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南方大口鲶,俗称河鲶,大河鲶。主产于长江流域的大江河中,是一种以鱼为主食的大型经济鱼类,常见个体重约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0公斤以上。它与分布很广的那种小个体鲶(俗称土鲶、鲶拐子)是同属不同种。大口鲶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产地群众极为推崇的高级鱼之一。
大口鲶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适应低温能力强、食性可以改变、消费市场广阔、经济效益较高并具备出口创汇的竞争潜力等优点。目前,用当年鱼苗进行成鱼养殖当年就能达到大面积亩产250公斤的生产水平,高产的已逾450公斤。
大口鲶养殖效益高、病害少、耐低温等优点,是适合我省推广养殖的名优鱼类品种。
形态特征:大口鲶属鲶形目鲶科鱼类。头部宽扁,胸腹部粗短,尾部长而侧扁,眼小,口大,牙齿细密锐利;长须2对;背鳍短小,无硬剌;胸鳍有一硬剌,其内侧光滑无锯齿状缺刻;臀鳍特长并与尾鳍相连。体长无鳞,极富粘液。肠短,有胃,顺便提及,大口鲶与鲶的主要区别在于:⑴前者的胸鳍剌内侧光滑而后者则有锯齿,手摸很容易区分;⑵前者的成熟卵呈油黄色而后者是草绿色,前者4龄、体重3公斤以上才达性成熟,而后者1~2龄、体重75克左右就达性成熟;⑶前者长得快也长得大而后者长得慢也长不大。土鲶一年只长到100克左右,一般很难见有超过1公斤重的大个体。大口鲶与革胡子鲶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有2对须而后者有4对须。这些分辨特征在认购苗种或成鱼时有实用意义。
品种来源:南方大口鲶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大江河及通江湖泊之中。由于该鱼品质优良,四川省水产研究所最先于1985年将大口鲶进行人工驯化养殖研究。在驯养过程中,能使其食性发生改变,即由原只吃活鱼虾等肉食转变为可吃人工配合饲料,能够适应规模化、集约化人工养殖,经济效益也较高。从1992年起,养殖区域逐步扩大到中南、华东、华南各省、市、自治区,其产量大幅度增加。
生活习性:南方大口鲶属温水性鱼类,生存适宜水温为0~38℃,生长适宜水温12~30℃,最适宜生长水温25~28℃。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南方大口鲶生长正常;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开始出现浮头;水中溶氧低于1毫克/升时,将导致死亡,适应pH值范围是6.0~9.0,最适范围是7.0~8.4。南方大口鲶属底层鱼类,白天大多成群潜伏在池底,夜间分散出来活动。南方大口鲶性情温顺,不善跳跃,不钻泥,容易捕捞。
在大江河中,大口鲶喜栖息于敞水水体,营“底栖”生活,“等吃自来食”。三月初沿河上溯作产卵洄游,九月份陆续退到河道深处或洞穴中越冬。在池塘里,多在池底活动,只有到了深秋时节的晴朗天气,才集群到水面上来“晒太阳”,即群众中流传的“鲶鱼晒背”的现象。大口鲶性较温顺,不善跳跃,喜集群成团,较易捕捞,第一网的起捕率常达90%左右。食性:大口鲶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吃鱼、虾、水生昆虫、底栖生物等,其摄食对象多是鱼类,也吃水生昆虫和鼠类等,能捕食相当于自身长度三分之一的鱼体。能吃相当于自身体长三分之一的鱼,冬季减食或停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吃动物内脏和畜禽加工下脚料,如鸡肠子,猪肺等。经过驯化,也食蛋白质含量40%以上的颗粒饲料。在池养条件下,也能够改吃配合颗粒饲料,要求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苗种阶段甚至高达45%以上,其中动物蛋白质应占30%。
