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4334800000029

第29章 丰满孩子精神的羽翼(1)

在家庭教育中暗示的对立面就是强制,它有别于明白昭示。家长要善于暗示,充分发挥暗示作用。言传身教,都可以发挥暗示作用。严格地讲,不知发挥教育暗示作用的家长,就不是一位称职的家长。家长的良好暗示可以鼓励孩子增强信心。

暗示通过鼓励而起作用,鼓励是暗示的灵魂。

给予孩子信心,气可鼓而不可泄,信心常决定成败。因此家长务必鼓励孩子树立信心。孩子的信心是志向,是力量,是追求,是高度。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孩子获得任何成绩,都与家长给予爱戴、鼓励自己获得信心分不开。孩子受到鼓励,得以自重、自觉、自勉与自强,在不断增强信心中进步。家庭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孩子实验者,用来进行迷宫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孩子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孩子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孩子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孩子们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孩子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孩子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孩子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孩子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涌动,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其实罗森塔尔效应本身就是暗示作用。

什么是暗示作用呢?

简单地说,含蓄的语言或示意所起的作用,就是暗示作用。广义地说,语言、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种事情的作用也叫暗示作用。

它与家长对孩子的启发式教育关系紧密。按家长的教育职责来讲,暗示的对立面就是强制,也有别于明白昭示。家长要善于暗示,充分发挥暗示作用。言传身教,都可以发挥暗示作用。严格地讲,不知发挥教育暗示作用的家长,就不是一位称职的家长。家长的良好暗示可以鼓励孩子增强信心。暗示通过鼓励而起作用,鼓励是暗示的灵魂。给予孩子信心,气可鼓而不可泄,信心常决定成败。因此家长务必鼓励孩子树立信心。孩子的信心是志向,是力量,是追求,是高度。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孩子获得任何成绩,都与家长给予爱、鼓励分不开。无论“罗森塔尔效应”在家庭教育中起了怎样大的作用,孩子无论有了多么大的进步,最终都在于孩子受到鼓励,得以自重、自觉、自勉与自强,在不断增强信心中进步。

与此相反,孩子如果受到不良暗示的抑制,纵然是孩子有很多的聪明才智,也会很难发挥出来,从而束缚甚至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发展。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的自信,你的美好暗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

家长的魔鬼语言何时休

家长随口、无心、脱口而出的魔鬼语言,也许自己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那么重大的影响。消极的语言的杀伤力是损人不利己、损人害己。它们有的像一把把飞刀,刀刀致命;有的是慢性毒药,让人心如刀绞;有的是投枪,是匕首!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家长非要把这投枪、匕首扎向他们最爱的孩子呢?

如果你知道你的这些言语对孩子的伤害那么大,你还会再次去对自己心爱的孩子说吗?请家长们谨慎使用以下魔鬼语言:

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连我的话都不听/你懂什么……/你看谁谁,你怎么就不行/说话啊,你难道哑巴了/你聋了?听不见我说的话/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是我没本事,不能……/妈妈求你了……/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再哭,让狼把你叼走!/看我不打死你!/这么大了还尿床/算了吧,你不是那块料!/这个玩具应该这样玩。/不要逞能,你还小着呢!/别缠着我……/都怪椅子,我们打它!/等你爸爸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雪糕吃多了,肚子里要生虫子。/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磨蹭什么呀,急死人了!/不要给我丢脸……/要是不生你出来就好了!/哟!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为什么为什么,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不准失败!/我让你赢一次……/你这个懒虫,从来都不帮我做点事。/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还敢顶嘴!/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不准哭!/住嘴!像你这个样子,长大了只有捡垃圾。/光音乐学得好,有什么用/如果考100分,我就奖励10块钱。/不错不错,很好很好!/你学习去吧,其他事不用你管……

再看看家长说出来的魔鬼语言,都有什么样的杀伤力。

家长的魔鬼语言:“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了,孩子!”“孩子,我们全靠你了,你可要争气呀!”“你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

造成的杀伤力:孩子是父母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把孩子的发展看作成自己的唯一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对自己得过且过,对孩子却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在孩子心中也没有很好的地位的境地。

一个人的机遇有好有坏,起点有高有低。但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及人的气节和志趣却不是由具体的人生境遇而决定的。哪怕身处清贫,社会地位不高,你也照样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个有志气、有人格、有良知、有情趣的人。时运不济却心志过人的家长往往可以培养出非凡的子女。

家长的魔鬼语言:“你看人家谁谁!”

