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种操盘手法在2005年行情中却比较少见了。在长达8个月的牛市行情中,庄家的行为显得飘忽不定,板块轮动之频繁,炒作热点之散乱为历来所罕见。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将眼睛只盯着当年的行情,似乎很难理解。但我们从营造跨世纪的“大牛市”这一视点出发,看到的就是庄家在这一轮行情中的操作思路已有很大的转变。2005年行情并不构成一段单独的行情,而仅是一轮“大牛市”行情的前期铺垫,庄家所策划的也不仅仅为一年行情,而是志存高远,为今后更大的动作进行必要的准备。有一个市场现象值得市场关注,2005年中,板块轮动之快很少见,几乎所有的板块均炒了一遍或几遍,但不同于以往的普涨,而是涨中有跌,跌中有涨,进两步退一步。
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两个板块始终未动,这就是绩优股和指标股,这两个板块作为板块未被炒过,而个别股票却被用来调节大盘指数反复使用。如“深发展”和“浦发银行”,这是被许多人寄以厚望的绩优股和指标股,在2005年8个月的牛市中,未见丝毫涨幅,但在8月调整之中,被率先打破长期整理平台。创造了“5·19”以来的新低。
这两只股票没有庄家青睐吗?恰恰相反,庄家是十分看重他们的。这两只股票分别在深沪两个市场的指数中,占有极其特殊的位置。几乎可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如果说2005年行情中,其他股票中的庄家都在吃肉,而这两只股票的庄家却只想喝汤吗?把眼睛从这两只股票上移开,我们看到其他许多绩优股、指标股的表现也很平平。而恰恰这一年行情是以基本面的稳健好转为基础的,本来这一类股票应最有表现机会,但却偏偏没有表现。我们可以从庄家的反向操作作出一些解释,可看出庄家对这些绩优、指标股是有所动作的,这可以从维持较活跃的成交及单日为调节大盘指数这股票出现异动中看得出来。这批股票被“冷藏”起来,与庄家另有用意有关。从种种迹象来看,2006年指数股、绩优股都是将有表现的一年,如果这一板块启动,对行情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市场中的平均成本来看,到2005年8月25日止,沪指在1600点以下成交约2500亿元,1600~1700点之间约4300亿元,1700~1800点之间约4250亿元,1800~1900点之间约4900亿元,1900~2005点之间约4700亿元,2005点以上约3800亿元,平均成本约1810点附近。从1800~2100点之间虽有300点的空间,但成交量并未明显放大,且表现为板块轮动,个股的升幅并不大,庄家无法派发。况且从1800点之后,市场看空的气氛就比较重,散户如惊弓之鸟,入市十分警觉,稍有不对则拔脚就走。8月22日进入调整后,成交量急剧萎缩,以急跌形向下探底,庄家也无法出走。庄家的利润主要体现在2月14日前的网络科技股急涨上面,在其他股票上也很难赚到钱。
庄家一没有赚到钱,二没有出走,说明行情并未完结,这是市场中一般都可以得出的结论。可现在庄家表现得十分沉得住气,即不走也不急于表现,股价走得平稳缓慢有余,而冲动激情不足,进两步退一步甚至进一步退两步,庄家跳起了“华尔兹”,这种节奏为许多散户所不适应。从2005年9月底10月初启动的这一波行情,起初被判断为反弹行情,我们更认为是“出货”行情,庄家借反弹进一步空仓,为来年行情留出机动余地。但到10月底之前,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当时悬在市场上空的两大利空因素出现了变化:一是年底准备推出的二板市场被延迟,最早要到2006年3月.甚至会更迟;二是国有股减持的方案并没有定论,即使按议论中的成立国有控股公司进行运作的方案,执行起来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直接。从筹备到执行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两个因素的推移,为主力赢得了最少3个月的时间,所以反弹迅速转强。11月16日,深综指率先创出历史新高,沪综指离历史高位2114点也仅一步之遥,反转之势呼之欲出。不论这波行情是反弹或是反转,盘面特征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能持续较长时间的领头板块和起龙头作用的强势股还是没有露面,市场仍在蓄势与酝酿之中。庄家之所以走起“慢三步”,与市场的新变化有关:
(1)基本面长期向好,使庄家有了从容施展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没必要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将行情做完。
(2)市场存在的诸种不明朗因素,如国有股减持、二板市场、开放式基金等等,庄家也不愿贸然行动。
(3)随着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数量的增加,做庄“撞车”的概率也在增加,庄家选股余地缩小,困难加大。
(4)随着市场的规范化、公开化进程,庄家“做庄”行为的政策风险加大,特别是做“恶庄”的风险增加。
根据这些变化,庄家的操作思路也随之有所改变,并形成一种量变堆积的趋势:
(5)投资理念悄然兴起,投机和“恶炒”行为稍有收敛,参股上市公司,争取对上市公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甚至通过参股而达到控股的目的,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来经营股票市场。
(6)“入庄”之后不会轻易“出庄”,注重题材的深入挖掘。随着大盘的起落升降而尽可能长时间地做波段。
(7)股价波动的幅度趋小,急升急跌现象减少,呈现趋势性的逐步推进,除非有突发性的利空、利多因素出现,将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碎步慢牛的行情。
