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花的盐碱地,很多植物难以生存,但却是黄须、胡杨、碱蓬、盐角草和胡颓子等抗盐植物的“乐园”。
科学家发现,土壤中的盐分过多,渗透压很高的盐水占据了组成根的细胞,给根的吸水造成很大的阻力,久而久之,植物就会渴死。另一方面,土壤中积累过多的可溶性盐类还会毒害根细胞,使根受到伤害。实践证明,土壤中含盐量达到0.05%,大部分植物就不能生存。但是,为什么抗盐植物却能在含盐1%~ 3%的盐碱地生长呢?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科学家伯恩斯坦和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曾用“渗透学说”解释抗盐植物的本领。他们认为,抗盐植物之所以咸不死,是因为叶面的蒸腾作用降低,从而保证了植物体内含有必要的水分。例如,盐角草和碱蓬都有肉质茎和叶,细胞里的细胞质能和盐类结合,不至于发生毒害作用,它们的细胞含水量甚至高达95%,因此具有高度抗盐能力;胡杨、柽柳和匙叶草的茎叶上密布泌盐腺,可以把从盐碱地中吸收的过多盐分从泌盐腺排出体外,风吹雨打,盐分又回到土壤;瓣鳞花呢,能把吸收的盐分溶解在水里,通过叶面分泌出去,水分干了,盐的结晶留在叶面,风一吹就纷纷散落;艾蒿、田菁和胡颓子的根细胞透盐性极小,盐分很不容易渗透进去,另外,它们的细胞内还含有较多的糖类和有机酸,这样就增加了细胞吸水的能力。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众多的抗盐植物中,黄须的抗盐能力是很突出的。黄须又叫盐吸,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肥厚多汁,呈棍棒状,上面长了许多茸毛。黄须的根系极为发达,能使土壤变得疏松,渗透力加强。人们曾在盐碱地上种过一年黄须,结果75 厘米深的土壤内含盐量只剩0.1%。难怪人们常叫黄须为“吸盐器”。
我国现有约27 万平方千米盐碱地,其中耕地占了1/4,研究抗盐植物的抗盐本领,对于人类治理盐碱地,提高作物的收成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