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生命百科-走进微生物(科普新课堂)
43639100000024

第24章 茯苓的滋补作用

提起茯苓饼,北京人恐怕无人不晓。它是北京有名的特产,吃起来美味爽口,而且营养丰富,可以帮助消化,所以来北京旅游的人常常要买几盒茯苓饼带回去馈赠亲友。制作茯苓饼的主要原料就是茯苓。关于茯苓饼,还有一段来历呢!

茯苓本是一种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已将它列为“上品”。因为茯苓有健脾补中、养心安神的药理作用,清代慈禧时期成了宫廷里经常享用的补品之一。后来为了增添这一补药的美味,御膳房在太医的指点下精制成茯苓饼,慈禧还以此赏赐大臣,渐渐地茯苓饼成为清王朝末年的名点;除了茯苓饼以外,在民间和宫廷还常制作多种名点茯苓糕供食用。

人药用的茯苓是一种真菌的菌核。它由无数的菌丝集结缠绕在一起,最后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形状和结构。新鲜的菌核外形很像山药,形状不一,有球形的、椭圆形的、扁圆形的、卵形的以及不规则形的等等。菌核的重量悬殊很大,大的有数千克重,小的仅有0.5千克左右。菌核外皮很薄,表面粗糙有皱纹,有的还长一些“小瘤子”,呈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颜色一般都较深,菌核的内部则是白色或粉红色的。整个菌核由无色菌丝、少量棕色菌丝、分生孢子和聚糖黏胶物质所组成。

松树是茯苓最亲密的朋友,它们形影不离,茯苓常常以松树为自己的家。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各省的松林里,都可找到野生茯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对茯苓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草堂归来背烟萝,黄绶垂腰可奈何,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这不仅是对采药人艰辛劳作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准确地描述了茯苓的生活环境。采药人在长期的野外采集茯苓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用一根带沟槽的铁探条插入松下的土壤,再拔出来,如果见沟槽的土中有白色粉末,就可从地下挖出新鲜的茯苓;或者看一看松树根的颜色、闻一闻气味,也能大概判断出哪里有茯苓。茯苓一般生长在松树的根下,有时候它像个顽皮的小孩,紧紧地抱住树根生长,这种抱根生长的茯苓疗效最高,也最名贵,被尊称为“茯神”。

由于野生茯苓的数量很有限,而人们对茯苓的需求量又很大,所以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已经开始用松木进行人工栽培,大面积种植,以满足国内外的需求。

通过对茯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知道,它除了也像其他生物一样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分外,还含有大量的果胶、茯苓酸、茯苓糖等物质。茯苓具有利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常用来治疗体虚浮肿、脾胃虚弱、失眠健忘等多种疾病,是我国中医宝库中的一味名贵中药。现代药学家对茯苓的成分和药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茯苓除了治疗以上病症外,还有较高的抗癌活性,通过对小白鼠的实验证实,服用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后,促进了体内抗癌淋巴因子--白细胞调节素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