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子女教育(走进小康丛书系列)
4331000000002

第2章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2)

7.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

家庭教育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它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寓于家庭日常生活过程之中。家长应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使之通过有条不紊的生活实践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孩子学会生活,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好准备,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指导孩子安排日常生活秩序应当全面考虑。学习、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社会交往、家务劳动等都要照顾到,不能只管学习不顾其他活动。坚持日常生活秩序要从严要求,不能放任自流,如按时吃饭、睡觉、起床、上学,注意个人卫生、家庭卫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参加家务劳动,为家庭尽义务,讲究文明礼貌,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作业,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生活用品、学习用具有秩序地放置,等等,都要努力做好,逐步养成习惯。要求孩子有秩序地生活应逐步提高要求,循序渐进;也要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照顾到孩子的个性特征。孩子的生活内容,既要充实,也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可成人化。孩子的生活秩序,既要有一定的要求,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由孩子自己灵活安排。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要具体加以指导和示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要逐步放手,家长只给以启发、点拨、暗示、引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好日常生活。

8.教育孩子从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开始

小学生自理生活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性别、年龄、个性特点、兴趣等,先后学会自己起床、穿衣、叠被、洗漱;自己烧早饭、洗碗、擦桌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上学;自己完成作业;自己铺床睡觉,睡前自己烧水洗脚;每周知道自己换干净衣服,并自己洗短裤、袜子、鞋子等。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自己使用洗衣机洗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包括折叠衣服、整理书橱和书桌、擦房间里的门窗桌椅,等等。

9.家务劳动是孩子生活的百科全书

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从家务劳动开始是一条重要途径。

家务劳动有利于增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一靠体育锻炼,二靠从事各项劳动。不参加家务劳动的孩子常有身体差、手笨、不灵巧的弱点。从生理学讲,小孩子不参加锻炼会变得面黄肌瘦、发育慢、弱不禁风。孩子做些家务事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况且,在紧张的用功学习中抽出点时间干点家务事还是一种积极的休息。脑力与体力两种形式劳动的转换,对提高劳动效率、保护和发展大脑机能,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是很有好处的。

“人性爱美”,然而美从何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可以说,不参加劳动的人,谈不上真正的审美。从不收拾房间的人看不到整洁美;从不劳动的人看不到劳动的成果美;从不帮助他人的人感受不到行为美。孩子跟随父母做家务事,看见地面扫得干净,门窗擦得明亮,房间变得整洁,会感到劳动的伟大,会爱惜这种美。如果家务劳动和体育活动结合一起,会使儿童身体特别壮实、精神振奋,这是可贵的身心健美。可见,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美之心和审美能力。

10.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一般是由学校组织的。它有助于孩子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并和这些人一起工作,学会独立生活和处理各种事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有助于引导孩子在更广和更深的范围内接触实际,手脑并用,使他们既发展智力,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勤奋俭朴的作风。比如,到工厂、农村去劳动,可以使孩子初步懂得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知识;去商店、菜场服务,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懂得各行各业的工作劳动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参加维护绿化等劳动,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园林知识,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事实上参加学校劳动,比如大扫除之类,也是学生应尽义务。学生既然在这个学校,在这个班级学习,就应该为集体做点事情;教室是大家用的,大家就应共同打扫,谁都不能特殊。同样,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也是大家应尽的义务。

因此,家长应极力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放手让他们在各种劳动中去磨炼自己,并把它作为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人类的祖先因为劳动才脱离了动物界,才从愚昧状态走了出来。劳动为人类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智慧。劳动使人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世界。没有劳动就没有今天的一切。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是美好的未来仍然要靠劳动去创造。

(2)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使孩子自立于社会,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孩子从小参加劳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发育,而且可以提高道德素养。孩子参加劳动能体会生活的艰辛,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实践中懂得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孩子参加劳动,有助于培养关心别人、关心集体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劳动还可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孩子是否爱劳动,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现在,更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成就等多方面。有一个自食其力的后代,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一位人士指出,国家未来的命运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话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深思,也深刻地寓意着劳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3)劳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能够培养孩子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核心问题。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就能在不间断的实践中认识到自己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并且很清楚自己应该做对大家、对他人都有益的劳动,知道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父母交办的事情。有了这样实际而经常的劳动教育和锻炼,孩子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勤快能干的作风。一个人愿意或不愿意干活,干起来又快又好还是又慢又差,二者工作效率是大不一样的。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做一个现代化的人应当是爱动手,会办事,效率高,而这些也都需要从小在劳动中培养。

(5)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一个有成就的人需要有坚毅、果断、自制和独立自主的意志品质。

小孩子有的贪玩,有的怕累,做事难免半途而废、马虎应付或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这时,做父母的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待他们,更不能让孩子停止不干,而应该告诫他们一定要管住自己,该做的事一定要克服困难、努力去完成,鼓励他们顽强拼搏去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养成坚毅的品质。

(6)劳动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他认为手与脑有着直接关系,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他就越聪明。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双手能做出几十亿种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在大脑指挥下完成的。手的活动越多、越复杂,就越能促使脑的思维活动。当手指锻炼得相当灵巧的时候,头脑也就相当灵敏了。手和脑活动相辅相成的协调动作,可促使智力提高,有益于孩子才能和智慧的发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孩子只知读书,两只手得不到劳动方面的锻炼,就显得很笨拙,不灵活,写字也很吃力,至于做手工、做小实验等就更不行了,结果变成了小书呆子。

孩子的知识学习,并非只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智力发展也不完全取决于文化知识的多少,更需要得力于广阔的社会实践。孩子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使智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劳动在智力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的手指动作的每一进展,都是同大脑的发育程度息息相关的。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有一双能劳动、会制造工具、会生产产品的手。手的复杂活动能够促进大脑的迅速发育,手的灵敏运动能使大脑皮层的很大区域都得到锻炼。所以说孩子多劳动,多动手操作,就可使手指灵活,促进智力发展。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

12.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和谐、温暖的家庭,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未成年的孩子,缺乏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必须靠家庭、靠父母,他们离不开家庭、父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中国的家庭不像过去那样稳固了,父母离异、家庭结构不完整的现象日渐增多。

据调查了解,中国的夫妻离异一般是在结婚以后六七年时,也就是说离异夫妻的婚龄一般是六七年,而此时正是孩子五六岁,即将进入小学阶段。有了子女的夫妻离异,对孩子的伤害和打击是相当严重的,其严重程度仅次于亲人死亡。夫妻不和,闹分居,孩子没有安静的环境,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心和照顾;有的父母拿孩子出气,孩子没有安全感。夫妻离异对孩子是极大的刺激,孩子会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不良心理。有的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就是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而造成的。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有关心、爱护、抚养、教育和给孩子创造幸福的责任和义务。夫妻关系不和,应努力调节;要离婚,也要持慎而又慎的态度。

13.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场所,有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学校教育不能孤立进行,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积极、主动、密切的配合,学校教育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作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那么家庭教育应当怎样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呢?

(1)家长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动了解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以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2)家长要和学校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实向学校教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与学校相互沟通情况。

(3)家长要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大力支持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按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步调一致。

(4)与学校、教师有不同意见,要及时沟通,对学校或教师有意见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反映或当面提出,不要当孩子的面发牢骚,贬低学校和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