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地记笔记,将课堂内容系统化
一些同学上课时做笔记很认真,整整齐齐的,看起来很有美感,有时候还被老师拿起来当作模板展示,可最后考试成绩却不怎么样。而有些同学的笔记看起来杂乱无章,别人看不懂,似乎连他自己看起来都困难,但成绩却出人意料的好,这是为什么呢?
笔记不是拿来当展览品装饰课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听课,理解课本知识。
因此,记笔记不在全,不在美观,而在于内容精辟、实用。
学会记听课笔记是上好课、听好讲座的基本功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一份好的听课笔记,记下的是老师讲课的脉络与精华,留下的是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基本能概括整个课堂内容,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借助这样的笔记,可以深入地理解课文,巩固对知识的记忆。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尽管好课堂笔记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好笔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融入个人的思考,每一句、每一字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
我们常常会听到周围有人感叹,说课堂要记的东西太多,抄得腰酸手痛的。
言下之意,记笔记花去了太多的精力,成了件痛苦的事情。在这种身心俱疲状态下听课,效果能好到哪儿去呢?
其实,记笔记并不需要那么累,可以先仔细听老师讲,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记下来。这样,不仅脑动,手也动了起来,劳逸结合,既有效地锻炼了思维能力,也加强了书写能力,提高书写速度。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通过不断摸索,都养成了一整套记笔记的方法与技巧,把笔记整理成一份自己独特的学习资料。
一名北大学子从初二开始,就在做笔记方面做到“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科目特点做出不同形式的笔记。比如:做英语笔记时,重点记单词新的用法、与汉语语言习惯相异的地方;做物理笔记时,重点记录物理题中的经典题目。通过摸索着做这样的笔记,他逐渐领悟出所学科目的特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促进了该学科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正如这位北大学子那样,每一位同学也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及特点,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记笔记方法。
二、这样记笔记最有效
尽管每个人记笔记的风格各异,记下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否则,课堂上辛辛苦苦记笔记只会成为一种负担,对更好地学习没有多大帮助。
做课堂笔记,我们要时刻注意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问题一:老师的每一句话,自己都要记下来吗?记听课笔记绝不是把老师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有时候,老师为了说明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常常会旁征博引,说上一大堆话,如果此时要想把所说的话全部记下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劳动量,占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因此,上课的时候,关键在理解。要找出老师话中的重难点,并在笔记上记下来,其他细枝末节听一听就可以了,或者你认为有必要记的,下课以后再补充,以免漏听。课堂上,有些老师的语速比较快,或者喜欢用长句子,甚至常常说一些口头语,这时我们可以不记老师的原话,而是按自己的语言习惯记下来。经过这样的语言转换,记下的基本上都已经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了。记笔记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自己能看明白,能画图的就画图,能标注的就标注,有的甚至可以记在课本上的空白处。
问题二:老师的板书,都要一字不漏地复制吗?
有些老师出于对学生不放心,只要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都会写在黑板上,认为板书越多越好、越细越好。通常一节课下来,能写几黑板,如果同学们一字不漏地复制到笔记本上,只会感觉头晕脑胀。
如果老师的板书太多,自己忙于“奋笔疾书”,就很有可能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有时记下的连自己都不理解,这样的笔记也就白记了。
上这种老师的课,就要学会有选择地记,而不是老师写一句,自己就抄一句。可以先听老师的思路,记下讲解的重要步骤就行。也就是说,要抓住重难点记,而不是低级地复制板书。
当然,要抓住老师板书的重点部分,首先必须对课堂内容有宏观的把握,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课前预习,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问题三:老师没有板书习惯,我们就可以不记笔记吗?
