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消失记——流失的地球能源
43619800000010

第10章 我国能源形式分析

我国曾出现过两次“能源危机”

我国能源供应出现过两次极度紧张。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我国正处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经济复苏时期,能源需求增长迅速而生产不济。1980年初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能源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存在着“能源危机”,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970~1984年,全国持续14年严重能源短缺。据当时估计,全国大约缺少煤炭2000万吨,石油1000万吨,电力500亿千瓦时。工业生产能力约有25%主要因能源短缺而不能发挥作用,影响工业产值近1000亿元。有的新厂、新车间、新设备建成后,因缺电投不了产,许多地区经常拉闸停电,给人民生活造成不便。农村缺电尤为突出,农村生活用能按最低限度需要估计,短缺22%。这就造成薪柴过量砍伐,秸杆不能还田,致使生态严重破坏。

第二次能源供应极度紧张出现在1988年,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煤炭供应全面紧张,缺电、缺油进一步加剧。因能源和原材料短缺,全国有25%的工业生产能力开工不足,农业用电短缺三分之一,年损失产值4000亿元。

总之,我国能源短缺量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罕见的。长期以来,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农村人民生活所用能源,缺乏妥善安排,甚至将劣质煤供应城市民用,造成很多城市污染严重。目前,这一情况已有改善,但全国农村的商品能源供应量还是极少,人均年消费煤量不足。能源严重短缺,使工农业正常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由于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不能满足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石油化工企业不能正常发挥生产能力。电力工业主要受投资限制,水电建设发展不快,火电装机容量不足,供电紧张,有些火电站没有相应的煤炭予以保证。由于供电不足,在不少地区,工业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我国华东、广东和辽宁等东南沿海地区能源短缺最为严重。华东地区三省一市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1/4以上,又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华东地区能源奇缺,煤炭储量只占全国总储量的6.7%,水力资源只占2.6%。且前,华东地区绝大部分发电用煤和石油要从地区外调入。全地区缺电三分之一左右,使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上海每缺1千瓦时电能,工业产值就会损失5亿元以上。

广东省煤炭资源甚少,开采条件差,全省用煤半数要靠外省供给,而且广东水力资源的开发也已达到一定限度。广东省因缺电,部分工厂经常在生产过程中停工,生产极不正常。广东省为解决电力供应的燃眉之急,只好定期从香港买进电能,电价相当于省内发电成本的五倍。

辽宁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近十几年来,辽宁所需燃料主要靠增加烧油和从省外调入煤炭来维持,但全省工业部门仍缺电60~70亿千瓦时,许多企业在冬季不能正常生产。

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消耗的生产和生活用能折合成标准煤约为3.3亿吨(包括非商品能源)。全国大约有近半数农户每年都缺烧3~6个月,每户维持基本生活(包括煮饲料)每天约需18810千焦有效热值的生活燃料,而实际消费每户只有约14630千焦,短缺22%。

煤炭在农村生产中主要用于农民集体或个人烧制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不包括县办工业)、烘干经济作物或粮食以及加热小煅炉等。随着农民生活提高,盖新房的数量猛增,据统计每平方米农村民房所需砖、瓦、灰等耗费燃料约31.5千克标准煤。国家供应的煤炭有半数以上被用在这方面,其他用能无法得到保证。

农村的油料供应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年增长率在15%以上,农机供油越来越紧张,一些农村在农忙季节,被迫用菜籽油代替柴油作为农机燃料。农村用电更为短缺,农民生活用电仅限于照明和电机、电视、收音机等。煤、油、电的严重短缺,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

我国能源危机的性质是结构性的,是供需失衡的加剧,主要归因于需求失控,而需求失控主要来自加工工业的过度膨胀,特别是消费品工业的超高速发展。一面是生产和生活耗能需求猛增,一面是一次性能源生产增长放慢,构成了恶性循环。煤炭行业因投资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国营煤矿后继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乡镇煤矿产量增长速度减慢,“十一五”期间势必会出现更严重的结构性“能源危机”。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偏西,经济发展重心偏东,已经给能源运输带来严重困难。随着能源开发重点西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严重问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交通运输将越来越紧张。目前,煤炭运量占铁路总运量的40%,而且最长运距达3000千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造成运输紧张,还会导致利用效率水平低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国际呼吁减少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都需认真对待。如果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加调整,我国能源短缺的局面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

能源短缺带来的影响

目前,全球能源形势比较严峻,能源工业所面临的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愈来愈大。虽然许多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耗已基本趋于稳定,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使得能源消耗呈增加的态势,这在我国尤为明显。而能源供应短缺,也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能源奇缺,导致许多地区的林木砍伐过量,地表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从解放初的115万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15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6%。每年流失的土壤估计有50亿吨,占世界水土流失总量的五分之一。每年流失的土壤中的养分,折合成商品化肥达4000万吨,相当于4000万亩良田的5厘米表层沃土流失掉,直接造成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土壤肥力减退。我国每年烧掉的3亿吨秸秆,以平均含氮0.6%、含磷0.15%、含钾1%计,那就会损失有机质2.3亿吨、氮180万吨、磷45万吨、钾300万吨,致使我国土壤缺磷少钾,氮、磷、钾比例失调。结果是土壤因有机质减少而板结,理化性状变化,导致贫瘠化和沙漠化。

黄河流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从龙门到河曲,每年有16亿吨以上的泥沙流入黄河,沙漠面积由原来的16亿亩增加到19亿亩。森林覆盖面积逐年缩小,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农、林、牧业发展受到影响

农村生活能源供应短缺,绝大多数农户只好主要靠烧秸秆和柴草烧饭、煮饲料。但是秸秆直接烧掉,首先燃烧效率极低,只能利用生物质中所含能量的极小部分,除了灰烬中留下了一些钾肥外,大量有机质和氮、磷等植物营养素成分均被烧掉。因为生物质能使用不当,造成了恶性循环。农村燃料、饲料、肥料、轻工业原料缺乏,秸秆不能还田,使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土壤变得贫瘠。例如,东北地区开荒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达5%以上,但目前已降到1%~2%,内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不到1%,从而使农作物产量下降。畜牧业也因饲料不足而不能兴旺发达,不少地区年年造林而不见林,砍柴要走几十里路,农业不能为轻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农、林、牧业均受影响。

影响工业生产能力的发挥

长期以来,由于能源供应不足,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过去因对石油产量估计过分乐观,新建的炼油厂原油供应不足,炼油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新建的石油化工厂,由于作为原料的石油和天然气供不应求,而造成设备闲置。有的地区,为了抗旱保收,工业为农业让路,停掉一部分工业企业。也有些地区,因供电不足,只好轮流地让一些企业停产。严重缺电的地区,甚至“停三开四”,以解决电力供求矛盾。结果使许多企业开工不足,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巨大浪费。

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能源费用在不少工业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当低。据国家统计,全部工业平均燃料动力费用只占5%~6%,轻工业最低,只为0.9%;机械制造工业3%~4%,化学工业(不包括原料)7%~10%,钢铁工业13%~14%。这说明由于能源严重短缺,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大约为能源本身价值的8~100倍。

我国工业品价格相对较高,能源价格相对较低,这个倍数很大。因能源不足而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则更大,这就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进一步影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势必减慢。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能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稀缺性。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其替代品较少,因此能源的供给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而能源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有增无减,需求的增加将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造成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

根据计算,为了保证gdp年均增长7%以上,我国面临能源供应保持每年递增4%左右的压力。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将达到标煤38亿吨(相当于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能源发展的问题,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能源短缺带来的价格波动的影响,这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