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的外在形式,不仅伤害到这种“礼”的内在本质,而且还会诱使当事人沉迷其中,进而偏离甚至厌弃背叛那种仪式的真正精神。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比如隋炀帝杨广,他就把招待外宾的“礼”演化成了铺张炫耀,用以满足他那日渐增长不可抑制的虚荣心。
隋炀帝为了扬威、夸富,于607年(隋大业三年),率甲士五十万人,北巡塞外。609年,又西巡张掖。据史书记载:隋炀帝的西巡队伍到达燕支山的时候,他命令“伯雅、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还要欢迎的人群身佩金玉,焚香奏乐,载歌载舞。隋炀帝又命令武威、张掖的男男女女,穿上华丽的服装,头戴金玉饰物,坐上最好的马车,列队迎接。真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610年,西域各族使团和商旅,仰慕中原的富庶,纷纷来到东都洛阳。隋炀帝为了夸耀自己,于2月13日(大业六年正月十五日),下令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在皇城端门外大街,圈围戏场五千步,搭起了百座戏楼,招来一万八千名乐师,日夜演戏,歌声乐声,声闻几十里。夜幕降临后,张灯结彩,继续演唱。这次耗资巨万的百场戏,整整演了半个月,方才收场。
在这期间,各族商旅要到丰都市(即东市)进行贸易。隋炀帝下令整顿市容,各店肆都要粉刷墙垣,彩绘门窗,陈列新货,店员要穿锦衣丽服,连卖蔬菜的小商贩也要用精美的龙须席铺地。西域各族商人路经酒食店,店主要热情招待,吃喝免费,醉饱出门,以显示隋朝的富庶。但客人们看出这是假象,有的人指着街市间树木上缠饰的彩绢质问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不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为了使异族畏服,隋炀帝不断向他们耀武扬威,并对其酋长慷慨赏赐。公元607年隋炀帝到榆林巡幸,令宇文恺做遮天大帐,帐下能坐几千人,还摆满了各种珍贵的器皿,设盛大宴会招待突厥、契丹、奚等部落的酋长,看到游牧民族头目们又惊又喜的表情,隋炀帝心满意足,并送给突厥启民可汗无数锦缎2000万段。在榆林寨外,隋炀帝命令宇文恺建造观风行殿和行军城,一夜之间平地竖起了一座宫殿与一座大城,游牧人以为是神工,望而生畏,十里之外即跪伏叩头。隋炀帝利用未开化民族经济技术不发达的弱点,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谓不惜工本。
隋炀帝的虚荣浮夸,非但不能赢得各族的信任,反而招致了战争。
615年秋,当他再次出巡塞外时,突然遭到几十万突厥骑兵的袭击,雁门(今山西代县)一带的四十一座城市,竟然丢了三十九座。隋炀帝逃之不及,被围困在雁门城里。突厥急攻雁门,弓箭射到隋炀帝脚下,这位不可一世的暴君,被吓得六神无主,抱着小儿子杨杲号啕大哭,眼睛都哭肿了。幸亏将士们奋力固守,后来才转危为安。
隋炀帝的愚蠢在于,他以为那些豪华的铺排仪式,既能显示出自己统治的国家殷实富强,又能让“宾客们”感到莫大的满足。但在实际上,却收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因为他所表现出的一切,既华而不实,又盛气凌人,难免会让人从内心里感到不快和厌恶。
在前些年,一些暴富的人,在婚、丧事的操办上往往铺张排场,自以为这样风光无限。其实,真正能显示出一个人“底子”的,并不是这种外在的浅薄的形式。这与孔子所论述的礼在内心这种道理是一致的。如果礼的形式不是真诚的,那么,那些形式的奢侈铺排反而成了一种虚伪的样式,从本质上违背了礼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