生长特点:1~3龄的大口鲶生长速度最快。当年4月份人工孵出的鱼苗养到年底全长可达40厘米、体重0.65公斤;第二年最大个体可达60厘米、体重2.25公斤;第三年最大个体能达3.7公斤。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一年四季都能生长,但以夏、秋长势最猛,日增重可达3~5克,冬季生长较缓,日增重为0.01~0.5克。南方大口鲶生长较快,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即可长到500~750克,第二年可长到1500~2000克,第三年可长到3000~4000克。
繁殖:在自然水域,南方大口鲶4龄开始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3龄就开始性成熟。在我省则需到6月份。产卵水温18~28℃,最适宜产卵水温22~25℃。卵为沉性卵,油黄色,扁球形,具有较弱的粘性。大口鲶的性成熟年龄为4龄,少数3龄的雄鱼或5龄的雌鱼刚达性成熟。产卵季节在3~6月,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是产卵盛期。人工催产多用绒毛膜激素和鲤鱼垂体。雌雄的主要区别在于:雄鱼胸鳍剌上的锯齿强大,外生殖乳突长而尖,雌鱼胸鳍剌上的锯齿较细弱、外生殖乳突短而圆,且腹部膨大、卵巢轮廓明显。产卵水温为18~26℃,最适水温20~23℃。卵具有粘性,但较弱,油黄色,可附着在聚乙烯纱窗布或其它附着物上孵化。每公斤亲鱼体重可产卵3000~5000粒。在水温22~23℃时,受精卵约需50~60小时孵出鱼苗。刚出膜的仔鱼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侧卧于水底只能缓缓颤动,2~3天后就可自由游泳并开始觅食。
养殖技术
1.鱼苗培育
当孵出仔鱼的卵黄囊基本消失、体色由淡黄变成黑褐色时即可转入专门的培育池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100~200尾。饵料以水蚤为主,开始可辅之以蛋黄浆等。在饲料充足、水温稳定(变幅不超过3℃)、水质清新的条件下,只需15~18天,鱼苗就能达到3厘米以上的长度规格,成活率一般在80%左右。此时,就应及时过筛、分级分池饲养,进入鱼种培育阶段。由于大口鲶出膜2天后的仔鱼就具有相互残食的天性,故供足适口水蚤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鱼种培育
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3厘米长的鱼苗50~100尾。经40~50天培育,全长可达10厘米以上的规格。本阶段前期的主要饵料是水蚯蚓。达5厘米的长度规格后就可以开始用添加了引诱剂的配合饲料进行食性转化,日投量为鱼体总重的3~10%左右。该阶段苗种间的自相残食现象最为严重,曾观察到一尾4.7厘米长的鱼在两小时内咬死2尾、咬伤3尾、吞食了一尾3.2厘米长的鱼苗的实况。控制的措施除供足饵料外,必须经常地(一般间隔10天左右)、严格地将全池鱼苗过筛、分级分池饲养。当其全长达10~12厘米、尾重7~8克时就可放入大池开始成鱼养殖。
3.鱼病防治技术
大口鲶的抗病力较强,尤其是在成鱼养殖中较少患病,但在苗种阶段病害则较多,细菌性疾病或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类疾病的并发症往往也会导致苗种大量死亡,因此在生产中仍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践表明,用0.3~0.4ppm的晶体敌百虫药液或用0.4~0.5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的药液遍洒能较好地防治多种寄生虫类疾病;1ppm的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时对细菌性鱼病有一定的疗效,用土霉素、磺胺类、病毒灵等做成的药饵对防治肠道病疗效显著,对某些危害特大的并发症的防治方法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必须注意,由于大口鲶是无鳞鱼,用药4小时后应向鱼池大量冲水,以免造成慢性药害。此外,定期向鱼池泼洒15~20ppm的生石灰水,保持鱼池及饵料台的清洁卫生等综合防病措施也要始终坚持到底。
大口鲶鱼种培育技术
1.鱼苗培育
