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乐见货币体系动荡
美元陷阱的外在表现之一是不断贬值,但这是从整个趋势而言的,并不表明美元就一直是向下贬值的。有时候,美元还会表现出不断强势的态势。
虽然美元贬值符合美国利益,也符合美元陷阱要求,但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动荡同样是美国乐意见到的,因为这会方便美国从中浑水摸鱼。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市场虽然是私人控制的,可这些金融寡头们的利益和国家利益高度一致。
无论美国政府还是金融寡头,他们都乐意看到一个动荡不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什么?因为美国的金融体系在全球最发达、金融衍生产品最丰富,他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竞争中胜券在握。尤其是一些非西方国家,金融体系不是不稳定就是与世隔绝,这更符合美国金融敲打的目标要求。
二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不安,有助于美国通过发行美元来“拯救”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这是一个最好不过的借口。
不用说,只要增发美元,就会帮助美国政府和金融寡头们利用这一借口转移别国财富,分食别国利润,同时增加铸币税收入。要知道,1美元的发行成本实际上用不了0.01美元。
三是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货币环境,各国政府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必然要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以此来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冲击。不用说,这些国家储备的外汇主要是美元,这又必然会拉动美元的发行,回到上一步。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增加美元储备,就必须增加对外出口;而增加对外出口,又必然会把国内最好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供他们消费,以换回美元。就这样,美国在廉价享受国外优质资源的同时,只要稍微印发一点美元就又可以打发了事,何乐不为呢?
1974年以来全球一共发生4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分别是1979年到1982年、1990年到1992年、2000年到2002年和2007年至今。相应地,在这4次经济危机中,美元都获得了乱中取胜的升值效果,并且时间上亦步亦趋。升值时间分别出现在1979年到1985年、1988年到1990年、1999年到2001年和2008年到2009年。理由是越出现经济危机时越能突出美元的硬通货地位,从而带动美元需求。
但从中也能发现另一个规律,就是虽然这时候美元是升值的,但升值时期却越来越短,与此相应的是美元贬值时期越来越长。这从中多少也能表明美元贬值的基本态势。
基于上述表现后有理由相信,今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必然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因为美元发行掌握在美国手里,只要美国在那里兴风作浪,国际货币秩序就不可能稳定下来。美国人知道,这种动荡更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读者会说,照这样的趋势下去,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数额增加到一定程度,岂不是就可以买下美国国内的所有紧缺物资吗?理论上说有可能,但实际上做不到。
道理很简单。当别国美元储备越来越多时,美国国内会不断通过立法,以国家安全名义限制别国购买美国的先进设备和优质资产。
这样,实际上就逼迫这些国家的美元储备只能放在仓库里作观赏用——虽然美元作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是由于你侵犯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所以你就只能放在那里购买美国国债,别无他用。目前我国的情形正是如此。
别国购买美国国债,对美国来说是最理想的选择。
一方面,美国也要为别国考虑,这些美元储备他们究竟能派什么用场?另一方面,美国也同样希望别国能够购买美国国债,以便为美国的赤字消费持续融资,为美国金融寡头和跨国资本国际扩张提供充裕资金。
而对美国来说,他掌握着充分自主权——什么时候想把你手中的这些美元债券贬值一下,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体系动荡对美国来说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例如,美国商务部2008年8月12日的报告说,当年6月美国的贸易赤字出人意料地缩小了4.1%,从5月份的592亿美元下降到568亿美元,达到3个月以来的最低点,而分析人士原来的预计是要扩大到615亿美元的。
反过来看这时候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则处在当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1.49,并且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在2年内首次突破200日移动均线,一举扭转长期以来的下行轨迹,美元兑全球其他6种主要货币的一篮子汇率则已经回升了7%左右。
美元作为全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和最重要的储备资产,其走势对全球贸易和全球货币体系、全球经济走势都有重要影响。在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汇率中,欧元的影响最重要。当初欧元问世时确定的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是1,而现在则变成了1.49,表明从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的那一天起到2008年8月,短短9年间美元已经贬值49%!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元贬值会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美元大幅度升值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呢?
