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受挫都是对孩子的承受力进行培养的绝好机会。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疾病与事故,将影响孩子一生对待挫折与伤痛的态度。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关怀、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怜悯、包办。
教育建议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身有残疾、遭遇不幸的孩子,而真正能使他们活得充实,活得自信的家庭并不多。成功地救助自己的孩子是每个真诚父母的美好愿望,但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父母要始终做到一点:不要怜悯受伤的孩子。要做到这一点,父母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孩子树立积极的态度
孩子对大人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即使这种态度没有表达出来。父母如果对孩子怜悯,孩子就认为自己更应怜悯自己。如果他为自己难过,他的不幸就更严重了:他不是面对困境想办法补救,而是依赖别人的怜悯,等着别人来安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失去越来越多的勇气和解脱困境的意愿。所以,父母要为孩子树立积极地战胜困难的态度,以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2.相信孩子
资深特殊教育工作者潘彩芸说:“肢体残缺只是某些器官无法使用而已,并不可悲,也不可怕。只要你愿意相信他是位天生的冒险家,他就有能力在满园的荆棘中栽出新绿。否则一味地呵护,结局只会使他的内心跟着残缺。”身体残缺是令人沮丧的,而父母的怜悯更让人难过。如果一味地包办呵护,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不仅仅是身体残缺了。因此,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不能在孩子身体残缺的时候,也让他的心灵变得残疾了。
3.适当引导孩子
如果孩子身有残疾或遭遇不幸,得不到父母适当的引导,常常会失去自信,变得软弱和退缩;而如果得到父母适当的引导,则会坦然面对现实,渐渐培养出对困境的承受力和意志力。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活有顺境也有逆境,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从而让孩子逐步形成看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学会战胜困难的本领。当孩子心情低落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说:“没关系,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当孩子恐惧时,父母应该说:“不要怕,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大胆地去做,你一定能战胜它!”
4.适当关心和帮助孩子
受伤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我们不能逼一个发高烧的孩子自己去照料一切,他需要父母的帮助。在情感上,受伤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理解他所遭受的痛苦,需要父母给予他足够的注意。这里要强调的是父母的态度,父母不能怜悯孩子,父母不能让孩子感到自己的病痛要由别人来承担,而自己不应承受任何痛苦,克服困难的责任是父母或其他什么人的。父母正确的态度是关切、帮助而不包办,要用鼓励来代替不必要的服务,使孩子尽快适应或恢复正常生活。
不为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很多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太小,遇到问题不能自己解决。实际上,我认为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很多事情孩子都能自己做好,只不过有时他们需要指导罢了。如果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就等于取消了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还会使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坏习惯,并且形成对别人的依赖性。
——斯托夫人
有一天,两岁的维尼芙蕾特在客厅里蹒跚地走来走去,这儿摸摸,那儿看看,对一切都很感兴趣。
突然,维尼芙蕾特手里的点心掉到了地上。不过,她就像没有看到一样,并没有管它,只顾往前走。
看到这,斯托夫人指指垃圾桶,要女儿把点心捡起来放进去。然而,维尼芙蕾特似乎没有明白斯托夫人的意思,一动不动地站着,惊讶地看着斯托夫人,就是不按着斯托夫说的去做。
“听到妈妈的话了吗?”斯托夫人又一次对女儿说。
这时,维尼芙蕾特的爸爸插话说:“女儿还不懂事,干吗一定要让她去捡。”
“我来吧。”保姆赶紧走了过来,想去捡起那块点心。
斯托夫人马上伸手保姆说:“安娜,别这样,让她自己来。”
只见维尼芙蕾特看了斯托夫人一眼,身子往前挪了挪,想马上走开,似乎要看看忽略斯托夫人的要求斯托夫人会怎么办。
“维尼芙蕾特,”斯托夫人立即走了过去,在女儿身边蹲下,轻轻地说,“点心是你掉的,你应该自己捡起来,对吗?好孩子应该做自己的事。”
看着斯托夫人柔和但坚定的神情,维尼芙蕾特终于妥协了,慢慢蹲了下去,捡起那块点心,又蹒跚地向前走去。
教育启示
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但是,成长在现代家庭里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写作业需要亲自动手以外,其他的一概不管。离开了爸爸妈妈,孩子甚至无法正常生活下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如此缺乏生存能力,长大后要怎样立足社会呢?