(1)水花投放:南方大口鲶鱼苗培育以小水体精养为好。每年4月份当自然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可从苗种场购回纯正的南方大口鲶水花。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具体数量以养殖条件定),放苗时水温差不能超过3℃。
(2)饵料投喂:
鱼苗体长在8cm以前主要摄食水蚤。水蚤可以从天然水体中捞取。随着鱼苗生长,水蚤需要量逐渐增加。但在实践生产中,往往捞取量不足。为此,应人工培育水蚤,具体方法是:在水花购进前半个月,选择10~30、水深0.5~1米的土池,注入新鲜水,并保持水温在18~25℃。每平方米水面施放粪肥2.0千克,以后每隔两天施肥1次,每次每平方米水面施肥0.8~1千克,当池水达到一定肥度,每立方米水体引入蚤种20~30克,5~10天水蚤便大量繁殖,布满全池。此时可捞取水蚤投喂鱼苗。
鱼苗在水温比较稳定,饵料充足的条件下,经过10天左右培育可达到3厘米以上。
2.鱼种培育
当南方大口鲶鱼苗长到8cm以上,摄食量增大,单纯依靠水蚤量不能满足其需要,可用鱼浆、水蚯蚓培育。
(1)鱼浆培育法:当鱼苗长到3cm以上时,可将鱼肉、蚯蚓打成浆,并按0.2%~0.3%拌入鱼用诱食剂(甘氨酸三甲脂),投入水体中,使其慢慢摄食鱼糜,以后逐渐增加鱼糜量,直至完全吃食鱼糜。
(2)水蚯蚓培育法:在鱼苗长到3cm时,逐渐减少水蚤投喂量,增加水蚯蚓量,直至完全吃食水蚯蚓。
水蚯蚓可从野外土壤腐殖质丰富有微流水的浅水沟中捞取。亦可采用人工培育方法获得。培育方法是:面积大小不拘,在池底铺上一层淤泥,厚8~10cm,水深30~40cm,然后引入少许蚓种,用发酵的麦麸、米糠作饲料,每3~4d投饲1次,每次250克/平方米,当达到一定数量即可捞取投喂。采用此法每日每平方米水面可生产8~26克水蚯蚓。
3.日常管理
(1)溶氧:南方大口鲶养殖池溶氧要求在3毫克/升以上,低至2毫克/升时则出现浮头。在生产中一般每3~5天注水1次,注意水温差不能超过3℃,保持水质嫩绿色,有条件的可采用微流水养殖。
(2)水温:南方大口鲶生存适温在38℃以下,最适生长水温18℃~32℃。在鱼苗、鱼种培育阶段,如果自然界水温偏低,且变化频繁,水温不稳定,要及时注意水体保温工作。在生产实践中可采用薄膜覆盖,以提高水温。
(3)饵料:投喂方法:饵料投喂要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10:00,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40%,下午18:00~20:00,占日投喂量的60%,日投喂总量为鱼体重的6%~8%。
(4)分级培育:南方大口鲶在鱼苗培育阶段生长不均匀,当达到3厘米水以上,个体生长速度差异大,有自相残杀习性,往往大吃小,因此要适时分级分池饲养,并严格控制密度。
大口鲶成鱼饲养
要选择纯正的大口鲶苗种用于成鱼养殖,在购置时要与土鲶苗种相区别。大口鲶苗种尾鳍的上叶明显比下叶长,体色较透明为黄褐色、灰黄色,集群活跃,觅食强;而土鲶苗种尾鳍上、下叶等长,体色黑色或深墨绿色,分散于池中,不活跃,觅食差,生长缓慢,个体小。各地养大口鲶成鱼方式较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1.池塘主养
池塘面积5亩以下,一般以1~2亩,水深1.5~2.0米为好。要求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最好配备增氧机。放种前池塘按常规办法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放种800~1000尾,规格为每尾8~12厘米,饲养140~150天,当年可养成平均尾重500克以上的商品鱼,成活率85%~95%。还可搭配放养一定数量的花、白鲢大规格鱼种,每亩放100~l20尾,注意不要放养鲤、铆、草鱼等吃食性鱼类。
2.池塘套养
在小型野杂鱼较多的家鱼成鱼池;亲鱼池、大堰塘里,可以适当配养一些大口鲶鱼种。配养的数量主要依水域里饲料鱼的多寡来决定,通常每亩水面可投放体长12厘米以上规格的鱼种20~50尾。这样可在不减少主养鱼产量、不增加饲料投入的情况下,当年就能收获尾重0.5~1.5千克、每亩10~25千克的大口鲶成鱼。在家鱼池塘中配养了大口鲶后,非但不会影响主养鱼的产量,相反,大口鲶能吃掉野杂鱼和病弱鱼,起到减少家鱼争食对象和抑制鱼病发生的作用,促进增产增收。因此,在养鱼池塘中配养大口鲶的方法大有推广意义。但要注意,依靠套养鱼种解决来年大规格鱼种的池塘不宜混养大口鲶。还有那些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家鱼经常浮头而又没有增氧机的池塘,也不宜混养大口鲶。