造成的杀伤力:家长的盲目攀比,这恰恰是孩子们最讨厌的。这将不利于孩子内心的自我悦纳,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而对于家长来说,经常说这种话就证明他们的眼睛总盯在别人的孩子身上,人家进步了就着急,人家落后了就松一口气;人家学钢琴,也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等等,丝毫不顾自家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不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不仅造成了精力、时间的浪费,也造成了亲子之间的抵触情绪,简直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家长的魔鬼语言:“小祖宗,算妈妈求你还不行吗?”

造成的杀伤力:这句话会给一些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却不能给孩子以合理的是非标准,也不能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以及自制的能力。父母这种降低自己人格的言行还会让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也不利于他良好的世界观的形成。

家长的魔鬼语言:“我们又不是老师,又不是大孩子。”“人家的爹妈多厉害,哪像咱们。”

造成的杀伤力:这是家长的妄自菲薄。其实,文化水平并不是教育效果的决定因素,许多高知家庭也出现过问题子女,甚至教育悲剧;一般工人、农民的家庭出的英才并不少。关键是去想办法、动脑筋、长本事。

家长的魔鬼语言:“可我没时间管孩子呀,我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呀?”“我不挣钱谁给孩子交学费呀?学费都交不了,还谈什么教育呀?”“我也想管孩子,可实在抽不出时间啊!”

造成的杀伤力:持有这种观念是会因小失大的。事业、财富固然重要,然而,孩子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幸福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更重要。这也是一种“事业”和“财富”,而且是更大的“事业”和“财富”。孩子的悲剧比经济上的拮据更加可怕,孩子的成功比物质的富有更让人心醉。为了所谓的事业和财富而荒废对孩子的教育,显然是因小失大。

正如蒙台索利所说:“没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时间做人。”教育孩子并不一定要上课,打个电话可以教育,传递一个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相处更是教育。教育的效果不由时间的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用不用心教育、会不会教育。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就算是有了时间也教育不好孩子。

家长的魔鬼语言:“进了前五名,妈妈给你买……”“考了100分,爸爸带你去……”

造成的杀伤力:这是家长典型的有条件的爱。其实这不是爱,是和孩子在做交换!物质奖励看似能增强孩子进取的动力,其实有百害无一益。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如果他考糟了你惩罚他,考好了你奖励他,他就会误以为自己是在为父母而学,这样一来,父母的行为就破坏了孩子内在的动机和责任心。假如这些物质奖励在孩子眼里不算什么,那么孩子将一下子失去动力。此外,这种教育形式,也滋生了孩子的功利心,破坏了亲子间应有的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

家长的魔鬼语言:“生下你真是造了八辈子孽,一点儿出息也不长!”“废物……”

造成的杀伤力:这种抱怨会让任何一个还没麻木的孩子产生极大的怨恨情绪,这样做往往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鄙视。更糟糕的是,这样做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内心给自己贴上消极标签。

家长的魔鬼语言:“孩子天生就这样,我有什么办法?”“有的孩子天生就了不起,有的孩子生来就没出息,爱咋地咋地吧,咱着急也没用。”

造成的杀伤力:这样的父母不懂得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更看不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听天由命,坐失教育的良机,然后怨天尤人。

家长的魔鬼语言:“学费是我的事,教育那是老师的事。”

造成的杀伤力:这是家长无知地推卸责任,这样的父母缺乏最基本的教育概念,在他们眼里,教育等同于教学。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固然也有成功的可能,但几率却太小了。

家长的魔鬼语言:“看你爸爸回来不扒你的皮!”“你爸爸就快回来了,看你还能折腾几天!”

