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微软正式投资20亿元人民币在中关村建立亚太区的研发总部大楼,每年还会投资30亿元左右作为研究的经费。因此,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远远超出了别的国家,仅次于在美国;员工数也是海外最多的,从事的项目影响也是最大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也是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大的。
10年前建立研究院时,他和李开复就希望能建立一栋楼,但当时并没有被认可。10年之后,为什么公司会同意呢?张亚勤认为这是微软全球化建设的一部分。比起10年前,微软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了,中国研发集团要在中国扎根,要有长远的发展,要有长期的承诺;二是因为过去的10年中,微软中国研究院做出了一流的成绩,取得了总部的信任,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让微软看到了信心和潜力;第三,建大楼也是一个好的投资,在中国买地建房子,微软可以打造自己的文化园区,从成本上来讲,长远来看也是合算的。
当然,这其中,张亚勤的功劳不可小觑。他在2005年底就做了一个规划,涉及整个的规模、研究所的战略、研发的方向,也包括一些具体的方案,比如在北京、上海这样中心的地方,需要去买地、建楼。那时他就已经和公司的CFO去谈,谈得比较多的是成本问题。当时的分析是,买楼的话,成本在5~10年内就可以收回来。
其实,在此之前,很少有跨国公司在中国买地建自己的研发基地,一般采取租的方式。张亚勤则考虑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规模很大,很难租到合适的地方。比如现在已经3000多人,规模还在快速地增长,能不能在黄金地段租到这样的房子,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张亚勤说:“两年之后,应该可以看到在中关村标志性的高科技大楼,一个19层、一个17层,有15万平方米,能容纳5000~8000名员工。”
2007年,张亚勤荣膺“2007中国IT年度人物”奖。刊发在各类媒体上的获奖理由如下:2007年,张亚勤博士所领导的研发集团,为软件产业的划时代产品,如Windows Mobile6.0、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Office 2007、Exchange Server 2007做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中国信息产业向“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创新理想不断迈进。
在他的推动下,微软公司2007年4月宣布微软公司中国研发总部项目正式落户北京中关村和上海紫竹高科技园区,这是微软公司首次在美国以外投资兴建自己的研发园区。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微软公司在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已经达到上亿美元,并将继续快速增长。这一系列举措将对推动微软公司和中国信息产业的共同成长带来深远影响。
当下,他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去做。一切都还是正在进行时。
他开始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去找到领军人物。微软中国研发集团3000多名员工,有很多聪明的充满潜力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但是,公司需要更多的有产品研发经验的架构师和领军人物。这类人才在国内都是比较缺乏的。
张亚勤记得,2003年年初,刚上任的教育部部长周济给他打电话,想和他聊聊人才培养的问题。张亚勤后来和他交流了一个上午。那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已经和国内的高校、学术界开展了合作。周济原来是华中理工大学的校长,听了张亚勤的介绍很高兴,称赞这样的合作很好,并谈了他自己对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
周部长觉得软件产业的人才比较稀缺,但这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他希望从中国选出30几个大学,建设专门从事软件过程开发的软件学院,希望微软能在这方面给予支持。而且学院的建设缺少青年教师资源,微软如能提供帮助,将会有很大益处。
当时微软和国内高校有很多不同的合作,但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框架。张亚勤让微软中国的高校关系区把不同的方面整合起来,起名为“长城计划”,从事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包括人才培训,如青年教师的培训,也包括其他方面如学术交流、奖学金等。这是微软中国和教育部合作的一个全方位的框架。
“长城计划”当时的投入是2亿元人民币,已经开展了3年,现在进入了第二阶段。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也曾亲自主持过一些项目,参加高校举办的一些会议,合作十分成功。
教育部曾给张亚勤颁发了一个特别奖,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特殊贡献奖。张亚勤说,自己得过很多奖,这个奖让他感受很不一样,因为这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的认同,是对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认同。
如今的张亚勤已经是20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五六个学校的院长或名誉院长,每一年,他都会到多家学校去讲课做报告,鼓励下面的研究人员或者工程人员多到学校去交流。所有这一切都免费的。张亚勤觉得,这是一种义务。
现阶段张亚勤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怎么和国内企业合作。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致力于打造软件IT产业的航空母舰,中国现在有很多软件公司、IT企业,但规模相对比较小,研发集团希望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帮助建立几个旗舰性的软件公司,协助国内的企业快速发展。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和国内企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软件外包、技术授权、战略投资和人才培训。研发集团有很多产品,当产品市场化时,与中国的公司合作,共同把产品推向市场;微软每年有2000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在过去完全是用于微软产品,从2006年开始研发集团把一部分专利拿出来,让其他企业去使用,特别是刚刚起步的创新型中小公司,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技术或资源。现在这些授权占微软整个专利的一小部分,每年的授权都将会增加。在战略投资方面,已经针对好几家公司做了比较大型的投资,包括中软、浪潮、大连华信等;现在还有很多公司在洽谈之中。
