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阳光下的罪恶:骗术大揭秘
4335100000018

第18章 伸向消费的黑手——购物陷阱(1)

消费应该是花钱买轻松的事儿,没想到现在的消费很多是花钱买气受。

购物陷阱“网络钓鱼”要当心

王先生偶然在某大型购物网站上看到有人贩卖手机,并称该手机是无法在市面上购到的个性手机。王先生正想买部多功能手机,所以就跟对方取得了联系。该卖家说:“这批手机并没有牌子,都是其利用高科技手段改装的,功能非常强大。”他还给王先生传来一张功能表,根据上面的介绍,该款手机功能之强大令人咋舌,还说“这样的手机要是在市场上购买要五六千元”。

该卖家告诉王先生要先汇钱后发货。第一次通过网络购买商品的王先生对此非常不放心,他通过多次与卖家协商,该卖家同意先发货,验货后再交付货款。王先生想这样总不能被骗了吧,于是就同意购买了。不久,王先生到快运公司领取手机。当王先生提出验货的要求时,却被快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知,根据快运公司的规定,必须先办理提货手续,才能看货。而提货手续包括支付快运费和代收货款,于是王先生只好交了钱。

工作人员将王先生的包裹拿给他的时候,王先生感觉里面的东西重量好像有点儿沉,并在里面滚动。于是,他便当场将包裹打开,发现盒子里竟放着一块大砖头。气愤不已的王先生立即要求快运公司退还货款,但该快运公司拒绝了他的要求。物流公司一直以来都有先办理提货手续才能看货的规定,至于货物出现问题,只要不是在运送过程中所造成的,该公司不应负有责任。

网上购物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然而由网络引起的欺诈案件也开始增多,而“网络钓鱼”就是其中的一种。诈骗者们往往通过在网上发布一些虚假的出售物品信息或是用低价作为诱饵,让购物心切的人们上当受骗。

识破商家购物返券陷阱

“买100送30”、“买200送60”……近来,部分商场超市推出形形色色的购物返券活动且进行得如火如荼。面对一个又一个“送”、“赠”、“扣”,很多消费者都想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经过对一些商场超市作的一番探访,我们发现购物返券有不少陷阱,消费者切勿冲动消费。

(1)名为让利实为倾销库存

消费者李先生在某商场购物时获得了数百元返券,可当他真正想利用这些返券购物时,却发现用现金可以购买商场内任何一种商品,但用返券却只能购买一部分商品,一些商品明确规定“不接受返券”,有不少柜台贴出“本柜台不参加活动”的字样。原来,不参加活动的,多为一些知名品牌、畅销品牌、新款新品,而返券适用的,往往是那些过季或断码产品。

(2)商家保留最终解释权

有的商家规定“单张发票满100”或者“单张发票满200”等条件,消费者才能获得返券。因为设置了这些整数关,商家往往把不少畅销商品的标价定在99元、199元等,为了凑到整数,顾客不得不选择超过整数关的其他商品;有的商家规定100元以内的商品,不得用返券抵,有的规定一件商品,只能用一张返券抵扣,为了把返券用完,有些消费者原先是给自己买上装的,结果又是裤子,又是鞋子,还给家人买了一大堆商品。返券购物不但在品种上有限制,在消费时间上也有限制,甚至于只能在当日使用……返券的这些附带条件,“商家保留最终解释权”,消费者即便发现拣便宜不成反而被套,结果也只能自认倒霉。

(3)用返券购物多不退少要补

消费者所得的几十元乃至上千元不等的返券中,基本上每张券都是整数的。而商品的价格,大多会拖个尾数。用多出商品价格的返券来购买商品,商家是不会找你零头的,而用少于商品价格的券来购买,却要用现金补足。

(4)羊毛出在羊身上

张女士在逛商场时,发现部分冬装能够赠送返券,觉得很实惠,就为爱人买了一件。但后来她在一家专卖店看到,同不含返券的价格相比,还是专卖店便宜。

鉴于商家推出的种种促销措施,我们一定要理性购物,不要因一时冲动买些并不需要、过时或低端技术的产品。要警惕设在“最终解释权”背后的陷阱。只有当商家的解释符合诚实信用原则,并与消费者的通常理解相符合时,才具有法律效力;当商家的解释故意隐瞒了事实,给消费者造成重大误解时,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当心利用发票设陷阱

购物凭证或服务单据本是民事财产关系中重要的法律凭证,但是一些不法经营者却常在发票上设置一些陷阱,消费者一时大意或不在乎,往往就会造成利益受损而不能获赔的局面。

陷阱一:发票上不填品名而以一些字母或代码代替,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无法举证。

陷阱二:借口没有发票,要求一周后再取,以避开“七日内退货”规定。

陷阱三:“三包”期内换货,发票上不注明换货日期。

陷阱四:以经营者之间所用的购销合同代替发票,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家具商场,一旦经营者撤柜,有的商场则称是消费者与某人的私下交易,与商场无关。

陷阱五:借口已向消费者提供了降价等优惠,如再提供发票则要消费者承担税金。

陷阱六:故意填错日期。

陷阱七:不盖公章或所盖公章与店名不符。

陷阱八:在发票上加盖降价或打折商品、售出一律不退等字样,试图混淆成处理商品。

很多消费者因为没有取得发票或者不注意查看发票,拿到了假发票而无法维权。在受理的诸多消费投诉中,因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发票内容填写不全、不规范而无法作为证据,最终无奈撤销的案例非常集中。而造成此类情况的原因就是商家故意在发票上做手脚,逃避责任及偷逃税款。