和前面所提到的老师不同,有的老师只重讲不重记,于是有些同学也干脆不记了。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常常空空如也,他的笔记本也“洁白无瑕”。
老师课堂上不写板书,并不意味着他所讲的就不重要,相反,由于不写板书,老师讲课的思路会更清晰,知识量也会更大。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如果没有及时记下来,有些知识马上就会被遗忘,一堂课下来,感觉听到很多,但真正记住的却很少。
笔者在读初三时,就碰到了这样一位历史老师,他上课根本不需要课本,也不需要教案,可他讲的内容却字字珠玑。但要命的是,他从来不写板书。这时候,就要先集中精力听,听他的思路,听他思考、分析、论证的过程。如果他讲的内容,在课本上有相关的地方,就先在课本相应的地方标下来,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对于书上完全没有的内容,就尽最大的能力和最快的速度记下来,能记多少算多少,下课了再和同学一起对照补充完整。
问题四: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及想法,有必要记下来吗?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问题困扰自己已久,苦思冥想很久也想不出答案,但事隔不久,自己却在偶然间想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它们就像灵光一现,很容易就会淡忘,此时,记下来是最好的选择。
偶然间蹦出来的想法、见解,通常都是精辟的,而且都是自己悟出来的,是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记下来,聚到一起就是一笔财富。
课堂上,通过听老师的讲解,你可能会突然有了新认识,或者有了新方法,又或者有了新联想、新问题,这些都可以记下来,这是最宝贵的笔记内容之一。
如果你笔记本上记下了很多新想法,即使是一些荒诞的疑问,也都说明你不光在听老师讲,自己也在不停地思考,已经达到了会听课的境界。
问题五:老师即兴发挥的知识,记下来有用吗?
靠背台词的演员不是好演员,靠背教案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老师和演员一样,也需要大量的临场发挥。许多优秀的教师在讲课时,大都会摆脱教案中条条框框的束缚,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情况,在大思路不变的前提下,加入许多即兴发挥的东西,这时,有心的学生就得赶快记下老师的补充,这也是老师在讲课时闪现的智慧的火花。
学会引进他人的智慧,是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每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都注重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吸取他人的优点,把它们转换成自己的能力。老师即兴发挥的知识,也许课下他再也记不起来,但它们却是老师真正的智慧,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引进”了老师的智慧。
问题六:课上的笔记,课下需要再整理吗?
由于时间紧,老师不可能预留特定时间供学生记笔记,在边听边记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会漏掉一些重要的知识,如果课后不加整理,就会出现知识的缺陷,影响知识的系统性。
另外,有些同学记下的笔记内容繁杂,东一句、西一句的,显得凌乱无章,对于这样的笔记,就更不能丢掉课后整理这一环节。只有理顺、理清思路,分清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让你在复习时一目了然。
为了便于课后整理,有不少同学在做笔记时,把笔记本一折为二,左边的用来记听课笔记,右边的空白处就留下来随时补充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记笔记方式很值得借鉴。
经过对笔记的再整理,可以促使我们再次回忆课堂内容,并加入自己更多的思考,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系统。也正因为如此,整理笔记要及时,如果课堂讲课都忘得差不多了,重新回忆、思考就会有一定的难度。
问题七:课堂笔记应该束之高阁吗?
如果记下之后就将它束之高阁,记了笔记不看,那要笔记干什么?
记笔记不仅在记的时候要力求高质量,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利用它们,把纸上的知识变成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这就需要对笔记进行复习和归纳,把它们真正地消化掉。
许多同学一年下来,记下了几大本笔记,但他们却懒于翻阅,笔记成了一种摆设。其实,只有时常过目,才能牢记在心。只要有空,就可以经常翻一翻笔记,看看当时都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这对消化吸收并应用于以后的做题和学习实践很有帮助。
况且,对于自己记下的感悟,如果就此让它们存在于你的小本本上,而不是经常拿出来回味,那么曾经的思想火花可能就这样熄灭了,熄灭在你那个本本上,就跟从未被发现一样,那是多么可惜啊!
评估与发展
表2-5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评估自己处于哪个级别。如果你想达到优秀级别,最好先找准自己现在的级别,与下一级别的要求仔细对照,结合上文的建议找到改进的方法,及早实施。
表2-5
自测对照描述及格 良好 优秀
· 认识到笔记的重要性,认真记课堂笔记
· 认识到各科内容结构不同,有意识地做不同的笔记
· 笔记基本能反应课堂内容
· 能结合笔记进行复习,把笔记当成学习资料
·跟上讲课进程,有选择地记笔记
·能针对学科特点,熟练做相应的科目笔记
·笔记思路清晰,知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能时常整理笔记,补充相关知识,丰富笔记信息
·在理解基础上记笔记,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自主加工
·能让笔记与课本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笔记有特色,反映出许多思索亮点
·时常翻阅笔记,能温故知新
自我
评估
整改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