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蕾不要玩水啦,快来吃饭。”“星星快去上厕所。”“彬彬你能不能把玩具收拾起来,妈妈都给你绊倒啦。”
在你声嘶力竭肝肠摧断的嘶喊一阵之后,孩子有没有仍然任何反应,无动于衷的看着自己手头的事情,常常要你亲自“出面”去领一下,帮一把才行。在幼儿园里,老师还不得不采取“第一名的小朋友可以和老师拉手”“先洗手才容许吃饭”“老师最讨厌不听话的小朋友”等各式各样的方法鼓励。可惜事与愿违,孩子们就像失聪一般,就是听不到你的“呐喊”。
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在充满怨气的抱怨,“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明听见我说话,却假装没听见,一直玩。”?你是不是怀疑孩子的听力有问题,甚至想带他/她去检查检查?暴脾气的时候,你是不是都动手打孩子啦?作为幼师的你,是不是发现“听不见”的孩子数量逐年上涨,甚至会出现全班集体失聪的情况?
那么这些听力正常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什么会听不到我们说话?我们的声音频率难道真的不在一个频道么?究竟是谁(家长,老师,孩子)出了问题?
我们班的小杰童鞋是个南方孩子,记忆力超群,刚刚开学2个月就能清楚记得班里每个孩子的学号,但是对老师的口令却充耳不闻。无论我让他去上厕所,去喝水,还是去帮助其他小朋友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他都做出一副完全没听到的表情。为此我也的确生了一阵子气。
可是没过多久,我发现小杰并不是故意不听我的话,而是对普通话的理解有一定的障碍。虽然小杰的父母都讲普通话,可是一直带小杰的奶奶却一直讲福建方言,这导致5岁的小杰对很多词语产生了认知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小杰的父母做了深度的沟通,发现他们也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存在类似的问题。
久在家中而意识不到方言的障碍,才导致了许多孩子“听不见”的困惑。他们来到集体中,与老师,与同学都有基本的语言障碍,才会自我防御,把耳朵捂住,造成了“失聪病”。亲爱的家长们,治疗这种症状别无他法,请讲普通话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帮助你的孩子在外能够茁壮健康成长的通行证啊。
还有,小班一帆的年龄比其他孩子小几个月,经常游离与老师的要求之外。我经常领着他,单独和他谈心,悄悄给他提出各种要求和奖励的办法,让这样的约定成为我们之间的“小秘密”。因此,他也就渐渐能够对我的要求作出反应。每次的点滴进步都第一时间发现,及时亲他的小脸,摸他的头或者握他的手。就这样,一帆的小耳朵开始灵敏起来,能听得见老师的每一个要求,并且迅速行动起来。
对于许多年龄偏小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语言系统还没发育完全,所以一定要耐心加耐心,帮助他们培养出能够“听话”的语言系统来。
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听不见呢?在回答第二点的时候,我想请各位读者想象一个画面:如果一个妻子每天以300字/分钟的唠叨频率对丈夫讲一个小时,丈夫能够记住多少字呢?如果这一个小时的谈话有12个要点,丈夫能不能专心听2点以上呢?
在我们小的时候,大约都咬牙切齿的发过誓,我长大以后一定不能变成我妈妈/爸爸那样的唠叨鬼。可是时光荏苒,我们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是不是正在一点点变成他们的样子?当我一天第100便要求小朋友“正确洗手”之后,我才发现这句话已经变成了背景音乐,连我自己都是无意义的复述而已了。
让“听不见”的儿童重新去“听”,关键还是在一个“听”字上。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在一次高级领导会议之前,与会的领导各个都抱怨基层会议不好开,基层的公务员在会议上总是开小差。主持人想出一个办法,请与会的领导都把自己的老板椅举过头顶,然后开始传达会议精神。半小时后,会议精神传达完毕,当主持请大家把椅子放下,说说听到的内容时,大家记住的也只是“老板椅挺沉”“老板椅越来越沉”这样的话题。那么,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正在举着“老板椅”听你讲话?
