养亲慎终作辩解,但仍会让人怀疑其情不厚。

今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交通、通讯设备日新月异,几千里外,也是朝发夕至。何况今天想有大的发展,必须放眼世界。但是不管走多远,也应该“游必有方”,以免老人挂念。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长辈亲人们健康没有大碍,生活亦能自理。否则,在情理上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的用意,在于父母年事渐高,体质渐衰,随时都有身体不适的可能,所以作为人子理应随时照顾,以尽孝道。然而,作为社会的一员,做小辈的也不可能永远拴在父母身边,否则就有悖于生活常理。那么,如果必须要出远门,一定要讲清楚地点,家里一旦有事能够及时联系得上。从人伦上说,父母皆有爱子之心,做小辈的“游必有方”,就可在心理上给父母以一种必要的安慰,使之心里感到踏实;相反,要是做小辈的出远门后犹如黄鹤一去,音讯全无,那就非常不应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