造成的杀伤力:这是家长的“红白脸”。这样的父母看起来“严慈相济”,结果是父亲通过严厉建立起来的规则在母亲那里瓦解,母亲通过慈祥传递的母爱在父亲那里抵消,严慈两方面的教育效应都落空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父母面前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极易形成“双重人格”,这极不利于孩子内部原则的建立。

家长的魔鬼语言:“你怎么这么笨?”

造成的杀伤力:做家长的千万不能急躁,急躁只能让事情更糟,孩子自己也不愿意表现得糟糕,肯定是有什么地方孩子不能理解或者没想到,家长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感到自己笨,父母气急败坏地骂孩子笨,孩子会紧张得不知所措,会无地自容、妄自菲薄,会对不确定的事务形成逃避心理,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会让孩子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应该绝对避免。

家长的魔鬼语言:“你滚!我不要你了!你去死好了!”

造成的杀伤力:由于父母期望值过高,在某些事情上,一旦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或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就有教育失败感,变得情绪低落,看不到一点儿希望,认为孩子没救了。于是更容易因一点儿小事而引发暴怒,把失望、不满,甚至是绝望情绪统统发泄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生活担子重的父母,容易失去理智,打骂孩子,事后又后悔不迭,这类父母人格不够健全,遭殃的还是孩子。他们会因父母的歇斯底里的叫喊而恐惧万分,这将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虽然父母的愿望可能是美好的,希望孩子成功、幸福,然而这些语言或暴力、或冷漠、或苛责、或嘲讽、或无奈、或抱怨、或怨天尤人,都是用刀在残忍地伤害孩子的心,是在往伤口上撒盐,是火烤,是冰冻……永远是痛苦、伤人,事与愿违。因为“这些都是魔鬼语言”,换得的是孩子的心寒和辛酸的泪水。

家长的陪学会抑制孩子的学习能力

文静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工作环境舒适,辅导孩子的时间充沛。

孩子的早期教育很成功,四五岁的时候,就能背上百首诗歌,跳舞、唱歌、画画、讲故事样样出众。真是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就连邻居和好朋友都愿意领着文静串门遛弯儿,孩子就像家庭中的一面旗帜,飘到哪儿就会红到哪儿。

文静读一年级时,成绩还不错,但在读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下滑到了中等偏下,这下她妈妈慌了神,家庭辅导越来越不见效果,跳舞、唱歌、画画等兴趣班也全部终止,语文、数学补习班接连跟上,这个班儿不行另换一个,补习班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同的老师换了一拨又一拨。

文静上三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排在了倒数,学习成绩的落后,又导致了她行为习惯的逆转,撒谎越来越严重、平时做事丢东忘西、任性固执不听劝。家长对她的赏识、批评就像刮了一阵风,在她的心灵深处不起任何作用。她的父母欲哭无泪,不知道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差错,还是孩子确实不争气……

究其原因,文静被动的学习行为其实是妈妈一手造成的,那就是家庭教育的误区——“陪学”。

文静从上一年级开始,就没有检查过自己的作业,全部是妈妈帮助她检查,出现错误时,妈妈讲解后,才让孩子纠正,交给老师的作业工整无错。其实家长忘了,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家长对孩子作业内容的过多的辅导,本身就掩盖了孩子的真实情况,给老师造成了一个假象,影响了老师对学生真实水平的认知,总觉得孩子的成绩还不错,即便出现考试时的误差,老师也会认为是合理之中的波动。一年级的课程浅,再加上很多孩子的早期教育功底,在班里跟上课程,不成问题,这一切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却掩盖了孩子学习动机和畸形心理的形成。

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孩子的学习属于完整的个人行为,其大脑神经与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神经是紧密相连的,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因素的协调运动,这样大脑就不会疲劳。打个比方:如果在高速公路上人为地设置许多弯道,错综复杂的路况刺激着开车者的脑神经,而乘车人一点也儿不会去关心路况,一路梦乡到达终点,这是乘客对司机产生的依赖心理所致。

文静的母亲为了监督孩子学习不走神、姿势端正,时时操心,还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及时的辅导。她的这种教育方法,让孩子在心里逐渐产生了依赖感,认为只要有妈妈在,有不会做的题也没有压力了,长此以往,就懒得动脑筋,根本就不想自己去解决作业中的问题,造成了做事缺乏主见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