但张亚勤也提到了授权的几大原则,一是不希望给与之竞争的公司,二是选择创新型的公司,三是对方要有很强的市场能力。
在两年多的发展历程中,在张亚勤的带领下,研发集团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了一个开放、透明的合作文化氛围。
他总结了5个企业文化和管理方程式:
第一个是IT=IQ+IP。IT这个产业看起来很复杂,最终的决定因素是IQ和IP,IQ是人才、IP是创新。
第二个方程式是E=MC2。这也是张亚勤重新诠释的潜能转换方程式。招聘聪明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潜能释放出来;要找到像镭这样的放射性元素,使他们产生连锁反应,发生裂变。
第三个是测不准原理。张亚勤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同样研发集团也有管理自己的风险和投资平衡的标准。
第四个是E→inf(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说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共赢的IT产业生态圈,与全球范围的学术界、企业界合作伙伴协力创新,共同分享资源、经验与成果环境。
第五个是1+1≥3。说的是在“多赢”的前提下,合作才是有价值和必要的。
当然,在微软中国研发中心强调得最多的还是两个字——“创新”。
张亚勤说过:“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创新源泉,我们希望依托于微软的平台,不断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大型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软件精英,助力中国智造的不断升级。希望越来越多智慧、热情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加入进来,共同实现这一创新愿景。”
2007年9月9日,“中国智造,慧及全球”微软创新之旅第一站在深圳大学城清华多功能报告厅开幕。张亚勤作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演讲。
这是第一站,随后,微软创新之旅在浙江、武汉、南京等地区的高校展开,反响巨大。
微软创新之旅,这不是最后一次。2008年的微软创新之旅也已经顺利启动。以校园讲座形式开展的创新之旅,将会展示微软全球发展策略与世界技术走向,让世界了解微软获得成功的创新机制。
张亚勤用一个机制——“IQ+IP”对“中国智造,慧及全球”做了最好的注解:智慧,所以要有IQ;IP就是研究的结果要惠及全球。
他说:“现在想一想,邓小平同志真的是十分有远见。30年前,他就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并恢复了高考这种人才培养的机制。这两点可以归纳为‘IQ+IP’,既包括创新的过程,也包括创新的结果。我们现在所做的‘中国智造、慧及全球’就是他老人家当时提出的大的战略的一个实践。”
亦师亦友,寻找自己的重力场
在微软的10年,是张亚勤职业生涯的辉煌时期,也是微软不断国际化的重要阶段。
张亚勤和比尔盖茨在1992年就认识了,那时他还不是微软的一员。初次见面是在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张亚勤正准备做一个演示,忽然听到一个声音,问他视频压缩速率是多少,张亚勤回头一看,正是比尔·盖茨。两人在展览会上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交流起来,盖茨把他对技术的理解、对市场的感觉联系在一起,超越单个技术、单个产品的层次展开探讨,这给张亚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张亚勤加入微软后第一次和盖茨见面,盖茨对中国很是好奇,问了中国的政府架构、大学教育的相关问题。此后,两人也没有太多的交往,仅限于见面点下头,握个手,讲几句话。直到2000年张亚勤向比尔·盖茨汇报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媒体团队的成果时,才第一次真正了解了盖茨,也让盖茨对这个为微软打出一片新天地的年轻人留下了同样深刻的印象。
之前张亚勤曾听说盖茨有一个习惯,经常在他的局域网里骂人,是一个易怒的人。所以,汇报项目前,大家都不知道盖茨会有怎样的反应。没想到,见面交流之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挺和气的人。
比尔·盖茨对科学家很尊重,他一直说自己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听汇报的,中间还和项目组成员做了很多次交流。
张亚勤说,和比尔·盖茨在一起,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他的知识面很广,他知道很多种不同的产品,不但了解科技的前沿,而且有很强的商业洞察力。盖茨能把所有的东西简单地列在一起,这是他体现高度的地方。此外,盖茨简化问题的能力很强,他可以把很难的事情,很简单地帮你描述出来,或者是整合起来,能够用一句精练的语言将问题的实质提炼出来。这主要是源于他对技术、产品及市场等综合因素的把握都游刃有余。
这种简化问题的能力,在采访中张亚勤也曾多次提到,也是他一直强调的一种能力。在华盛顿大学读博士时,他从第一次从皮克·霍兹教授身上学到了这点。
他发现在导师评点他的研究时,只看结果,不看推导过程,几乎每一次都这样。有一次,导师看了两三分钟,就笑了,和他说这个不对。张亚勤感到很困惑,自己的推导过程肯定是没有错的,结果怎么会不对?
教授说:“在通讯里有个N,是指用户的数目。比如有10个人通讯,N就等于10,当N等于1的时候就相当于是没有人通讯,那么熵就应该等于0。”
张亚勤这才发现他的结果确实有问题,因为N等于1时,按他的公式算出来的不是0;N无穷大的时候,熵也应该是0,而他的结果也不是0。
自己推导了半天,也看不出问题,导师用极限情况作判断,只用了两三分钟,就看到了结果的正确性。这件事情令张亚勤深思。不需要看大量烦琐的过程,而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做判断。科学特别是数学有时候有一种令人震惊的简单的美。
由于工作关系,张亚勤跟全球最顶尖的500个公司的CEO有不同程度接触,发现他们很不一样。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内敛,甚至有点害羞,有的人口才很好,有的人结巴。但这些领袖拥有的共性中,有一点就是简化抽象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他在比尔·盖茨的身上也寻找到了。
张亚勤记得,盖茨在那次会后对他说:“做研究应该是探索性的,冒的风险不同,产品也不一样,产品和市场就不允许有不确定性,所以研究本身有它的性质。做基础研究的,如果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那你们就失败了,说明你们冒的险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