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进榆林开发区
42937700000116

第116章 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大项目做经济支撑,建设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基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没有大项目做支撑,就没有开发区;没有高新技术项目,就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基地,这是国家设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目的,也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经过10年努力,北京开发区形成了三大产业基地模式:以首信诺基亚为龙头、30余家跨国公司与之配套的星网工业园移动通信产业基地模式;以研发为龙头,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仪器和设备生产为链条的“药谷”模式;微电子产业基地、富士康工业园、TFT工业园、GE工业园等主导产业的园区建设模式,从而使原来的全球采购、全球销售变为本地采购、全球销售,实现企业之间“零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提高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良好的产业氛围,显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二)大力度开发,大规模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度推进开发建设,提高开发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先机。按照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北京开发区投资35亿元,实现市政设施“九通一平”。通水管线:排水采用雨、污分流系统,开发区负责将雨水管线修至用地红线附近的管线运支线井。通污水管线:驻区单位污水达标排放,汇流至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部分作为中水回用。通信管道及电缆:安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程控交换机10万门,通过光缆与市区联网,具有有线、无线、微波、宽带等先进通讯手段。通热力管线:实行集中供热。通电力管线:实行双回路供电,一期15平方公里规划变电站总负荷5000KVA,大容量用户自建变电站。通自来水管线:采用双回路供水,总供水量12万立方米/日。通天然气管线:可供用户压力0.8公斤/平方米,热值8500~10000千卡/立方米。通有线电视光缆:建成区域有线电视网。通市政道路: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与北京现代化交通网络相接。2000年开发区征地8000亩,2001年征地12000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7亿元。2002年计划征地10000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6亿元。在上游污水没有治理的情况下,率先开展凉水河治理工程;建设国际企业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利用外资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铺设南北双气源的天然气管网;用半年时间建成新的11万伏变电站和第二座集中供热厂;用83天建成海尔物流20000平方米工业厂房。开发区人用超常规的建设力度和工作效率,保障了招商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为不失时机地吸引重大项目落户开发区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坚持大环境整体优化,建立和完善多极支持平台,充分满足各类企业的发展需求

建设带有公共实验室的专业型孵化器,满足高科技企业的研发需求;自行建设标准工业厂房,满足企业入区即可生产的需求;提供“九通一平”标准工业用地,满足企业入区投资建厂的需求;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人才高地和创新机制;建设国际管理专修学院、开发区实验学校、职教园,形成多元投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建设同仁医院开发区院区和同仁社区医疗站,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体育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凉水河治理工程、国际企业文化公园、雕塑园建设,初步形成园林式花园式新区,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企业的生产需求和居民的生活需要,有效地改善了开发区的研发环境、生产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四)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大范围联手,以双赢为原则,形成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0年,大兴区与开发区共建协作配套区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由双方出资成立的博大兴公司承担一级土地开发,规划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通州区与开发区共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7.5平方公里。这种“政府支持、企业开发、优势互补”的跨行政区的双赢模式,形成了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助于改善周边环境,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也有助于今天的建设与长远的亦庄卫星城发展目标相衔接,为“实现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五)深化经营理念,开拓发展空间,以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条件,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深化“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经济区、国际大都市展示区和以人为本的高尚社区”――“三位一体”的理念,高标准规划,超前设计,大力度投入,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条件,拥有通用厂房、海关大楼、保税仓库、中心邮局、电信局、金融服务机构、消防中心等配套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载体功能。包括:

1.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由人事部批准设立,区内一批企业具备招收和开展博士后工作资格。

2.留学人员创业园。由北京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与开发区共建的高科技创业园,旨在吸引人才,扶持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流科技企业和经营者。

3.科技产业创业园。作为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具有生物制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企业的孵化功能,致力于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府支持。

4.教育机构。引进首都名校合资建设的12年制实验学校、与新加坡联办国际管理专修学院及高等职教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等陆续建成。

5.医疗科研机构。形成了以花园式医院为目标,同仁医院开发区分院为龙头的覆盖全区的三级医疗网络,为区内中外人士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

6.物流中心。拥有东南公路货运主枢纽、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资质优秀的大型物流企业,通过中心的组织,为入区企业提供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增值服务,满足其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需要。

7.商住、休闲、娱乐。区内已建成102万平方米住宅,引进新加坡人居观念,社区服务中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区内建有一流的高尔夫球场和具有国际标准的集国际会议中心、康体娱乐、商住为一体的博达俱乐部以及麋鹿苑自然保护区、国际企业文化公园。区内设有各类中、西餐厅及健全的零售网点,提供便捷的配餐、送餐服务。国际标准的超大型商业设施正在兴建之中。

(六)敢为人先,大胆持续创新,全面提高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树立政府新形象

1995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为建区之初创新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开发区享受北京市经济管理权,建立了全新的管理体制。行政权力集中,实行封闭式管理,财政独立,直接对市政府负责。开发区土地权独立,用地报批、土地证办理都由开发区土地局负责。作为国土资源部国有土地资本运行试点区,为土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资源、资产进行运营和配置,进行城市经营奠定了基础。

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发区进行了一系列机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职能的综合,实现了优化结构和整合人力资源的目标。目前,党工委、管委会独立运行的职能部门只有10个,工商、国税、地税、海关、检验检疫及金融、通讯、交通、水、电、气供应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形成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制定了一系列行政管理规定和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较好的法制环境。实行“一门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改革收费制度,除资源性、筹资性和符合国际惯例及对等原则以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基本成为无行政事业性收费区;建立园区式海关监管模式,适应出口企业“零库存”的管理和竞争要求,形成了高效公开廉洁的行政环境。采用BOT方式建污水处理厂,利用社会资金办开发区各项事业,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实行信用制度,不断规范建设市场;破除行业垄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按照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律抓经济工作,形成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企业评议政府部门制度,公开招聘“双高”人才,普遍实行干部竞争上岗、轮岗、培训、考核及群众评议领导等制度,有效地改善了队伍结构和干部素质,促进一大批年轻干部和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重大决策征求企业意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按照“为企业所欢迎,为党员所拥护,为外商所理解”的工作思路,使新经济组织中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开发区体制环境、法制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的改善,使企业和居民对开发区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