初看起来这有点让人看不懂,但实际上很好理解,那就是,美元贬值使得美国商品更加便宜,能够增强对海外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缩小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美国出口企业利润收益;而美元升值则能增强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进而减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加息压力,对美国经济发展来说同样是好消息。
这样看来,美元陷阱的一个主要特征就很好地展现出来了,那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横竖占便宜。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美元陷阱的表现之一是,表面上看,别国购买美国国债是一种正常“借贷”,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并且购买国债也是有相应债息收入的。但实际上,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但其收取的债息收入比不上美元贬值速度,而且很难确保这种债券本金将来能收回来。
究其原因在于,美国政府实际上已经破产了,只是他自己和其他国家还没有或者不愿意意识到这一点。
美国政府之所以会破产,是因为他总是充当全球警察,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发生事情,它总要插一脚。尤其是这几年来他在全球各国到处招惹是非,挑起事端,军费开支十分庞大(约占全球军费开支的一半),不超支才怪。
从具体资料看,2011年上半年美国国债规模累计高达14.294万亿美元,据美国国会预算局估计,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今后10年内美国的新增国债将至少在10万亿美元。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美国即使开足马力印钱也来不及,哪里还有“余钱”还债呢?
提出这种观点的人不少,自从2010年以来此观点更是成为一种共识。美国重量级机构和经济学家对此众口一词。
例如,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克特里考夫,在2006年递交给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圣路易斯分行的论文中就质疑美国有没有破产?他认为,任何国家都可能破产,美国也不例外。2010年8月11日,他更是在美国彭博社网站发文提醒全球各国“美国已经破产”,不要再借钱给美国了,只是全球市场居然“浑然不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宣称,早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初,就有人打趣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总算趋于平衡了:中国卖给美国有毒玩具和污染的海产,美国卖给中国欺诈性债券。但现在两年过去后,中国已经把自己推进美元陷阱:既无法脱身,又无法改变当初进入美元陷阱的(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的)政策。
2010年4月19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发表美国前总统里根特别助理道格班多的文章,题为《破产的帝国》,揭示美国政府实际上已经破产。2010年7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美国经济评估报告指出,美国经济可能已经破产了,可是美国人还蒙在鼓里。美国要想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应当立刻采取刺激政策,否则将会越陷越深。
美国政府拥有庞大的智囊系统,为什么会对此“后知后觉”呢?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在这里,而在美国根本不担心自己会破产,他只要能印美元,就什么都不怕。真正着急的是中国、日本和英国等国,是他们拥有大量的美国国债。
当然,美国政府能够发行多大规模的国债,也是需要美国国会众议院批准的。围绕着是否要提高国债上限,美国国会众议院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
表面上看,这是美国国内不同政治机构和不同政党间的政策分歧。而实际上,由于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美元发行规模大小更多地涉及债权国利益。债权国利益任凭美国国内政治斗争要挟,实际上就意味着美国全然不顾全球经济和其他国家债权人利益。反过来看,在这样的背景下,别国购买美国国债的风险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达到14.3万亿美元上限,创下过去60年来的最高纪录。从当时的情况看,如果在2011年8月2日之前美国国会众议院不能就国债上限提高达成共识,美国国债将至少面临“技术性违约”风险。
意思是说,美国国会如果得不到授权,就意味着美国政府在理论上已经无法支付该期国债利息(最近的一次利息支付出现在2011年8月15日)。这同时也意味着,美国政府届时将不得不对内暂停支付养老金,对外停止支付国债利息。这无论对美国还是全球金融市场,都是一个灾难性结果。
当然,与过去一样,美国在最后关头总是会允许提高国债上限的,这是美国过去的一贯做法。从1960年以来,美国国会已经78次提高债务上限,平均每8个月提高一次。加上2011年8月2日这一次,一共是79次。
至此,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经高达14.3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及国外投资者持有的短中长期国债(称为“公共持有债务”)约9.74万亿美元,其余的4.60万亿美元由美国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险和信托基金持有(称为“政府内部持有债务”)。
在9.74万亿美元公共持有债务中,外国投资者持有4.45万亿美元,其余约69%由美国政府和美国国内投资者持有(这也是美国政府不敢违约的主要原因,否则来自国内的压力太大)。在外国投资者持有的4.45万亿美元中,比重最大的是我国,约占公共持有债务的12%。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美国国债持有者,持有额占美国公共债务的10%左右。
美国在最后关头总会允许提高国债上限,意味着多年来美国政府积极实施的负债消费政策未来会走得更远,苦的只是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其中受害最深的是中国,美国自己是无所谓的。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全球金融评级机构对美国国债风险提出警告,金融市场反映违约风险的CDS(信贷违约互换)交易量明显增加,可是美国依然不慌不忙的原因——你说你的,我行我素,大不了加印美元,要死大家一起死。
事实上,在美国发生希腊债务危机这样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美国不同于希腊,其最大的区别是有权印发美元,理论上说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倒霉的唯独不会是美国。
所以能看到,2011年美国新发行的国债仍然受到全球投资者追捧;即使在面临着发生“技术性违约”的背景下,各国中央银行依然舍不得抛售所持美国国债。
