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扎克伯格:做天下最酷的生意
4330000000018

第18章 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要有必要的情商特质(1)

每个人都潜在性地具有创造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能量,然而有许多障碍使很多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潜力。他们不知道如何保护内心的活力,将它们引向正确的渠道,以至于任由活力涣散开来,生命的浓度也被稀释。

基于这一点,扎克伯格告诉我们,匮乏即是富足,自律产生喜悦。

一个不懂自制的人,无法奠定开放的基础

自制是什么呢?自制分好多种,具体说起来,葛朗台的吝啬也算是一种自制,但我们在本章所介绍的自制,却与这种自制无关。葛朗台的自制,是单纯为自制而自制,这种自制指向对生命的限制,我们所讲的自制,是以最大化人生为前提的自制,它的方向指向更加丰富开阔的人生。

您可能注意到,本书不同于普通的成功学书,它介绍的不是速成必杀技,它在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的社会成就,归根结底源自他个人的完善--大尺度的性格特质、最大化的生活、不受限的力量、无止境的成长。这种大尺度,总是来自于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自由穿越。最丰富的人,一定有着最简单的一面;最开放的人,一定有着最保守的一面;最外向的人,一定有着最内向的一面;最肆意飞扬的人,一定有着最低调内敛的一面。这就是大自然所青睐的综合性,从开放性到闭合性之间自如转换,因为没有闭合性的厚积,也就不可能迸射出开放性的勃发;冬天的雪藏,是为了春天的盛放;肥厚的沃土,酝酿着繁华绽放的可能。可以确定,一个不懂得自制的人,他也无法奠定下开放的基础。维亚康姆公司的迈克尔·沃尔夫曾经费尽心思,希望说服扎克伯格把公司出售给他。他是一个很精明的人,计划以物质享受来诱惑扎克伯格,他邀请扎克伯格乘坐飞机去纽约度假,借口是边度假边谈收购计划。

扎克伯格上了他的套。2005年12月中旬的某一天,沃尔夫包租了一架没有标记的、最高端的湾流G5飞机,从旧金山机场飞到离扎克伯格家很近的维斯彻斯特机场。扎克伯格在大约下午5点半的时候,上了飞机。在飞机上两人单独待了5个小时,扎克伯格看着飞机,不禁赞叹说,“这架飞机太棒了。”沃尔夫接住话茬,“也许你应该把公司的一部分给我们,那么你就可以拥有一架自己的飞机”,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向扎克伯格描绘,MTV的加入,会给Facebook带来怎样的丰厚“钱”景。当这架功率强大的飞机在维斯彻斯特降落的时候,沃尔夫还要扎克伯格坐在驾驶员座舱的弹跳座椅上,深入感受飞机的魅力。

2006年的2月初,沃尔夫再次拜访扎克伯格。这次他还顺道看了看扎克伯格传说中的一居室,扎克伯格朴实的一居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们难以理解Facebook的帝国国王,竟然屈居于小小一居里。这次,沃尔夫亲眼看到了“国王的一居室宫殿”,小,还没有什么家具,地板上放着一个床垫,被单歪放在床垫上,几堆书散乱地堆在地上,此外,地上还有一张竹制的地垫、一盏灯。

从一居室里出来,他们去附近的餐馆用餐,此时身份已经升格为扎克伯格挚友的沃尔夫突然问扎克:“为什么你不把公司卖给我们算了?你将会非常富有。”

扎克伯格回答道:“你刚才看了我的公寓,我并不是真的需要钱。总之,我不认为我还有可能再想到一个这么好的点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扎克伯格始终坚持阵地,沃尔夫回忆说,“他表示的是,‘如果你支付我20亿美元,我还是不愿意卖,谢谢厚爱。’”扎克所寻求的,是某种合作方式。最终,由于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谈判无疾而终。

让人回味的是,一居室在沃尔夫和扎克伯格两人眼中引起的不同感触。朴实的一居室使沃尔夫坚信扎克伯格经济拮据,需要钱,扎克伯格却认为一居足矣,自己并不是真的需要钱。两人感触的不同,在于他们的金钱观不同,扎克伯格在物质上的需求始终不大,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拒绝过一百万美金的收购诱惑。

物质上的需求是大还是小,和道德观什么的无关,并不是说一个人追求物质就是低下,追求精神就算崇高,不过,欲求引导着精力,一个人把精力用在追求物质上,他就会斤斤计较每一件事的物质价值,正如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言,一个追求金钱的人,他会把金钱当作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相反,一个人把精力用在追求精神上,他就会注意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贯彻了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观念,他并不排斥物质,但物质不是他的目的。

