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4301600000045

第45章 会说话办事又能高效工作(3)

这样一来,就使许多人犯难了:人际关系不是“是”与“不”两个字可以划分清楚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纵横交错,皮此相承,既要竞争,又要依存。一个“不”字说来轻巧,可在人情来往中就犹如一把无形的“刀”,举起来砍下去重若千斤。为官者怕失去民心,为民者怕得罪上司,亲戚间怕人说六亲不认,朋友间怕人说不够义气,从商者怕失去客户……

拒绝别人,说“不”简直成了世界上最让人为难的事,稍不注意,弄不好可能失去交情,引起反感,被人误会,甚至有自毁前程的危险。

但是,这个“不”字有时候是不得不说的,可拒绝他的要求并不是硬邦邦地一口回绝或不理睬别人,这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既要做到能使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又不致伤害对方。这需要找一个借口拒绝别人,拒绝时,尽可能把“不”说得含糊一些,这样做既能让对方明白你的立场,也能充分保留对方的面子,避免对方心理上的挫折感。

这种方法是不直接运用语言明确地拒绝对方的要求,而是用模糊的答复使对方从中感受到你对他的请求不感兴趣,从而达到巧妙拒绝的效果。找借口拒绝别人可采取下列三种模糊方式。

1.笼统式

以不具体、不清晰、语言含糊不清的答复来间接表达拒绝的意思。

比如,你可以对帮助弟弟推销家具的同事说:“这样的家具确实比较便宜,只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样的家具更适合现代家庭,据说有些人对家具的要求是比较复杂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这种情况下,同事只好带着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离去,因为他们听出了“不买”的意思,想要继续说服你什么“更适合现代的家庭”,却是个十分笼统而模糊的概念,这样,即使同事想组织“第二次进攻”,也因为找不到明确的目标而只好作罢。

2.抽象式

把话题不断抽象化,便可以逃开对方的要求。

被巧妙地拒绝时,有一种形容,叫做“被迷迷糊糊地拒绝了”。意思是对方放了烟幕,你在尚未看清真相之前,已被那“烟”蒙骗过去了。

这种“抽象化”的烟,采用了模糊对方所求目标的方法。有时,如果说具体的话来拒绝会遭到对方的反感,这时可将话题不断抽象化,乍见似乎谈论的问题比正题还重要。其实,已把对方人诱距离正面主题颇为遥远的云雾之中了。

比如要拒绝婚事时,由于对方也相当认真,所以你一本正经地说理,问题就始终得不到解决。而且,要正面说出“不能和你结婚”,往往伤害别人,让对方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因此,把“A和B的婚事”这种具体的要求,故意提高到抽象的“一般的结婚”问题上去。

“被你求婚,我好高兴。不过我认为不可太沉溺于感情。”

“不,我很冷静。”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想好好和你谈一谈你我对结婚有什么样的看法?”

“很好呀!”

“结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旦把对方诱入抽象的水准中,以后就可将此水准不断提高。“对男女的结合来说,一夫一妻制是不是理想的形态”,“究竟男人和女人是什么呢?”

这样,把话题越扯越抽象,越扯越远,不知不觉中,对方就被你巧妙地拒绝了。

因为,话题的焦点,越是到了阶梯的上方,越是模糊,就成了烟幕了。

美国超级市场的客户埋怨处理部门使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据说每当主妇们为了品质或价格问题前来埋怨时,工作人员就用一般人很难听得到的营业语言,非常细心地予以说明。用抽象的专门语言,不断爬上“抽象的阶梯”,让客户感到迷迷糊糊,结果觉得店方的主张没有错,而无法与你“辩驳”。

3.两可式

即运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对对方的要求似乎有肯定的因素却又仿佛有未能肯定的理由,让对方感到得到了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理解,从而不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愤怒。同时,让对方意识到他的要求并未得到你的许诺,从而达到含蓄拒绝的目的。

以下这位著名造船家对权威学术的婉转评价很值得借鉴:威廉二世设计了一艘军舰,他在设计书上写道:“这是我积多年研究,经过长期思考和精细工作的结果。”他请国际上著名的一位造船家对此设计作出鉴定。

