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进榆林开发区
42937700000093

第93章 榆林市的城市性质和发展规模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维护整体利益的决策手段,对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明确指出: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注意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榆林市根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面向21世纪,提出了“两区一市”的战略目标。把实施城市化战略作为“十五”的工作重点,从研究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特征入手,加强城市的治安、卫生、环保管理;加快城市广场、道路、绿化、美化建设;加大空气污染、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通信、信息、天然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增强榆林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个层次网络状的城市和城镇群体,促进榆林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1世纪是城市化世纪,是一个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世纪。榆林城市建设怎么搞?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城市的性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榆林的城市化水平?这些问题都是榆林地改市后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指各城市在区域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职能。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不同的城市的特征。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的特点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规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城市的性质。这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

(一)榆林市城市地理背景

榆林城位于榆林市行政区域的中部,处于毛乌素沙漠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连接地带。其城市周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表多以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为主,局部为黄土丘陵地貌,植被稀少,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我国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地区之一。市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春季多风,秋季凉爽,冷热多变,昼夜温差悬殊,风沙频繁,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降雨集中。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32℃,多年平均气温8.4℃,多年平均降雨量441.2mm,平均蒸发量2111.2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5%,绝对湿度7.6mBar,平均风速2.2m/s,最大冻土深度1.46m。

(二)榆林城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榆林城现为榆林市委、市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心城市的功能已初步显现,一是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毛纺工业历史悠久,榆林毛纺厂、榆林第二毛纺厂、羊绒分梳厂等曾为榆林经济作出一定的贡献;电力工作方兴未艾,全面发展;化学工业也初具规模,正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煤炭工业前景广阔,将形成全国新型煤炭基地。二是文化设施相对完善,基础较好。高等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齐全,教育培养人才环境较好。三是榆林经济开发区已全面启动,将成为榆林新的经济增长点,为21世纪榆林城市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榆林中心城市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凸显得更加明显。

(三)榆林城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全国62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拓城廓,遂成规模。城内亭榭楼阁独具风格(有钟楼、新明楼、万佛楼等),古城墙气势犹存,城外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有红石峡、镇北台、青云寺、白云山等),被誉为塞上明珠。

(四)榆林城周边小城镇初具雏形,榆林城带状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北部牛家梁、金鸡滩、小纪汉将形成电力、煤炭和天然气建设基地;南部鱼河、镇川将形成天然气、岩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的商贸交易基地;东部和西部将形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小城镇群,和榆林城形成呼应之势,城乡一体化格局初现端倪。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应将榆林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管理服务的城市和“生态示范”、“旅游商贸”城市。围绕这一定位,实施中心城市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努力,榆林城市的规模可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中等城市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