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大型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305600000009

第9章 学习型集体活动的策划(1)

一、学习促进类班级活动的概述

学习促进类班级活动,是班主任以提高学生学习品质为目的而设计的班级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学习之处的是,在开展此类活动时,班主任应明确学习促进类班级活动的内涵、特点,明确这类活动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活动,并由此制定正确的活动方案。

学习促进类班级活动的内涵、特点

“学习”一词是校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但是,对于“学习”的理解,古今中外却是不同的。翻开《辞海》以及各种工具书,对学习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学习的理解,从辞源、字义上解释学习的概念,“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而“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探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知与行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并构成完整的学习概念;另一类是依据西方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研究、界定来定义的概念,认为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是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一说到学校教育中的学习,首先使人想到的就是上课、练习、作业、考试,这是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这里的学习促进类活动并不是指上课、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而是指班主任为了建设班级优良学风而设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总的来说,学习是促进类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促进类班级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的多元性

此类活动的目的,除了提高学生某方面的知识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活动的组织者还要努力在活动过程中达到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养成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科学素养等教育目的。

2.内容的知识性

此类活动总是围绕着某种能力、知识、方法展开的,如知识竞赛活动就是围绕着相关知识来比较学生的掌握程度,科技制作比赛需要的是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动脑动手能力,学习方法交流同各学科的知识是紧密相关的。

3.方法的趣味性

此类活动的方法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和课堂教学最大区别之处在于此类的活动与设计强调方法的生活化、趣味性,目的是在于提高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4.评价的自然性

此类活动的评价多倾向于实践过程中的以口头评价为主的随机评价。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评价方法,用以激发儿童大胆的表现和创造欲望。

学习促进类班级活动的功能、作用

21世纪的人才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善于探究、勇于创新。中小学生的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对什么事情都总爱问个为什么。但是,升学的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常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其创新潜能。

进入新世纪以后,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等等,都为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拓展了新空间。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局限在班级的常规管理、思想道德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样应给予高度关注。其实,这些正是教育的根本。各种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学生的现在、将来的全面发展而开展的。

近年来,在关于班级建设的理论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班集体”的说法。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描述了“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共同学习、如何学习。作为当前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型组织”早已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政府关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以及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都为创建学习型班集体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习型班集体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所有班级成员的学习力。

最早,“学习力”一词是出自于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他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的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习力”一词,已经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领先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应用。那么究竟学习力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其“是学习动力、态度、能力和创新技能的总合”,还有人将学习力定义为“能帮助一个人更快更好地学习一切的能力。

实际上,学习力是由一个人的学习成就动机、学习信心、意志力、注意力、学习方略等因素组成的合力,还有人将学习力定义为“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终身学习之总和”。总结比较多种关于学习力的表达意义后,可以说,学习力就是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的总和。

学习促进类的活动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它是指人学习的原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内在动力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主体要实现的目标所决定的,且和认知程度是成正比的,其认知程度越高,学习动力越足;也与要实现的目标高低成正比,伟大的目标产生巨大的动力。外在压力和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竞争越激烈,学习压力就越大。内在动力、外在压力是密切相关的,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对于学生和家长、甚至是教师,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几乎就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中考(或高考等)成绩,考入一个名牌的中学或大学,将来有个十分不错的工作。诚然,这是个很有力的动机,但是对于学生内在的驱动效果而言,这显然不够、不全面。对于终身学习的意义而言,学习者需要的还有更多。

一次班会中,一位同学说:“在我们的身边,有因为喜欢看《高达》而去研究机械的同学;有因为喜欢玩游戏《三国志》而去研究三国历史的同学;还有因为对《魔戒》热衷而去研究中世纪欧洲历史与文化的同学。这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所说:兴趣、专一、顽强工作、自我批评让我达到我想到达的理想境界。诚然,我们不能忽视兴趣对爱因斯坦取得成功的作用。动漫电影不只是看看而已;小说不只是读读罢了;游戏也不只是玩玩就忘记了;科学也不只是静静地躺在教科书中而已!”

