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进榆林开发区
42937700000033

第33章 基地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步伐缓慢,能够支撑全省国民经济、提供财源和积累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比较弱小,“优势”不优,缺乏竞争力,形不成特色,这是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尽快形成陕西经济快速增长新的支撑点,这是陕西“十五”发展和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

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已被纳入陕西省西部大开发“一二三四”发展战略,加快基地建设和能源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促进陕西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纪之交,基地建设面临的环境和形势与“九五”初期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对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许多深层次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增强,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即将加入WTO。这些趋势和变化,对能源化学工业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榆林这样一个仍处在工业化初期,经济总量小,城市化水平低,尚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能源化学工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筑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新型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在生产经营中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效益优势,以期取得突破性、跳跃式发展。

(二)市场机制资源的配置作用日渐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内经济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低水平的过剩,“入世”又进一步提高了国际竞争的参与度,这一切都将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企业微观经营、居民消费行为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五”我国将进入一个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榆林能源化学工业要积极适应这种调整,加快原有的资源供给型发展模式向市场导向和需求拉动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的市场发展观,发挥比较优势,扶持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西部大开发对榆林经济的带动作用日渐显著

西部大开发的主题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这既是陕西工作的重点,也是榆林工作的重点。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第一阶梯”,榆林是重要的承接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榆林优势资源开发如虎添翼,资源深加工和转化利用将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全面展开,对能源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现实的推动作用。

(四)基地建设的综合效应日渐突出

1998年7月,国家计委以计规划[1998]1404号文件正式批准了《陕西省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充分肯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指出规划中的煤、电项目和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资源加工利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投资导向,应给予积极支持,标志着基地建设已列入了国家议事日程。为了推动基地建设,陕西省政府1999年2月以陕政函[1999]24号文件批准设立榆林经济开发区,这是我省唯一以能源重化工项目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这一切都为榆林能源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国家和地方已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建设资金,形成3000万吨原煤、30亿立方米天然气、160万吨原油、2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和近6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一个大型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已现雏形。

基地建设机遇良好,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周边资源省(区)相比,内蒙古火电基地已经形成,煤炭基地也初具规模,大甲醇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大型煤转油项目前期工作上手早,力度大;宁夏以陕西靖边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化肥基地已经形成;甘肃大电厂项目工程已经启动;山西煤转电项目进程加快等等,都对我们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陕西如果抓得不紧,利用不好机遇,只会坐失良机,拱手将项目、市场相让,错失发展良机。榆林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发展速度、整体水平和总量规模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效益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资源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相对滞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开发意识、服务观念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投资环境较差,尤其是体制、政策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