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游戏中,
别人会用的"欺敌"武器
有一次我在拍卖会看中一幅庞熏琹画少数民族的肖像画,我觉得这幅画很漂亮,价格也不是太贵,我准备好要买。不过,就在拍卖开始前约五分钟,一位朋友经过我身边,他问我:"你看中哪件?"我说:"我考虑买那张庞熏琹。"他随口说:"哦,听说那张是假的。"然后再聊两句,我们各自入座,拍卖就开始了。
拍卖开始后,工作人员开始忙,我没有机会去找专家询问画的真假,我想:"既然有人说是假的,那就不要买了,把钱留着买别的吧。"对我这样一个不够专业的业余者来说,何必买一个不确定真假的作品?就像美女虽美,但忽然被抹了一脸大便一样,虽然洗完脸依旧美丽,但终究扫兴,于是我就放弃了。
"放毒"说是假画,有心人低价得标
那天大概只有三个人在竞争那幅画而已,场面颇冷清,并不符合庞熏琹当时的人气。因为竞争者很少,得标者用偏低的价格就买到了。等到拍卖结束,我去问拍卖公司的专家:"听说是假的?"他回答:"怎么可能是假的?"还把来源清楚地告诉我,并表示:"这幅应该就是画家这个系列最好的一张,竟然这么便宜就卖掉了!"我这才知道,有人"放毒"。
所谓"放毒",就是有心人故意散播谣言,手法挺简单的,他只要说"这画是假的",听的人心里肯定会有疙瘩,宁愿不要碰,除非很有把握的人。于是,愿意出价的竞争者变少,低价买到的人就算赚到啦,而谁是那个一开始放毒的人?应该就是志在必得的那位。不过"放毒"是双刃剑,这画从此带了一层阴影,也许要过一段时间才恢复清白,再卖得好价钱。也可能从此这画就不受市场青睐了。
陈冠宇提醒我,被假消息误导的情况很多。前两年有一个成名不久的年轻画家,他的行情由有心人通过拍卖炒作出很高的价,画廊卖价也就随着拍卖的表面成交价格一路往上调,作品在两年之内就涨了十五到二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