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在讨论的环节,要非常注重问题的预设,几个问题都要创设几个不同角色的体验,比如:约翰本人、约翰的同学、约翰的父母、生者与死者等等。每个问题都是直指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价值性的,并涵育着尊重生命的尊严。
活动设计的特点,是通过形式上的“活动-讨论分享-再活动-再分享”来进行的,强调的是情感教育和内心体验。至于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班主任的思考、策划。要善于捕捉信息、观察生活,把那些令人心动的、给人以启示的点滴都收集起来,巧妙地组合后运用到班级活动中。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学生为本,不脱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年龄、阅历、兴趣、认识水平为参照。故事内容的选择要适合不同年龄的学生,否则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故事意义的拓展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方面。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前期的准备工作,是要有充分的提前量的,就是说,活动操作的开始实质是活动的过程,前期对学生个性特征的研究,以及情感的培育,都是需要时间、智慧上的投入的。
(2)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有时需要小心地澄清一些价值问题的实质,或提升某种基本观念,而不是只是让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和一些细节。单纯的故事的价值往往是有限的,若使它们变得富有意义,就必须把它们编进到整个活动的合适环节。活动是有形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教育启示却是无形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其实,班级活动也是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一种方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某一个人物角色,按角色的需要去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心理、思想,学习、模仿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让同学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和移情,达到“互动互助、助人自助、促人自悟”的效果。这是个高级复杂的思维和情感过程,是种特别的班级活动形式,需要有高超素养的教师的引导、控制,最好他还要参与其中,既要有适当的情感介入,还要通过参与,更真切地感受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有超脱的宏观把握,帮助学生去开发其情感潜能,适时地激励,恰当地指导,积极地评价。活动中,老师虽然不能对每位同学的反应都有充分的预见,但对学生整体的情绪,却是可以进行经验性的预设,因此,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反应,适时地做出恰当的指导,并要对学生的情感困惑进行启发,帮助学生思考和寻求答案。答案不必是统一的,应鼓励同学们尊重差异,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对引发争议的问题,要格外关注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也许争议的问题还可成为十分有价值的班级活动的素材。
此外,这个案例给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教师千万不要过于主观地低估学生的思想、情感,即使是小学生,也要对人生给予深刻思考,也要锻炼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有时也体现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去激励学生进行超越性的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进而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组织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以“活动”本身来说,灵魂在于“活”字。班级活动是变动不定的,它意味着活动的目的,是来自学生的需要……在活动中,用什么形式?注入什么内容?如何控制?时间如何安排?如何评价?修正的依据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应依据学生的经验和意向、兴趣和能力水平等来决定。
因而,活动的“活”就应体现在活动的创造性上。另外,由于班级活动越来越呈现出课程的品质,因此更需要系统规划、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如何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地位发生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活动中的人”变为“人的活动”,使其自主性得到一定的张扬,主体性得到发挥呢?如何体现活动中的这个“活”字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配合学生的特质和身心发展
每个人天生都是与别人不同的,可以用独特的方式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班级是个充满生机的异质性群体。但是,构成班级群体的学生在年龄、情感表达、心理特征、思想深度等方面的个性发展程度上,又都具有相似性,因此,班级又是个具有同质性的生活空间。在这样一个既有异质性,又具同质性的班级群体中,活动的设计组织必须要考虑到在形式内容上,要配合学生的特质、身心发展。
对小学生而言,对比鲜明、强烈、不断变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易于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与任务,或活动结果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则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事实和实际活动。如阅读故事、小说,进行体育活动,做游戏等等。因此,低龄的学生要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为主,体现初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借助游戏的形式,形象思维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到了中年级,儿童才逐渐对反映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较抽象的知识有了初步的兴趣,如内心体验、自然现象的规律、文艺作品的意义等等。因此,对初中学生要以激发领悟为主,多设计些群体活动,增加思辨、讨论、反省的环节,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来发展逻辑思维。高中生是逐渐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为主的,体现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且充满着萌动的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在一步步地加强。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班级群体中,个性发展呈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这些科学规律要落实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中,绝对不能错位。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的是低年级的学生;中年级之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趣上的作用就逐渐降低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丁榕老师就是通过对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思想特点进行分析后,抓住本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以及发展变化规律(初一年级的新鲜感、初二年级的松弛感、初三年级的紧张感),开展了针对性的活动,收到了十分好的效果。
个性完善类的班级活动,要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有效的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原有经验的建构,灌输和强迫都是低效的,甚至还是无效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来确定参与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特长、前期的准备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活动,确立个性化的活动目标。班级活动,要尽量能让学生做到自动提出、自行设计、自主组织、自己评价、自觉修正。
注意体现活动的结构和系列规划
学生的心理、生理、心灵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班级活动应该不断地去关注、研究他们的成长的问题,一个或几个班级活动是绝对不够的,在形式策略上,不讲究连贯和关联的活动也是不可以的,在内容上,不具有递进思考的班级活动是很难有成效的,总之,没有系统规划的、成系列的班级活动,往往会成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活动,不可能在根本意义上解决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系列性活动,它是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开展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相互关联的多次活动的总称。特点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学期、学年)围绕一个主题、专题,用一定的形式把若干活动有顺序地组织和串联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某方面受到较为系统、完整的教育。”
注意活动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
学生的个性差异,其本身就是个丰富的资源。个性完善类的班级活动,就是在这一丰富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活动不断地去发现人才,启发智能和开发潜能,增长他们的才干。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学生本身就是活动的资源,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就是资源的开发。个性完善类的班级活动,就是要使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挥张扬,使学生的才华得以施展,创新能力得以拓展,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从活动资源的开发上来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方方面面,就是班级活动的最鲜活的资源,如何充分开发这些资源,将各类资源都加以整合利用,发挥整体的教育功能,是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最先要思考的问题。老师、家长、学生中,老师是最积极主动的,家长是配合,但是却需要指导的,学生是充满活力,且最终受益的群体。所以,班级活动可以走出校园去请家长来参与,并要服务于社会。
在活动资源的组织形式上看,要想提高效果,班级活动必须在形式策略上下功夫。有的班级活动过于正式,就轻视了随机、随时的策划,拘泥于一定的固定模式。其实,班级活动不必贪大求全,可删繁就简、短小精悍,利用点滴时间来开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既简易又要节约。
相反,有的班级活动就显得过于随意,本意是想抓住身边的人和事,但因为流于草率,忽视了系统的规划和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有的班级活动的形式,虽然是呈周期性重复的,但却推陈出新和大胆尝试,有针对性地修改,不断追求更好效果。有的班级活动,虽来源于教育实践,但是却缺乏深度的开掘,流于应景、十分肤浅。有的班级活动还可随着季节气候,及至环境的变化调整开展方式。总之,班级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虽然在设计组织过程中注重了形式的多样性,但是,注重形式并不等于注重形式策略。形式策略讲究的是根据时间、空间、条件、对象、情感、主题等一些变量,恰如其分地把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或者是把多种形式组合起来,发挥起最大的效果。
在活动资源的整合利用上来看,班级活动可以结合学科内容来进行,与课程整合开发出有新意的形式。家长、老师、同学是班级活动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资源、意外资源、创新资源都是班级活动的最鲜活的资源,一定要注意留心捕捉,否则可能就会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
问题和思考
1.当老师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生冲突之时,在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中,到底是让教师本人的个性特点悬置,还是个性特点介入呢?如果是你,会更倾向于哪种选择?或是否有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什么?
2.在班级活动的组织设计中,如何充分调动、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但是又必须用道德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是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会经常遇到的伦理问题,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处理的?处理的基本原则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