现在的父母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不能独立生存就是人格上存在缺陷。要知道,孩子将来要立足于社会,独立生存,就需要学会自立。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决定了孩子将来能不能立足于社会。所以,父母不要过度溺爱孩子,不要事事包办,尤其是不要替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请放开双手,让孩子做他能做的事吧。
延伸阅读
小康从一生下来到上学读书,父母什么事都替他做好了,所以他什么事都不会做。
有一次,妈妈在上卫生间,叫小康去关一下煤气灶。谁知,八岁的小康竟说不会关,这令妈妈很惊讶。
为了增强儿子的独立自主性,爸爸妈妈商量后,拟出一个“药方”,就是每周星期日让小康当一回“值班家长”,教孩子如何节俭,如何吃苦,如何当家。
爸爸妈妈规定的“值班家长”的三项任务是,一是搞好家里的卫生,比如拖地板、洗碗等;二是安排一日三餐吃什么,具体操作可叫父母去做;三是安排家人一天的“外事”活动,可外出游玩,也可走亲访友,或是在家做作业。这些任务,都是小康能够独立完成的。
令父母没有想到,小康当“值班家长”,还真来神。
第一个星期天,小康“值班”。他早早起来拖好了地板,并就近买来面包当早餐,宣布中午吃炒猪耳朵和煲一个汤,晚上吃豆腐干子炒猪肉和炒一个青菜,至于“外事”活动,就是一家三口去北湖公园玩。
下午游玩回来,小康还郑重其事地写了一篇日记。
晚上,看到妈妈在洗脸,小康还说:“妈妈,水不能放得太多,要节约用水。”逗得妈妈哈哈大笑。
如今,已经十岁的小康当“值班家长”可来劲儿了。并且,小康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指出:“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实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应付危险的能力。不要为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任何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做了,那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的自立与自信。”父母代替孩子做事,对孩子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想一想,小康八岁的时候,竟然不会关煤气灶,父母有何感想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父母帮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父母帮系好……这些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例如:有一位八岁的女孩,很渴望自己可以动手洗衣叠被,可每当自己准备做这些事的时候,父母总是会及时地出现,帮助他解决这些“难题”。时间长了,女孩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为除了学习好点儿,她就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父母为孩子费尽心血,对孩子寄予太多的希望,无非就是让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可什么样的孩子能适应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独立生存呢?是在父母怀抱里长大的孩子,还是在父母包办下毫无主见、毫无个性的孩子?都不是。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独立意识和能力的人。所以,一旦孩子会走路了,父母就不应该再抱他;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吃饭了,父母就不应该继续喂他了;一旦孩子能自己去上学了,父母就不要再去送他了;一旦孩子能自己洗衣服了,父母就不要再替他去做……一句话,只要孩子已经掌握某项技能或者能够完成某件事了,父母就必须坚持放手让他自己做。这样,孩子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教育建议
我们知道,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前,几乎什么都做不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成人的帮助。可是,孩子最终是要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学会做事的。所以,父母从小就要尝试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断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那么,父母具体如何做呢?
