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习上能够获得的成就感有限,而成就感是孩子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两个因素阻碍了孩子在这方面获得成就感。
第一个因素是家长常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即使孩子拼命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要求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总是遭受挫折,自然就享受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第二个因素是学校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单一的学生分层里,真正居于最上层的只有少数学习精英,多数孩子能在学习方面得到的成就感比较有限,更不用说那些被称为“差生”的孩子了。
家长还剥夺了孩子在学习以外获得成就感的机会。现在的孩子都很受宠,很多事情家长都舍不得让孩子动手。除了宠爱孩子之外,父母也担心孩子们从事学习以外的事会占用宝贵的学习精力和时间。不做事情,成就感当然不会凭空产生。
孩子的成就感通常来源于对困难和逆境的不断克服,以及成功之后不断获得的认同与反馈,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唯一通道。
家长对孩子只需放手,在旁边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家长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作出表示,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等等。
如果没有这种习惯,那么应当努力去养成这个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大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善于发现。
需要强调的是对孩子不能过多地使用物质奖励,因为它与成就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容易转移并削弱孩子对成就感的积聚、感知。
家长要科学地灵活地用别人的孩子作比较。使用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也分正确与错误。错误的比较,比如,“你看谁谁得了100分,你才得80分,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或者“人家就是聪明,智商一定高,而你呢?认命吧,天生就比人家笨”等等。
比较是很正常的,但错误的比较将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没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成就感。所以比较一定要掌握分寸,这个分寸是鼓励,而不是诋毁或者发泄,比如可以这样比较:“你看,他那样做倒不错,你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没准你做得更好。”
明智的家长会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努力为孩子减少消极压力。家长要是只注重一时的分数,而不考虑整个过程,容易将孩子逼进心理的死胡同。
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都是成就感成长的沃土。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主探索欲望,能力是孩子发展的现实条件。在学习之外,只要有可能,家长都可以为孩子创造可以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对于成就感少的孩子更要如此。
孩子心里有期望就有力量,有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所谓成就感,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朝着期望的方向努力,看到目标越来越近时,心理上产生的愉快感觉。家长为孩子设定合理期望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特性和现有能力。
孩子取得成就感的过程应有一定难度,一般孩子若有同伴的竞争,学习或做事的效果会更好。不过,难度应控制在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范围内,竞争也不能沦为恶性竞争。
同期望一样,评价也是一种重要力量。前者属于事前拉动,后者则是事后推动。评价的宗旨始终是从孩子角度出发促进孩子真正的成长。无论是指出不足或者给予欣赏,评价都应是建设性的,能让人看到希望的。
家长对孩子成就感的培养方法可以借鉴以下具体操作:
着手阶段主要是了解孩子,包括他的特性、现有的成就感状况、能力、成就需求等。了解的方法是多沟通。家长最好能够与孩子的生活世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除了与孩子本人之外,与孩子的朋友、学校老师等都可以多加接触。
不同的人会提供不同氛围的相处环境,孩子的表现也随之不同。从不同场合了解孩子的表现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帮助父母更全面地认识孩子,甚至从新的角度发现孩子。
孩子们各有天性,感兴趣及擅长的事都各有特点,这些特色之处正是他们成就感的生长点。不同孩子对于成就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至于对孩子能力的了解,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与积累。除积累自身观察经验与借鉴别人育儿经验之外,家长也需要补充相关知识,心灵之眼才能更加明亮。
培养成就感最好的保障就是关注过程。过程是孩子最有价值的体验,家长对此也需要关注。只要有可能,都请让孩子独立完成。
一旦结果出来之后,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必须的。不过请注意:同一桩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一定要选择能促进孩子成长的那一种。
在某一领域里建立的成就感可以带动孩子整个人的发展。当孩子取得一定成就感之后,他就获得了自尊与自信的一个生长点,只要善加引导,他同样会在其他方面令你喜出望外。比如说,对于成绩差的孩子,如果他已经在书画、体育等方面拥有比较好的成就感,家长就可以从他熟悉的领域入手,将其视线巧妙拉回到学习上。
孩子的自信是逐渐积累下来的。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反省,孩子会逐渐形成关于“我是怎样的人”的自我观念。孩子周围不同的人可能会给予他不同的评价,有些言论会伤害孩子,孩子们好不容易消除的自卑情绪也可能因此有所反复,必要时父母需澄清各种评价,强化对孩子的肯定。
让孩子常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有一个女孩从小就喜欢吃虾,她的母亲每天都从菜市场定量买来鲜虾给她做着吃。每次炒好虾之后,孩子的母亲又仔细地将虾壳剥好,递给女儿,看着女儿将虾肉全部吃完。孩子的母亲从来不吃虾,虽然她尝不到鲜虾的滋味,但能看着女儿将虾吃完,既开心又满足。
小女孩的家境并不好,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尽管物价上涨,收入微薄,但她的母亲仍节衣缩食,鲜虾照买不误。
有一天,母亲照旧给女儿做虾吃。也许是女儿吃腻了,盘子里剩下了一只虾。母亲以为女儿不吃了,怕浪费了可惜,就伸手去拿那只虾,想尝尝多年未尝到的虾味。
没有想到女儿这时却对她尖叫了起来:“这虾是我的,不准你吃!”
听到女儿这样说,这位母亲一下子呆住了,感到心寒难受,扭过头去擦拭溢出的眼泪。有滴眼泪刚好滴在手中的虾上。
女儿看到虾身上有水,觉得奇怪,问她是怎么回事。这位母亲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说那是一只流泪的虾。
故事中的这种场景,许多家长都不会陌生,因为类似这种现象和问题存在于太多的家庭中,孩子只知道一味地从家长这里索取,心里从不知道对父母感恩和回报,他们认为自己就是该天经地义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就应该理所应当地照顾自己。
不知感恩的孩子让父母心寒,家长无私地为孩子奉献,付出自己所有的心血,不去奢求孩子的回报,可孩子为什么连一颗感恩的心都没有呢?
孩子不知道感恩,这一切其实都是家长自己造成的,是家长教会孩子这样“没良心”;正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点滴小事里,家长给了孩子错觉,让孩子错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天经地义的。
一个孩子心中不知感恩,不只会让他的父母寒心,也让他身边的朋友难过,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会很难感到幸福,而且遇到困难就想回避。有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事关孩子一生幸福的事,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感恩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不只是说句“谢谢”那么简单的事情。
家长该怎样教会孩子感恩,让孩子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孩子一生都能体会到感恩带来的幸福感呢?
就感恩而言,它不是人类的天性,而是后天良好教育的结果。学会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可以让我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可以让我们以一颗宽容的心为人处世;学会感恩,不仅是习得一种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德行,实际上也是一种深刻的能自我愉悦的智慧。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发自心底地去好好学习。
让孩子懂得感恩,实质上就是培养孩子懂事,这样,孩子就能理解家长的苦心,并通过努力学习回报关心呵护自己的家长。
经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100名优秀大学生进行的学习规律个案调查,其中有66名孩子在中学时期曾明确地把“回报父母的苦心”作为重要的学习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