过了几周,造船家送回其设计稿并写下了下述意见:

“陛下,您设计的这艘军舰是一艘威力无比、坚固异常和十分美丽的军舰,称得上空前绝后。它能开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它的武器将是世界上最强的,它的桅杆将是世界上最高的,它的大炮射程也将是世上最远的。您设计的舰内设备,将使舰长到见习水手的全部人员都会感到舒适无比。你这艘辉煌的战舰,看来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只要它一下水,就会沉人海底,如同一只铅铸的鸭子一般。”

避开实际性的问题,故意用模糊两可的语言做出具有弹性的回答,既无懈可击,又达到在要害问题上拒绝答复的目的。

找借口拒绝对方,模糊一些,对方会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绝,对方则会产生不满,甚至仇恨、仇视你。把话说得委婉、模糊一些,能够使对方听出你拒绝的弦外之意,做到既不伤人,又达到了拒绝的目的,皮此还能和和气气,何乐而不为呢?

遇到老板主动迎上去谈几句

在现代职场中,许多原本非常优秀的员工并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其主要原因是与老板过度疏远,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向老板表现和推销自己,没有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介绍给自己的老板。

有些人到一家公司上班几年了,老板对这个人都没有什么较深的印象,这就在于他们对老板有生疏及恐惧感。他们见了老板就噤若寒蝉,一举一动都不自然起来,要么遇上老板就躲开,或者装作没有看到,这样消极地与老板相处,尤其在大公司里,老板又怎么可能留意到你呢?

1.抓住擦肩而过的那一刹那

要想在职场取得成功,得到老板的赏识,做老板的“圈内人”,就需要平日多与上司接触和沟通,懂得主动争取每一个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与老板匆匆一遇的场合,可能决定你的未来。

比如,在电梯间、走廊上,吃工作餐时,遇见你的老板,你要主动迎上去并微笑着谈几句,或者说几句工作上的事。千万不要像其他同事那样,极力避免让老板看见,即使与老板擦肩而过也一言不发。如果你自信地主动与老板打招呼,主动与老板交谈,你大方、自信的形象,会在老板心中留下印象。

有一个员工,工作非常出色,老实正直,只知道埋头苦干,缺乏与上司的沟通,因此他根本不在上司的视线之内。

有一次,公司里举行联欢会,老板的兴致很好,很快加入到了他们中间,他见到了老板,一举一动就不自然起来,没过多久就逃出老板的视线,独自坐在一个角落里喝饮料。

不知为什么,他好像天生就有畏惧老板的毛病。在走廊上、电梯里或在餐厅里,遇到老板,他都不会主动打招呼,反而迅速离去。即使自己的主管不任,老板找上门来,他也缩在一旁,一概扮作不知,马虎应付了事。这样一来,他和老板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产生了隔膜,他给老板惟一的印象就是怕事和不主动。老板怎么会把升职的机会给一个不敢和自己说话、交往的人呢?

不主动与老板交往,可以说是一种对自己的前程和发展不负责的态度及行为,一个不在老板视线范围内的员工,根本就没有担当重任的机会,又何谈成功呢?

2.创造机会,大胆与老板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好感是通过实际接触和语言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一个员工,只有主动跟老板面对面地接触,让自己真实地展现在老板面前,才能让老板充分认识到你的才能,你才会有被赏识的机会。

你可能经常听到一些同事埋怨机会不等,命运不公,总是觉得自己碰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每每看到别人的成功,总归结为运气好。实际上,从整体上说,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是你是不是善于创造和抓住机会。

王云在合资公司做职员,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板,要好好表现,但她只是在不断地想。王云的同事庞雨,也有同样的想法,她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板的上下班时间,算好他大约在何时进电梯,她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板,有机会可以同老板打招呼,说上几句话,寻找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

王云的同事晓凤更进一步,她详细了解了老板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板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几句简洁却有分量的开场白,并算好时间去乘坐电梯,如此去跟老板打过几次招呼以后,终于有机会跟老板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理想的职位。