1.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据心理学家研究,孩子一会走时就有帮助父母的愿望,2岁的孩子愿意帮大人拿东西、跑跑腿,3岁的孩子自立愿望非常强烈,什么事情都想去干。可见,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事。
作为父母,应该有心无心地在孩子生活中逐渐“消失”,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例如:让孩子独立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让孩子倒家里的垃圾;让孩子购买玩具时与老板讨价还价;等等。让孩子做这些有意无意的事情,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生活、懂得生活,从而成为一个能独立生活健健康康的孩子。
2.让孩子学会自理
父母应该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例如:玩完玩具自己负责收拾,放在固定的地方。如果孩子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想玩某种玩具找不到时,家长不要轻易替他寻找,而要借此机会进行教育。家长可以问孩子:“玩具玩完应该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这个玩具放在哪里呢?”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
3.让孩子做简单的家务
孩子虽小,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在饭前摆放碗筷;擦桌椅;扫地;倒垃圾;洗自己的小件衣服;等等。作为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这些事情,切莫代劳。
当孩子完成了父母交给的任务后,父母要跟他说声“谢谢”,并给予适时鼓励。这样,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会更高,自信心也会更强。
4.循序渐进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可以先从简单的动作技能入手,逐渐过渡到掌握复杂的生活技能。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不但可以让孩子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在面对新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而会沉着理性地开动脑筋,解决难题。
5.要有耐心
有的父母因为孩子的动作慢,索性代劳。例如:当孩子穿衣服慢时,父母抢着帮他穿;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却抢着说;等等。这种不耐心的结果,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要知道,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依赖于身心发展的成熟,也需要靠后天的学习。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6.科学帮助
孩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难免需要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帮助要科学。这种帮助是指导孩子去克服困难,是为了孩子早日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孩子学擦桌子,整理书架、书桌,或布置房间时,父母应是从旁指点,而不是全权代理。
不要拿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
有些父母常常埋怨自己的孩子进步太慢,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较,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一来,不仅不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反而使他永远停滞不前,甚至还会退步。
——斯托夫人
在斯托夫人的身边有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时,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较,尤其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斯托夫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教育方式,她在教育维尼芙蕾特上坚决不这样去做,不仅自己不这样做,也不提倡女儿这样做。
有一次,斯托夫人看见女儿维尼芙蕾特一个人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发呆,感到很奇怪:“女儿一向是个开朗活泼的孩子,今天怎么一反常态,沉默起来呢?她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于是,斯托夫人就走过去,问女儿:“怎么呢?维尼芙蕾特。”
“我觉得自己太笨了。”
“你为什么这么说?”
“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我发现他们都比我跑得快。”
“你是和谁一起玩的?”
“卡特、吉姆、科斯特,还有米娜……”
“哦,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听女儿说完,斯托夫人几乎笑出声来。
“有什么好笑的,他们就是比我跑得快嘛。尤其是科斯特,总是跑第一,而我总是像个尾巴似的跟在他们屁股后面。”维尼芙蕾特一脸严肃地说道。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比你跑得快呢?”
维尼芙蕾特一时没有明白妈妈的意思,不解地看着斯托夫人。
“还不明白吗?他们当然比你跑得快了,因为他们都是大孩子,而你才是个4岁的小姑娘。我知道,卡特6岁,吉姆5岁,科斯特7岁,米娜也快6岁了。如果他们连你这个4岁的小姑娘都跑不过,那不是太差劲了吗?”
“哦!原来是这样。”维尼芙蕾特终于明白了。
“当然是这样,如果你这么小就跑得比他们快,那他们不是一点信心也没有了吗?我看你也别难过了,给人家一点信心好不好!”
听斯托夫人说完,维尼芙蕾特顿时摆脱了悲观的情绪,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教育启示
维尼芙蕾特与比自己年龄大、跑步快的小朋友比较跑步,结果使自己变得闷闷不乐。可见,孩子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长处相比,会使他不开心。其实不仅如此,它还会使孩子产生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情绪。如果这种比较是父母的行为,还会让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注意,因为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所以孩子会有很多吸引父母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还好,斯托夫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及时帮助维尼芙蕾特从与别人比较而失落的状态中振作了起来。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虽然说得直白,却有很深的道理,可惜常常不被人们重视。父母应该明白,孩子天生存在差别,有些事不是别的孩子能做,自己的孩子就能做的。同样,自己孩子能做的一些事,别的孩子也做不到。所以,父母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作比较。
延伸阅读
小明和小亮是表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学校刚一放假,小亮就到姨妈家玩。
这天,姨妈和小亮聊起了考试成绩,小亮骄傲地告诉姨妈,他的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
“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总是那么好。”姨妈称赞着小亮,“咦,我还没有看见小明的成绩单,小明,来一下。”
其实,小明早已在楼梯上听到了楼下小亮和妈妈的对话,只是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叫他,不情愿地走过来。
“小明,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妈妈问。
“在我房间里。”小明很慢地回答。
看着小明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有些生气了,说道:“是不是又考得不好?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
成绩单拿来了,妈妈一看,没有一科上了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