(8)庄家的短期暴利减少,不同于以往单纯依赖资金在二级市场上炒作来牟利,更重要的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准确把握,对上市公司的经营、重组、增发、配股、参股等基本面变化的配合,从各方面把握二级市场操作的有机联动。
新的市场格局正有待形成,庄家的行为也显得有点飘忽不定。
这里所说的市场格局,主要说的是证券市场内部各种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引起市场结构进行一系列的重新整合。这种整合的结果对庄家的行为模式有决定的影响。
一般人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增加,使投资者的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从而推动证券市场中过度投机转而向理性投资的改变,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单纯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增加还不足以让他们的行为模式有根本改变,因为多了一批机构投资者,只不过多了一批庄家而已,他们仍然可以按照过去的思路大炒股票。应该说,引起庄家行为模式必须改变的,是从开放式基金进入市场开始。开放式基金与原先推出市场的封闭型基金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基金总额并不事先限定。而是开放式的,投资者可随时选择是认购,还是退出该基金,认购基金的持有时问是不限定的,认购之后又可随时赎回。从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认购行为来分析,一般都会在股市开始进入牛市,股价节节拔高,基金净值上升的时候,才会纷纷认购基金;当股价出现见顶,基金净值上升乏力甚至开始下降时,就会纷纷要求赎回。基金管理人在设计基金操作总路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投资者的认购行为。如在股价上升过程中,认购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这时的基金管理人已无法在底部从容建仓,又不可能持币不买股票,所以一定会造成持股成本逐步升高;而在股价下跌过程中,赎回资金大量退出,如基金管理人杀跌出货将损失惨重。所以如何防范市场风险,将是开放式基金管理人首要考虑的问题,要是没有找到稳健经营和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开放式基金是不会贸然入市的。这与封闭式基金在大盘处于低谷时运用投资组合从容建仓,静待大盘上升或其他机构做庄的手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开放式基金在国外成熟市场,已成为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我国培育开放式基金已是箭在弦上,为了让开放式基金能顺利出台,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我国管理层已在考虑健全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创造一个适应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从二板市场的建立,国有股的减持到股票指数期货的建立,这一系列大动作,都是为了营造一个规范化、与国际市场能够接轨、更方便机构投资者进入的大环境。当然,在这种前景仍不确定还不明朗的时候,庄家是不会轻举妄动的。所以,在2005年下半年行情中,庄家的主力资金却打起了“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即保持与市场的密切接触,又防止介入过深,从整个大盘至个股的走势来看,都飘忽不定,让人们很难捉摸。即便是一些介入很深的强庄股,也仅仅是“偶尔露峥嵘”,总的格局是静观其变。
二、持币还是持股——庄家的位置在哪里
中国股市历来表现为对行情的追逐,有行情时,转眼之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的资金,惟恐买不到股票,多高的价钱也要;没有行情的时候,那么多的钱转眼之问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好的股票也没人要,再低的价格也没人买。所谓的行情又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基本面的因素,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和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还有历炒不衰的是“题材状况”等等;二是政策面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对股市的政策。还有的人将资金面当做一个因素,实际资金是随着政策走的,是开闸放水或是蓄水,全凭政策上一句话。2005年从这两方面来看,都是历年来最好的时期。2000年以前,国家积极支持股票市场的试点,政策上基本只出利多不出利空,但当时基本面不太配合,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制约股市的发展,大盘走势大起大落。2001年宏观经济因出现“软着陆”而带来好的预期,但政策上开始防止对股市的价格操纵行为,并接连出了一系列的打压措施。直至2004年,基本面和政策面上的不明朗因素仍然很多。但2005年恰遇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转好,周边市场强劲复苏,中国加入WTO在即,证券市场面临“超常规”大发展的良好时机。这么多的利好推动,在往年股价早已上天了。但是这一年的行情却像一群饿汉围着一桌丰盛的酒席,谁也无法细细品味,而是这一盘菜抢两口,那一盘菜抢两口,狼吞虎咽,还没吃饱就已杯盘狼藉,让后来的人无从下口。庄家的意欲何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