在高三刚开始的时候,某班组织了一次题为“我为什么而学习”的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首先谈了自己的感受:曾经为跳出“农门”而学习,曾经为了找工作而学习,而今,为了做个好老师而学习。这么坦诚真实的开场白,让学生们纷纷开始畅所欲言。有人说:“我为了上个好大学”;有人说:“我为了自己和父母的理想”;有人说:“我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觉得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人说:“我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的强大”。此外,老师和同学们还讲述了影响自己学习态度的一些故事。有人说,一天下午,他在家看书,忽然,站在窗口的他看到几个小孩子在楼下玩,他的心里就很难过,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辛苦了,就不想再看下去了。后来,他出去转了一圈,一路上看到了很多景象,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下,还有人在街头卖雪糕,还有人在打扫卫生,尤其是工地上的建筑工人,还在干着很重的力气活……在这样的情境下,他才体会到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来之不易的,那时,他的感觉是学习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甚至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同的学习动力,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也有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利的方面。班主任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各种活动,去激发学生们正确向上的学习动机,同时,又要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高三(10)班的李小乔同学举行了一个题为“如何圆梦”的主题演讲。李小乔同学凭借自己的实力,不仅被6所美国著名大学所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且更为可贵的是,所有的留学程序,包括独自到上海去办理签证等各项过程,也都是她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中,她首先介绍了自己参加接待家庭到报名参加AFS交流项目、参加选拔、准备出国、踏上旅途的成功经历,总结了自己是如何把握机遇,利用机遇创造新机遇的;练好英语,跨过语言大关;明确地规划人生,设定人生目标等等。

很多同学们都主动来参加了这一活动。活动的另一环节是同学之间的互动,同学们纷纷提问和交流,她的执著、奋进,尤其是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让同学们都颇为感动。当时在场的一位高一同学,对李小乔格外敬佩,在活动结束后,进一步地与李小乔展开了深入交流。经过3年的努力之后,高三时,她和李小乔同学一样,也被美国常春藤的多所大学录取了。

这一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参加活动的同学而言,这既激励了他们的奋斗精神,也引导他们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学习毅力,或者是学习的持久力,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因为缺乏不断努力的坚定信念,怕苦怕累,所以就不能持之以恒,这正是学习的最大障碍。班主任应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及时组织些相应的班级活动,引导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并坚守信念、不断努力进步。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除了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外,决定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很多同学的努力都没有得到相应地回报,于是他们很苦恼:“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提高呢?”对于这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很大,如果不注意加以引导,他们可能会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是不同的,这会对他们的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对其进行引导。“课堂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智力。这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只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智力,却是远远不够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期中考试前或考试后),组织学生们学习交流活动、学法交流会,开设一些学习方法方面的讲座,会对学生起到一些好的促进作用。如某重点中学的一个班级,在高二“小高考”前,班主任李老师就组织了一些学习交流会,还让一些复习很好的同学分别整理了相关学科的知识给同学们分享,因此,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最终三十多位同学都获得全A,位于年级的普通班之首。

(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代的中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道德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等等。“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的内涵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科学方法、思维方法、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价值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等等。在科技传播,尤其是在科学普及研究中,科学素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科学普及的目标意义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表述已有了大致的共识,即科学素养,就是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通常情况下,此概念还包括对科学的本质、目标、一般局限的认识,以及对更为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认同。关于科学素养的概念定义,米勒(JohnMiller)模型已经成为科学素养研究中该定义事实上的“工业标准”。米勒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并进的概念,时代不同之后,科学素养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米勒界定了科学素养概念的3个维度:①对科学原理、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②对重要科学术语、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③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

班级学习类的活动,一个显然的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班主任可以配合STS课程、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将班级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拓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对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还要培养追求科学和热爱真理的激情。

(五)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善于合作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但是,有的学生因为思想狭隘,过度地关注竞争,而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甚至不愿意或不屑于与他人合作。这种思想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为,未来的社会是个需要合作的社会,需要大家的合力去建设。为此,需要在班级管理中进一步加强合作教育。而很多的学习类活动,如班级成立学习交流会、互助小组、团队科研活动等,都将有利于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分析学习促进类班级活动的现状

现在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因此,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习促进类班级活动的开展都很重视,因为毫无疑问,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事。因其对考试和升学有利,这类活动不会被认为是“耽误时间”,或是“不务正业”,这类活动往往能够受到班主任的重视,相比较而言,倒是文体类活动、艺术类活动,会让教育者感觉到无法施展,开展的空间也很小。

但是,学习促进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目标定位不准

一些班主任都认为:学习类活动的目标就是促进学习,因此,即使以“活动”的形式在班级内组织,也往往会更关注相关的知识本身,而不去关注活动的形式和学生在其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其实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理想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就班主任的工作而言,设计此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去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对学生在各门学科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才是学习促进类活动的真正目的所在。

2.形式方面过于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