人活在世上总是有追求的,不追求这个,就追求那个。扎克伯格对物质感觉淡漠,在精神方面却感觉炽烈,他在物质上如同一个植物式的人,寡欲清淡,在精神上却如同猎豹,为了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斗争到底,他把公司的发展走向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以至于被诟病为专制君主。

心理学家提出,即便神经解剖学家也无法区分出爱因斯坦大脑和你我的大脑。就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言,所有的大脑都非常相像,它们在一定时间里能够处理的信息量基本相同。大脑组织的相似性,意味着我们绝大多数人可以分享相同的知识,在相同的层次上进行智力活动,但事实上,人们的思考内容、思考果实却有着巨大的差别。

这种区别就在于人们对自己精力的不同使用,你留出多少精力来处理具有创造性的事物,又把多少精力分散在其他林林总总的事情上?这是造成人与人区别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里能干多少事情是确定的,一个人如果物质需要过分膨胀,时时刻刻贯穿在生活中,那么他看的、他想的、他做的都必须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他就腾不出多少精力来进行创造性活动,而为社会也顺便为个人带来最大效用的就是这类活动。

为了把创造性的能量解放出来,一些人会让自己的注意力避开由基因和文化置于我们心里的目标。多半做出高成就的人,对物质的需求都不大,就是这个原因。

比尔·盖茨以466亿美元的净资产,排名世界富翁的首位。但是,这位世界头号富翁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坐飞机不坐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名牌。

有一次,比尔和妻子美琳达来到一家墨西哥人开设的食品店,这个商店以实惠著称,一进店门,比尔就被店里打五折的葡萄干麦片吸引,他上前仔细端详,确认货真价实时,就付钱买了下来,并对美琳达说:“看来这里的确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我今天很高兴自己没有多掏腰包。”

比尔·盖茨吝啬吗?他的员工收入都相当高,他为公益和慈善事业捐出大笔善款,他还表示要在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

他拥有和扎克伯格相似的金钱观,他曾说,“我不是在为钱而工作,钱让我感到很累。”他们的人生目标都指向实现个人价值,而非挣钱,这目标使他们避免事事锱铢必较,使他们解放出精力,用于有创造性建设性的事业。

以精神而非物质为追求目的,还能够使人们避免落入“幸福跑步机”的怪圈,能够追求真正的幸福。

心理学家发现,在一定限度之内,物质欲望是好的,尤其是当人们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不过,一旦基本生活保障被满足,对物质的继续追求,就只能带来微乎其微的幸福。因为,此时的人们将迎头撞上一个障碍,这障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幸福跑步机”效应。

很多人都曾对自己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我挣多少钱,如果我升到什么职位,如果我拥有某物,我就一定会感受到幸福。幸福之门需要一把密钥来打开,一旦获得密钥,就入登幸福的宝殿,从此尽享欢乐无边。

但心理学家说,这种幸福预期往往并不灵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彩票大奖得主。买彩票的人多认为,一旦得中百万大奖,一定会幸福永远。而事实怎样呢?那些幸运儿在头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对从天而降的大奖感到极大的兴奋和满足,不过,这种如坠云雾的感觉仅仅在一个月后就开始褪色,他们逐渐习惯新的生活,与此同时,心情也恢复到中奖前的状态。大笔金钱带来的幸福之光只闪了一瞬便消失在生活长河之中。生活之河又将按照以往的流速和起伏向前,如果他们本性忧郁,他们将继续忧郁。

更为悲哀的不仅于此,把欲望的实现等同于幸福的实现的人,还需要提防可怕的心理落差。在得到向往的金钱或地位之前,即便遭遇再多困难,人们也不会放弃,因为梦想在前。但是,一旦达成梦想,当他们发现梦寐以求的东西,并没有为他们带来预期的幸福,一种幻灭感就会油然而生,很多人因此断定生命不过如此,不少人还走上堕落甚至轻生之路。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就是这样的例子,我国数位富豪自杀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就是“幸福的跑步机”效应。梦寐以求的东西,只在来临之初点燃内心的幸福,不久,人们就会适应它们,重新不满足起来,于是新一轮注定落空的追逐又将开始。以欲望为目的的幸福之旅,多像跑步机上的跑步啊,脚步不停地挪移,却始终没有踏入真正的旅途。

当然,做清教徒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享受物质带来的便利同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2011年5月,扎克伯格也在帕洛阿尔托购入一幢房屋,结束了长达7年之久的租房生活。只是,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能给我们带来真实幸福和卓越成就的。

高成就者多是洞察人性奥秘的人,乔布斯是素食主义者,他对物质同样持淡漠的态度,他说过这样一句饱蘸智慧的话:“物质只把生活填满而不使之充实。”基于这种认识,他相信匮乏即是富足,自律产生喜悦。