愚者都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创造机会,与老板接触多了,让老板对你的能力和作为有所了解,一有升职加薪的机会,他自然会率先想到你,到那时,你就有了成功的坦途。

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我们常说:“言多必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特别是人多的场合,你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话就可能中伤或伤害到某个人,这自然会让你招惹祸端。

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个人的成败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

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

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就会把握分寸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

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在人多的场合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

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针对任何话题,我们都要做到说话有分寸。

1.避免谈及别人的隐私和错处

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别人的隐私和错处。有时会使自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一次宴会上,某人在酒桌上向邻座的人讲起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问他说;“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贵姓。”他回答说。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立时窘住了,场面非常尴尬。

这位太太很有教养,没有当面指责他,但这位先生口无遮拦给别人留下了一个非常坏的印象。

2.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

在公众场合要重视对别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否则一不注意分寸,就会伤害对方。

在庆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绪极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对他的妻子娜佳喊道:

“喂,你也来喝一杯!”

如果这话是在家里说,是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可是当着前苏联党政高级官员和外国代表的面,这话就显得不够庄重和得体,甚至可以说太随便了一点。偏偏娜佳是一位个性极强且年轻气盛的人,她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附属物。她听了此话,感到受到了羞辱,一时又未想到化解的方法和语言,于是就大喊一声:

“我不是你的什么‘喂’!”

接着便站起来,在所有宾客的惊愕中走出了会场。

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时年22岁的娜佳已经躺在血泊中,手里握着“松牌”手枪。

一句话,断送了一条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斯大林注意场合和分寸,说一句:“娜佳,请你也来喝一杯吧!”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了吗?

注意说话的场合,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能忽视说话的分寸。

3.说话形式的选择要与场合相适应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到长沙做佳宾,主持一个义演节目,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那次在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话不无失体之嫌。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人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选打分的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不论什么时候,在公共场合,说话时都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没有考虑周到的话,最好少说。

说话注意分寸,要做到慎言、忌口,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地点和说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乱说一通;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说。

不要为自己的错误做任何辩解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总有失败犯错误的时候。人犯了错误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拒不认错,找借口辩解推脱;另一种是坦诚承认错误,勇于改正,并找到解决的途径。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关键在于你认错的态度。只要你坦率承担责任,并尽力去想办法补救,你仍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1.犯错后,不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犯了错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辩解,归根结底是人性的弱点在作怪。

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认错,而不是去为自己辩护和开脱。日本最著名的首相伊藤博文的人生座右铭就是“永不向人讲‘因为’”。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也是一个为人处世、办事做事的最高深的学问。

有些人在工作中出现错误时,就会找出一大堆借口来为自己辩解,并且说起来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比如“交货迟延,这完全是企管部门的不好。”“质量不佳,这都要怪质检部门工作的疏忽,与我没有关系。”“我的工作都是按公司的要求去做的,错不在我!”等等。

你认为找借口为自己辩护,就能把自己的错误掩盖,把责任推个于干净净,但事实并非如此。也可能老板会原谅你一次,但他心中一定会感到不快,对你产生“怕负责任”的印象。你为自己辩护、开脱不但不能改善现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会让情况更加恶化。

有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工程师,有学识,有经验,但犯错后总是自我辩解。工程师应聘到一家工厂时,厂长对他很信赖,事事让他放手去干。结果,却发生了多次失败,而每次失败都是工程师的错,可工程师都有一条或数条理由为自己辩解,说得头头是道。因为厂长并不懂技术,常被工程师驳得无言以对,理屈辞穷。厂长看到工程师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推脱责任,心里很是恼火,只好让工程师卷铺盖走人。

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再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谨慎行事,而且别人也会很痛快地原谅你的错误。

2.补救才是最好的方法

有些人认为错误有失自尊,面子上过不去,害怕承担责任,害怕惩罚。与这些想像恰恰相反,勇于承认错误,你给人的印象不但不会受到损失,‘反而会使人尊敬你、信任你,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高大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