3.网箱饲养
由于大口鳃经人工驯化养殖,它对网箱环境和人工配合饲料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所以近些年利用网箱饲养大口鳃发展较快。特别是四川省近年来开展水库网箱养殖大口鲶,效果很好。
(1)网箱架设:常采用三级网箱养殖方法。即放养4~5厘米长的鱼种,先在一级网箱中培育,长到一定规格后,转入二级鱼种箱饲养,最后转入第三级成鱼网箱养殖。这三种网箱的网目分别为0.6~0.8厘米、1.0~1.5厘米和2.5~3.5厘米。网箱应架设在相对开阔、向阳,有一定风浪或有缓流的水域,水深5米以上、透明度1米左右,全年22℃以上的水温有3~5个月。
(2)鱼种放养:当年繁殖的鱼苗培育到4~5厘米,方可放入一级网箱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00~600尾。饲养15~20天后,清箱过筛,大小不同的分箱饲养,把达8厘米以上的鱼种按300~400尾/平方米的密度另箱分养。当鱼种规格达到16.5厘米左右时,转入二级鱼种箱饲养,密度为200~250尾/平方米。当其尾重达25克左右时,转入成鱼箱饲养,这时的密度为120~l50尾/平方米。如果投放尾重400克左右的隔年鱼种,每平方米只能放养30~50尾。在上述鱼种放养密度情况下,一只25平方米的成鱼网箱,能产大口鲶成鱼1500~2500千克。
(3)投喂技术:根据大口鲶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生产上常采用4个饲料配方,即转食饲料、鱼种饲料、成鱼饲料和秋后饲料,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为转食饲料,达45%~48%,以后随鱼体长大而递减。成鱼饲料配方中粗蛋白含量为35%即可,其中鱼粉25%,花生仁粉18%,酵母粉5%,鱼油1.1%,玉米粉10.4%,复方氨基酸2%,预混料2.5%。加工中要注意原料尽可能粉碎得细些,并且粘合剂质量要好,以保证饲料颗粒在水中有1小时左右不松散,提高大口鲶摄食利用率。
在网箱中饲养大口鲶,个体较小的在水体中层摄食,个体较大的则在底层取食,小个体的爱吃腥、软质饲料,稍大些的个体才愿吞食干、硬颗粒饲料;不论大小规格的鲶鱼,几乎没有浮上水面来抢食的习性,较喜在箱周和4个箱角栖息活动。
因此,网箱内必须设置饲料台,一般10平方米设1个,25平方米可设1~2个,悬挂在箱内离网底20~30厘米处。投喂时将饲料撤在饲料台上方水面,在饲料颗粒逐渐下沉的过程中被大口鲶吞食。其投喂量在大口鲶全长5~10厘米时,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8%~10%,日投3~4次;全长在10~l3厘米时,日投饵率为4%~6%,日投2~3次;全长在23厘米以后,投饵率可降为1%~3%,曰投喂1~2次,每天最后1次投饵可安排在晚上10时左右进行。
网箱养鲶,一般于5月份鱼种进箱,饲养到10月底收获,时间150天以上,成活率可达70%,每平方米网箱可产商品鱼65~100千克,尾重可达500~700克。
4.稻田放养
稻田须选择水源充足,能排能灌,天干不旱,洪水不淹,水质良好无污染的地方。块田面积要求在1亩左右为宜。放鱼种前,要加高田埂,开挖鱼沟和鱼坑,建好拦鱼设备。投放的鱼种规格要大,并用5%的食盐溶液对鱼体进行严格消毒。也可以混养一些鲤鱼、草鱼鱼种。在饲养过程中,可投喂从其他水域中捕获的野杂鱼和采购廉价低值鱼作为饲料,或将这类小杂鱼用绞肉机绞成肉泥,混合其他植物性饲料,以面粉粘合制成混合饵料投喂。如果养殖规模较大,则须使用全价颗粒饲料才能满足大面积生产的需求。平时应常注水和更换新水,保证水质鲜、活、爽。
稻田套养大口鲶技术
在秧苗返青后,每亩可放养规模10厘米的大口鲶鱼种30尾,其它鱼150尾左右,按常规的稻田养鱼方法管理,每亩可获大口鲶成鱼40公斤以上,其它成鱼50公斤~100公斤。其技术指导是:
