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唱的板腔体形式,是与昆曲的联曲体相比较而言的。昆曲的联曲体结构形式,是用许多牌曲联接起来构成唱段、贯串全剧的。如每折戏开场用“引子”,中间选用不同曲牌联接,最后用“尾曲”(俗称“合头”)结束的形式。这种联曲体,不仅限制了演唱内容和人物感情抒发,而且也束缚着剧本的结构和主题的表现。而板腔体不但不受唱词、唱段形式的限制,而且也打破了那种按联曲体分场的结构方式,可以自由地表现剧本主题,充分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如此,京剧的曲腔较之昆曲更为通俗易懂,节奏流畅而优美动人,所以被人们喜闻乐见。
从京剧的句式结构可以看到,京剧唱词是在我国古律诗和说唱艺术影响下发展变化而成的,字句比较严格规整。后来,一些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唱段,对七字句、十字句都有所突破,采用了长短句相结合的形式。如《平原作战》中赵永刚见张大娘的抒情唱段:“想那年杀敌挂花来村上,你撕破了棉衣来裹伤;煎药汤,亲口尝,果树下,勤了望,北风刺骨寒,鬓发结冰霜,日夜守护在身旁……”使唱腔更加变化多端、酣畅淋漓,人物感情得到充分的揭示,这确实是非常有益的突破。
京剧唱词在辙韵的运用上,也比较讲究,一般说上句可以翘辙,而下句则必须合辙押韵,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时,在选用辙口上也因演员嗓音素质和人物感情而变化。在常用的“十三辙”里,大多数演员都喜欢“江阳、中东,发花”等开口音。但在有些特定环境里,选用些特殊辙韵却更有利于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如《连营寨》中刘备痛哭关羽、张飞所唱的“白盔白甲白旗号,大小三军哭嚎啕。”和《碰碑》中杨继业所唱的“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为国家只落得兵败荒郊”等,都采用了“摇条”辙,突出了人物忧国忧民、悲痛欲绝的心境。再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的“一轮明月照窗下,陈宫心中乱如麻。”的“发花”辙,则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悔恨交加、思绪茫茫的内心活动。因此可以说,同是一种曲腔,但因辙韵不同、板式不同,它的曲调旋律和韵味也就迥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