节假日商家促销探秘

节假日商机无限,各商家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而价格欺诈行为也时有发生。

商家虚假标价:某大型商场销售某品牌随身听时,在标价签上标明产地是“日本”,而实际产地却是新加坡。

虚夸标价:某餐厅在促销宣传中宣称其销售的点心为“全市最低价”,而实际价格多数不比其他商家低,误导消费者购买。

模糊赠售:某服装商场销售一品牌服装时,在经营场所打出“买一送一”的条幅,但却未标明赠品的品名和数量,实际上给消费者的仅是一件普通内衣。

隐蔽价格并附加条件:某销售手机的商店销售某品牌手机时,标价为1190元,并在标价签上标明内含900元话费。但消费者使用后发现“内含900元话费”中的700元需要激活才能使用,即要存入700元话费才能使用赠送的话费。

虚构原价:某美容整形医院在促销广告中宣称“隆胸原价8000元,现价4000元”,而实际上所谓的“原价8000元”从未执行过,无法提供降价依据。

不履行价格承诺:某私立医院在广告中宣称“激光治疗狐臭手术费60元”,而实际收费为120元。当消费者提出异议时,医院负责人的解释是“一边腋窝算一次,两边按两次手术计费”。

节日消费市场上,许多消费者在商家形形色色的返券、免费服务、赠品面前看花了眼,以为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不知不觉落入了商家的促销“圈套”。消费者一旦进入了某些商家精心设计的“优惠”程序,往往难以自拔,这个程序的终端仍是有价消费。

团购里面耍花枪

在不少小区论坛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团购优惠信息,互联网上各团购网站也打出不少令人心动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不过,大家在心动之余也要擦亮眼睛,因为不少团购在省钱光环的遮掩下充斥着种种陷阱。

(1)骗取订金“走佬”

方女士在她家楼盘的小区论坛上看到一条团购信息:一位自称公司在该小区附近的家电经销商张先生正在积极地组织团购空调,称某品牌空调的团购价比市场价低了近800元。这位张先生称,由于厂家的该系列空调供不应求,加上以如此优惠的价格成交,大家须先交500元的订金。方女士和其他参加团购的业主纷纷交了订金。但过了一周左右也没音讯,当各业主再欲联系张先生时,其手机已关机,他的“公司”也已人去楼空了。

(2)售后服务“缩水”

刘先生在某团购网站上看到某知名品牌数码相机,团购价比市面价低了400元,而且网站保证该产品绝对是行货,而且有免费保修,还有电池送。相机拿到手后,刘先生发现,该款相机一般的保修期是一年,但他买的产品只有半年,而且附送的电池也非原装电池。网站对此的解释是:产品的确有保修期,也有电池送,他们没欺骗刘先生。

(3)只给送货不包安装

颜小姐参加了由某百货商场组织的新居用品团购活动,购买了一个马桶、一台抽油烟机和一扇防盗门。以商场的“惊喜价”计算,颜小姐此次团购省去了700元。但送货当天,送货工人把货送到颜小姐家就走了。颜小姐向商场质问,商场却说,商场只承诺送货上门,不包安装。要安装三样物件,颜小姐需另付500多元。颜小姐只好找他人把这些东西装好,并为此花了近千元。

(4)“托儿”推销贵过市价

钱女士参加了由某家具店组织的现场团购活动。现场一位中年妇女指着一套餐桌椅“激动”地拉着身边一位朋友说:“哇,我在商场看到一模一样的,比这里贵了近300元!这套桌椅太划算了。”于是“兴奋”地拉着朋友付订金。钱女士正好看中那套家具,听了这番话后也觉得划算。

但一个月后,钱女士在某商场看到该套桌椅的价格比她的团购价便宜了近百元。更搞笑的是,钱女士在逛商场时居然又碰上了那位中年妇女,对着一大堆促销产品故伎重施。钱女士这才知道自己被“托儿”骗了。

一些网友看似热心,实则心怀鬼胎。他们先是向网友散布假团购的信息,接着以巨大的差额来吸引网友们加盟,最后骗取他们的购物费或订金。还有一些人,是商家的“托”,他们充当召集人,利用参与者的跟风心理与商家串通拉高价格,推荐高回扣率的商品从中牟利。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取证难等特点,在网络团购过程中,消费者应该更加谨慎,警惕个人提供的虚假信息。

会员卡消费有玄机

当前在许多城市里,会员卡消费渐成时尚。在购买之初,许多消费者被承诺将享受到各种“折扣”及其他的优惠措施。但近年来,在许多地方,会员卡消费却成了一块布满陷阱的蛋糕,一旦消费者付钱办了卡,就可能面临服务承诺缩水,甚至商家卷款逃跑……

陷阱一:不太匹配型

吴女士花800元买了一张美容年卡。消费了一次后发现,自己的脸部皮肤对该店美容方式过敏。退卡要求却被美容院以诸多理由拒绝。

陷阱二:质量打折型

李先生冲着一知名发型师在一发廊买了500元的会员卡,可是没多久发型师就换了,承诺与现实相差甚远。

陷阱三:逃之夭夭型

黄先生在某地买了一张洗车年卡,哪知刚洗了三次,第四次去时发现店门已关,商家没有留下任何告示便失踪了。

陷阱四:强制消费型

王女士在一家健身中心办卡后,中心经常向她强制推销一些与健身有关、但王女士认为毫无必要的产品,从卡里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