当然,这并不表明这些国家购买的美国国债实际上没有风险;相反,这种风险还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越来越大。
具体地说就是:既然过去美国国内不同党派会为了自身利益置海外债权人利益于不顾,谁又能保证这样的事例以后不会经常发生呢?要知道,每发生一次这样的事例,实际上就意味着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一次大的侵吞。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债权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美国债务违约的巨大风险,要么接受美国发行更多国债。而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非常痛苦,都有被强奸的感觉。
不用说,我国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非常有必要对这种外汇投资风险提高警惕。这其中,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减持美国国债,没什么其他更好的选择;如果持有的美元国债数额庞大,将来总有一天要出问题。
例如,据美国财政部2011年2月28日发布的外国投资者所持美国国债年度修正数据显示,当时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在1.16万亿美元。而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巴克莱银行的资本策略师及全球多家金融机构提醒大家说,英国在2010年6月至当年年末购买的美国国债数额从945亿美元增加到272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配置给中国的。也就是说,我国除了直接从美国购买美元国债外,还从英国的资本管理公司那里购买美国国债。如果把这两部分加起来,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应在1.3万亿美元左右,数额非常庞大。
而2012年2月29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外国投资者所持美国国债年度修正资料中,更是把多数时间的中国所持美国国债规模评估值进行了向上修正。例如,2011年6月中国所持美国国债的规模就被向上修正了约1415亿美元。这表明,我国实际持有美国国债规模比过去发布的资料更高。
不用说,我国持有数额如此庞大的美国国债,已经成为美国手中挟持的“人质”和冤大头。尤其在“美国已经破产”的种种说法下,要特别警惕美国摆脱债务危机。
究其原因在于,美国学者和媒体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热衷于宣称“美国已经破产”,很可能“有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即美国人为中国设置一个陷阱:既然我美国已经破产,已缺乏偿还能力,对不起,你购买的美国国债就打水漂吧。这印证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宣称的,中国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已经将其自身推到一个美元陷阱之中”。
之所以称这是阴谋,是因为这种破产只是指作为经营部分的政府破产,而不是行政部分的政府破产。也就是说,美国政府虽然经济上破产了,但并不影响他继续在全球耀武扬威和打击异己。一个真正破产了的国家,是没有能力对外动武的。
扭曲了人民币货币体系
美元陷阱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美国国债最大的买主,同时也严重扭曲了我国的人民币货币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把外贸盈余全部转化为外汇储备,然后买入收益较低的美国国债;资金回流到美国后,美国再把这些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到我国市场,获取人民币升值收益,从而构成美元陷阱。
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看,我国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再次发力购买美国国债。2010年6月末还只是刚刚突破2万亿美元,到2011年3月末,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又继续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24.4%。截至2012年3月,已经攀升到3.3万亿美元。
如此之高的外汇增长绝不是什么高兴的事,反而成为一项严重负担。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所说:“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确实多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一个国家究竟应该有多少外汇储备最适合,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外汇储备能保证三个月的进口;二是外汇储备相当于百分之百的短期外债或20%的M2存量。
从2010年年末的资料看,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相当于24个月的进口量,或者相当于短期外债的500%,又或者相当于M2的26%。显而易见,前两个指标都大大超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只有后面这个指标超出的还不算太多,但恰恰是这个指标的作用不大。
具体地说,从外汇储备占M2的比重看,金融风险较小的国家所占比重一般有5%至10%就行,金融风险较高的国家有10%至20%也已足够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预测,我国2012年M2的增长幅度估计会在14%左右,增长到97.1万亿元人民币。据此计算,我国2012年第一季度末的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比资本流动所需最大外汇储备量超出了几千亿美元。
不用说,这绝不是仅仅多出几千亿美元储备的事,实际上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货币体系运转。更不用说,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数额越大,陷入美元陷阱的损失就越大。
这是因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实际上反映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外汇储备规模越大,也就意味着这种无可奈何的程度越深。
美国2010年在大量增加出口的情况下,外贸赤字仍然增长33%,创下10年以来的新高,达4878亿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又在此基础上同比增加6%。2011年2月,美国政府在递交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预计本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将达到创纪录的1.56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0.9%;而这时候美国累计发行的国债数额已经相当于全年GDP的100%。
