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心讲,恐怕很少有人不喜欢权力。但倘若为逐权而不顾一切道德法规,而只一味地放纵自己的骄奢狂傲,越位掌权,那么,这个人恐怕不仅仅权力难保,连自身安全也会成问题。
康熙登基时,才8岁,不能料理国事,国家一切大事都由四位辅政大臣代理。这四个人是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其中拿大主意的是鳌拜。然而,鳌拜是一个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他利用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的软弱退让,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势。凡是向他巴结献媚的,都受到提拔重用;凡是不肯顺从他的,不是被排斥罢黜,便是遭到恶意陷害。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大臣苏纳海、朱昌祚等人就因为与鳌拜持有不同的意见。而遭到杀身之祸。他甚至经常在康熙皇帝面前耀武扬威,呵斥他人,而且多次擅自以皇帝的名义假传圣旨,滥用权力。朝廷内外的大小官员,凡是稍有一些正义感的,无不对鳌拜一伙的为非作歹恨之入骨,可是鳌拜的心腹党羽遍布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重要机构,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谁也奈何他不得。
康熙亲政后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鳌拜擅权十分不满。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于是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的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
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在他托病不朝,康熙亲往探视时,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皇帝的安全。对于鳌拜的这些欺君罔上的行为,康熙已经忍无可忍,决心果断采取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知道鳌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不是很容易的,必须要计划周密,谨慎从事。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以便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对自己的警觉。与此同时,一个擒拿鳌拜的计划也酝酿出来了。
不久,康熙从各王公显贵府中挑选了100余名身强力壮的贵族子弟,以陪伴皇帝习武消遣为名入宫没有发觉其中有什么异常。一来是满族具有让自己的子弟从小习武的习惯,二来是把康熙看成一个年幼无知、只图玩乐的纨绔之辈,乐得他少过问政事,所以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不到一年,这班少年侍卫一个个学得拳术精通、武艺高强,连康熙本人也学到不少本领。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擒拿鳌拜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便以下棋为名,召索额图入宫,商量除掉鳌拜等人的计划。
一天,正值鳌拜入朝之日,康熙事先把少年侍卫召来,对他们说:“你们常在我的身边,好像我的手足一样,你们是听从我的命令,还是听鳌拜的命令?”这些人对鳌拜的专横跋扈愤愤不满,又朝夕与皇帝相处,早已成为效忠于康熙的心腹,因此齐声高呼:“听从皇帝的命令!”接着康熙历数鳌拜的罪状,布置擒捉之法,只等这个权奸来投罗网。
不多时,鳌拜入朝,康熙传令要单独召见他。鳌拜不疑,欣然前往。到了内廷,只见康熙端坐在宝座上,两旁站立的全是一班少年侍卫。鳌拜一向把这些人看成是一群孩子,心里毫无戒备,仍旧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势,来到康熙面前,康熙一见时机已到,便果断地做出擒拿的手势。少年侍卫们一拥而上,把鳌拜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打斗,终于擒拿了鳌拜。接着康熙很快下诏,宣布鳌拜罪行,将他彻底铲除。
本来,身为辅政大臣,鳌拜的任务是辅佐幼主,尽心竭力治理天下,一旦功名成就怀德而退。但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趁机不断扩展自己的权势,狂傲跋扈,党同伐异,甚至存有自立为主的野心,这一切当然会受到惩罚。而鳌拜的下场,也几乎可以说正是一切背离人心、毁国肥私者的必然结局。
泰伯身为长子三让天下的行为,是为了让更有才德的继承人登上王位,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这种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以天下苍生为念、顾全大局的品质,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大德。现实中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钻营,不仅毫无国家、人民的观念,甚至连最起码的人格情操也没有了,一再地放纵自己本性中的欲望。这种行为不仅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损失,而且最终自己也不见得会有什么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