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指令是不是好用,孩子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听得懂。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语气、语调与情境活动的结合,是否能让孩子听明白。比如,当你不断催促孩子去上厕所以免等会儿客人来了还要照顾他时,请考虑一下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上厕所,是不是因为够不着灯,需要你陪伴等等。
再比如,当老师三令五申“豆豆收拾玩具,大家排队集合”时,孩子也有可能理解成“集合,我们要去玩了”。这样的概念。如果你一再发怒,就是往孩子的老板椅上不停的放石头,物极必反,他/她也许会把你的椅子砸掉也不好说。
在孩子面前,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比孩子更知道什么是他真正需要的,什么对他而言是最好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们的指导,对孩子最好的会议也不是举着沉重的“老板椅”去开会。这就要求咱们都化繁为简,化悲痛为食量,少管,管好。
你得提出简洁明快的指令,把规则提前讲给孩子们听,不要做过多的解释说明。如果讲的内容真的很丰富,那么不妨用歌曲或者影视给孩子们做一个说明。这样更容易培养一个温和的气氛,也更能够直观的让孩子明白你想让他们做些什么。
第三个“听不见”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前有人从前做过一个调研,一个成年人养成一个习惯需要66天的时间,那么作为忘性更大的孩子需要多久呢?任何一个动作要养成习惯,成人如果需要一周的时间,孩子就至少需要两周。
“便后要冲厕所。”“玩过的玩具要放好。”这些我们看来理所应当的常规对于孩子而言也许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作为监护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得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包容孩子,循序渐进的建立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常规,而不是朝令夕改,让孩子不得不困惑的假装没听见。
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也许就不用不断的对孩子进行“听得见”的期望。当期望与孩子的现实表现有了差距,我们当然会觉得焦虑,而这不必要的焦虑感,却是我们要切实学会戒掉的。
最后一点孩子听不见的原因来自孩子的入戏太深。当孩子深深的着迷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时,现实的世界反而会显得非常冰冷和无趣。他可能正对一只地上的蚂蚁着迷,可能正在自己编写一个关于王子和公主的童话,也可能正在脑子里回忆一只刚刚听过的歌曲。
作为成人的你,也许早就丧失了孩子般的想象力,也许很快从不靠谱不实际的小情绪里抽离了出来,可是着对你心思细密富有感情的孩子并不容易。对于这种情况,我想我们就要讲究方式方法了。
首先,你可以调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喜欢听”。有了兴趣这一动力,孩子的小耳朵自然的就会灵光起来。比如,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时,可能会忘记和其他小朋友的团队游戏。当这个时候,你不妨也设计一场游戏比赛,看谁的游戏设计的更生动,谁的游戏更有想象力。
如果在一个团体里,孩子很容易别其他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吸引,不用提醒的回到团体活动中去。如果在家中,父母可以一起设计一些有趣的情节,让孩子自尊心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注意到父母的话。
如果你故意想让孩子受到教训,可以在孩子被吸引的时候终止你的游戏,并且温和的提醒他,“这次没有玩上,下次该怎么办?”孩子的心中有了答案,下一次就会主动的听你的话,以免错过下一次的游戏或者奖励时间。
其次,你得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方法。你的语气里充满了命令、埋怨和无奈的味道,不可能激发幼儿喜欢做事情的情绪。他们也许会像鸵鸟一样,把头深深的埋在沙堆之中,假装身边的恶劣气氛不存在。时不时给孩子一点点表扬,就像胡萝卜管理法一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也像成人一样被尊重着,而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为了赢得更多的尊重,孩子会努力的做的更好。
最后,对于老师们而言,更要提高分组指导和个别指导的能力。比如,巧妙的安排座位,让先完成作业的孩子有事情做,让未完成的孩子有结束的心里准备,让能力强的孩子去帮助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就是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饭吃,时刻占据着他们的精力,他们就没有时间“听不见”了。
某种程度上讲,孩子“听不见”,其实就是我们的政令“无效”,是无效的指令直接导致了孩子“听不见”。这些指令细究起来,往往是极其不合情理的。比如:“请孩子们把桌子上的碎纸扔到垃圾桶里”,而孩子们根本没有完成他们的作品,是不可能理解你的,如果我们的孩子会吐槽,大约会心说“尼玛啊,哥们又不是傻子,听见你说的了,可就不能等等么。”
所以,当我们发出政令时,要尽量给孩子留出一些余地,如“小朋友们,大家最好把碎纸扔到垃圾桶里,好嘛?”。或而者做一些具体的提醒,比如“完成作品的小朋友,该做什么啦?要不要把废纸扔到垃圾桶里呢?没有完成的小朋友,是不是要快一点呢?再过五分钟,我们就要结束了。”
这样的政令,往往体现着我们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不需要老师发号施令,而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是有针对性的分组提醒。最好是只说一遍,说的慢一些,而不是反复强调一些无效或者失效的指令。
知道该怎么治疗“失聪症”了吗?希望你们用的顺手,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