填补这样庞大财政赤字的钱从哪里来?唯一的管道是发行美元国债(加印美元),而美国发行国债的主管道在国外。在美国境内发行国债毫无意义,而在国外发行美元国债效果最好,其中又以我国为最大买主。所以能看到,我国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就是在这种无奈状况下发生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标准普尔才不得不把美国的长期信用评级从原来的“稳定”调至“负面”。即使小学生也能从中轻易判断出,这时候的美元储备已经存在着巨大风险了。
美元陷阱扭曲人民币货币体系的表现,主要在于这种巨额外汇占款导致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泛滥。
众所周知,既然我国有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意味着为此要在国内发行21万多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人高达1.6万元。这些人民币在市场上到处流动,不断抬高物价水平,从而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加以回收。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三番五次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对付国内通货膨胀,而是为了对付美元涌入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这是很好理解的。
正因如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研究局原副局长景学成认为,我国过去经常批评美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可实际上我国用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国债,就是在国内实行货币宽松政策。我国和美国做的是同一件事,结果只能使得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以美国财政赤字为背景,最终大大扭曲我国货币体系。
毋庸讳言,货币发行应该以物资为基础,市场上有多少物资才能发行多少货币,否则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除此以外,这种由于外汇储备增加的人民币供应,还会使得中美两国的货币流动收益率有天壤之别。
具体地说就是,我国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再把这些美元以贸易顺差、对外直接投资(FDI)和热钱的形式投放到我国,这两者之间的性质完全不同,收益率也因此有着巨大区别。
从过去的经验看,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约为3%至5%,而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收益率至少在20%。这实际上表明我国一直在补贴美国,表现为我国福利的损失。
所以,这种被扭曲的人民币体系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协调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运转。而这又显然不是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的。
金融陷阱的历史一幕
金融陷阱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现在也正在发生着,并不是某些人的臆想和猜测。全球经济史上最著名的金融陷阱,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法国发生的英镑陷阱,这同样是一个国家(法国)受困于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英镑)发生的悲剧。
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元陷阱及其后果。
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当时的情形和今天的中国有诸多雷同之处。当时的法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外汇,但不是美元而是英镑。最终法国陷入英镑陷阱不能自拔,造成惨重损失,以灾难性结局收场,并导致经济大萧条进一步恶化。
1926年,法国政府针对当时即将重新确立金本位制的现实,采取了用法郎盯住英镑和美元的汇率制度,由政府出面收购贸易盈余和资本流入,法国中央银行法兰西银行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其实,早在1920年时法国外汇储备就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一半以上比重,并因此饱受诟病。
1929年到1931年间,国际市场上出现英镑贬值恐慌,法兰西银行理所当然要避免资本损失,这很好理解。由于当时法国的外汇储备只有英镑和美元,所以当英镑出现贬值恐慌时,法国政府最先想到的是抛售英镑、买入美元。
请不要忘记,法国是当时全球外汇市场上的最大交易者,他的这一举措必定会影响到国际货币体系,必定会陷入金融陷阱,从而使得这种买进卖出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尤其是1930年年末,英镑由于法国的大量抛售急剧下跌,法国要想不继续扩大损失只能停止抛售英镑;发展到最后,他甚至不得不出面干预市场,阻止英镑继续跌下去,以免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是这样也不是办法,因为英镑疲软是大趋势,不是谁想力挺就能挺得住的。当英镑最终崩溃时,法兰西银行实际上也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法兰西银行是法国中央银行,所以这时候的法国政府不得不伸出援手,才使得它得以继续存活下来。
俗话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面对刚过去的英镑陷阱,全球另一种主要货币美元是不是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形呢?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法国不能不考虑的事。
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痛定思痛之后,出于对美元陷阱的担忧,法兰西银行干脆把所有美元资产都变成黄金。可是这样一来,全球的黄金多被法国收购去了,必然会造成全球性的货币紧张,因为黄金是当时全球流通的硬通货。
于是,全球各国纷纷指责是法国动用外汇储备削弱英镑直接引发了1931年9月爆发的英镑危机;并且指责法国1931年把境外资产换成黄金,同时又限制货币供给,对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造成强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货币紧缩的发生。
从中容易看出,当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超出正常需求尤其是在全球遥遥领先时,应当警惕某种强势货币(目前主要是美元,当然也包括欧元)布下的陷阱——外汇储备既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来源,也会成为外汇储备者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