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齐师伐鲁,鲁胜。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归鲁。周游列国14年后,68岁高龄的孔子,终于结束了他颠簸流离的异国生涯,回到了鲁国。
要改变社会,从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归国后的孔子依然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却因为与当政者的政见不同,而不被任用。无奈之下,孔子决定从长计议,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认为,只要能发生政治影响,便为政治,难道非出仕为官才算从政吗?他将办教育,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编修“六艺”,也看做是政治。用“六艺”把一代代的年轻人武装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样可以达成改良社会的目标。
凭借他五十多载的钻研成果和四十余年的教育经验,以及众多优秀弟子的参与,孔子终于完成了对《诗》、《书》、《礼》、《乐》、《易》等经典书籍的修订和整理,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极具意义的大事件,是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大贡献。
一、孔子归乡
后来,鲁国的季恒子临死时,有些后悔,告诫自己的儿子说:“你当了宰相,一定要把孔丘找回来。”等到他儿子真的成了宰相的时候,也有些担心自己不能一直用孔子,于是就派人去请孔子的学生冉求。
这时候,孔子已经在各国转了一大圈,被围于蒲,伐树于宋,削迹于卫,不过还保持着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能怎么着我呢!”这时候,孔子正好从卫国赌气出来,待在陈国,听到了鲁国请冉求回去的消息。孔子说:“鲁国找冉求回去,一定会大用,不会小用的。”
那一天,子贡听到孔子感叹说:“回去吧,回去吧,这些小孩都已经这么有才,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他们了。”在送冉求走的路上,子贡给冉求说:“如果有了位置,一定要找孔子回去啊。”
冉求在鲁国做到终于有了机会的时候,孔子已经在楚国做不惯闲职,又回到卫国去了。这一年,冉求为季康子带兵,打败了齐国。季康子来犒赏三军,问起冉求的师承,“带兵带得不错啊,是学来的呢?还是天生就会啊?”冉求说:“我跟孔子学的。”季康子当然听说了孔子,但是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啊?”“比我强多了。我做成这样子,还是比不上我的老师啊。”“那我请人把他请来,怎么样呢?”“不要请小人去骗他来,正大光明的,应该能请得来。”
这时候卫国的孔文子要攻打太叔,就去找孔子问办法。孔子心里很不高兴,表面上说不知道,回来就决定要走了。“鸟能选择树,树怎么能选择鸟呢?”孔文子还想坚持留下他,这时候季康子请孔子的人来了。孔子就选择回到鲁国去,算起来离开家乡已经十四年了。
【子曰】
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史记·孔子世家》)
【启示】
孔子说,鸟能选择树,树怎么能选择鸟呢? 这表明自己决不为不义之人所用的态度。孔子一心要改变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他把为官作为自己拯救社会、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遇,而不是升官发财的途经。于是,他拒绝了孔文子,选择回到鲁国去。对于朽木,鸟是不会选择的,鸟是会择良木而居的。
二、修书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