简单生活才能思考

就在2011年初,美国时尚界向IT界发起了一轮攻击,美国《时尚杂志》公布了“2010年名人风格耻辱堂”,列举了10名衣着风格最差的男性名人,其中马克·扎克伯格雄踞榜首。扎克伯格出席公共场合时经常穿着运动鞋、牛仔裤和T恤,时尚界认为,硅谷精英们靠大脑为人们带来了一个新世界,可是他们的着装却丑化了这个新世界。尽管他们的创新值得称道,但他们糟糕的服装简直给人类“拉了后腿”。为此,《时尚杂志》还苦心给扎克伯格提了建议:“无论你多有钱,无论你手中掌握着多少人的秘密,都不能在该穿礼服的场合穿T恤和牛仔裤,而且还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你刚刚给纽瓦克的学校捐了一千万美元,难道花上几千美元买两套Zegna之类的牌子的西服会死吗?”

扎克伯格有没有接受时尚杂志的建议呢?看看最近他的着装就知道--照样是把T恤牛仔进行到底。是扎克伯格刻意抵制流行吗?当然不是,扎克伯格只是碰巧对迎合流行不感兴趣罢了。

服装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时尚界人士来说,服装是他们刻意表现自己的一个舞台,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由外向内层层构造的动物;对于扎克伯格这样的人来说,服装是他们内在的自然流露,他们是从内到外层层延伸的动物。服装是他们的另外一层皮肤,是他们生活方式的必然体现。

对生命的关注点不同,使时尚界人士和扎克伯格之间的冲撞不可避免,但是冲撞过后,两股力量依然是你行你的路,我过我的桥。

扎克伯格这条路,并不冷清,近有乔布斯、比尔·盖茨,远有爱因斯坦。时尚界人士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总是创意无穷,他们说,苹果公司每半秒就更新一次iphone,但乔布斯却忘了给自己“更新换代”,他们甚至怀疑他那套乔式服装是不是从来没有从身上剥离过--黑色高领衫、老爹牛仔、脚下脏兮兮的球鞋。说到比尔·盖茨,时尚界人士把他形容为老年版的哈里·波特,说他开辟了“慵懒校园风”路线,盖茨对各色V领衫的痴迷让他们着实感到费解。

如果让这帮嘴尖舌利的时尚人士看到爱因斯坦,不知道他们会作出何等惊人的评价。乱糟糟的头发,圆领旧运动衫,宽松的旧裤子,伟大的爱因斯坦就是以这副形象示人。成名前,有人嫌弃他不注重穿着,他回答,“谁在乎呢?我又不是重要人物。”成名后,友人劝他,他回答:“谁在乎呢?我是重要人物。”总之,他就是不肯在决定穿什么衣服上多花功夫。有人算过,我们需要花大约8%的时间吃东西,还要花大约相同的时间照顾身体的基本需要,如洗漱、穿衣、如厕等,光这两类活动就占去15%左右的时间,再加上其他日常事务,我们所浪费的时间将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具体来说,一份调查显示,一般美国人每周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20个小时,这其中的10个小时在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闲聊等;花在休闲活动上面的时间是20个小时;花在社交上面的时间是7个小时;剩下的50-60个小时,都用于维持生活的重复活动,如进食、通勤、采购、烹饪、清洗、修理物品或其他无特定目标的活动,如瞪着窗外发呆。

那么我们一天花在正事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今天又整整工作了一天。”有些人会在入睡前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如果用一个小本子记录一下每天的时间花费情况,会发现真正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其实少得惊人。所以,从扎克伯格到爱因斯坦,这些有目标要实现的人,他们会尽可能在日常事务上节省时间,投入创造价值的工作中,每天随意穿着自在衣服就成为他们的特点。若不是这些人把培养服装品味的时间用在干正事上,时尚界人士又怎么能够在这些人创建的网络上嘲笑他们的品味呢?

简单着装会怎样最大限度地节省精力,世界德克萨斯牌竞标赛现场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鲜明。在里奥酒店里,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性格、模样千奇百怪,却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有一套顽固的习惯,而且十分崇尚规则。一些选手日复一日穿着同样的运动衫,直到汗臭熏天,还有一些选手则日复一日吃着一样的早餐,比如杰米·戈尔德每天早餐吃炒鸡蛋,尽管他对鸡蛋有些过敏。

斯坦福大学粒子物理学家迈克尔·班热是职业扑克选手,每年的6月和7月,他都会去拉斯维加斯赌场参加扑克比赛。班热自称是一个成天以解答数学题为乐的书呆子,他利用这一优势在脑子里算牌。有一段时间他被所有的赌场列入黑名单,人们不许他在那里玩21点,因为他几乎一直在赢,最糟的一次,他一天之内连着被6家赌场赶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