1.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大口鲶的饲料有冰鲜鱼、螺蚌肉、蚯蚓、动物内脏等,其吃食主要在清晨和夜晚进行。一般日投饵2次,即早晨6点左右一次,下午6点再投一次,要定点设置饲料台,用蚯蚓等大口鲶食的食料进行诱食驯化,饲料要做到大小适口,不适口的要用手工或机械切碎,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及吃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控制在5%~12%之间。饲料数3.5~4.5。
(2)水质管理:大口鲶喜欢水质清新,秧田养殖大口鲶,由于大量的饲料投喂,水质易受污染,应定期泼洒生石灰,及时灌注新水。
(3)每天坚持巡查,发现鱼病及时对症用药,同时做好防逃,防盗工作。
2.大口鲶病害防治
大口鲶抗病力强,成鱼阶段一般不会发生病害,鱼种阶段常见病及其防治分述如下:
(1)暴发性出血病
症状及危害:该病发生在5厘米~7厘米的鱼种阶段,症状与近些年流行的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相似,病鱼和病死不久的鱼种眼眶周围、头顶部和腹部两侧发红充血,腐烂出血,鳃丝发白,肛门红肿,镜检找不到寄生虫。
治疗方法:发病初期,第一天鱼池用0.3ppm鱼虾安泼洒消毒,同时用中科院水生所生产的鱼血康按1%~2%含量拌饲料投喂,以后连续两天用0.4ppm的鱼虾安泼洒,并每天换水排污,同时用3%~5%鱼血康拌饵投喂5天。
(2)小瓜虫病
症状及危害:小瓜虫病发生在集约化培育的大口鲶鱼种阶段,气温较低时,易感染此病。发病后,大部分鱼不吃食,在水面集群浮游,鱼体发黑,头顶部似有一层白膜,陆续死亡,呈暴发性发生。病鱼镜检时发现鱼体表和鲤部有大量小瓜虫。
治疗方法:将鱼集中用“杀虫灵”乳剂7.67ppm浸洗鱼体半小时,浸洗后将全部鱼种转入另一空池中饲养,原池彻底清池消毒后再放鱼。预防用0.35ppm~0.45ppm的“杀虫灵”乳液遍洒,一天一次,连续5天。
(3)指环虫病,车轮虫病
症状及危害:在3厘米以上鱼种阶段发生,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连续几天不怎么吃食,肉眼观察发现鱼体鳃部肿胀,鳃丝黏液增多,并出现死亡,镜检病鱼鳃丝,发现每个视野下有5条~6条指环虫,也有部分车轮虫。
治疗方法:发现病情后,将全部鱼集中,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分钟,将鱼散开后换新水,第2天~4天用灭虫灵1ppm全池泼洒,连用三天,注意勤换水。
大口鲶不同生长阶段的投喂技巧
大口鲶属凶猛肉食性鱼类,野生状态下以捕食各种鱼虾和水生昆虫类为生,在驯养过程中能使其食性发生改变而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由于大口鲶有同类相残现象,所以在其不同养殖时期要注意投饲技巧,以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1.亲鱼培育时期
亲鱼培育是人工繁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亲鱼性腺发育及繁殖工作的成败。大口鲶亲鱼培育的饵料有活饵和人工配合饲料两种。对于野生的大口鲶亲鱼,因其食性短期难以转变,应以活饵为主,投喂鲤、鲫、泥鳅、小杂鱼等,适当搭配畜禽内脏,每周投喂一次。对于人工培育的亲鱼,可采用专门的亲鱼配合饲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达到52%左右。在亲鱼培育期最好采用人工配合饲料与鲜活饵料交替投喂,效果更好。
2.鱼苗培育时期
刚孵出的鱼苗完全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2天左右,卵黄开始慢慢消失,仔鱼能够正常进行水平游动时,便可下塘开口吃食。鱼苗的开口饲料可用熟蛋黄或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将鸡蛋煮熟,去壳取蛋黄用纱布包好,在盛水的盘中挤压蛋黄,使其形成蛋黄颗粒水浆,全池泼洒。随着鱼体不断长大,可投喂水蚤、摇蚊幼虫、水蚯蚓、蝇蛆及各种小家鱼苗,或喂些蚕蛹粉、猪血、人工幼苗配合饲料等。投喂量以下次投饵前池中略有剩饵为宜,这样可避免因投喂不足导致鱼苗间互相残食。注意投喂生物饵料时应严格进行消毒后才能使用,可将生物饵料洗净后放入3%的食盐溶液或0.5ppm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分钟~5分钟,防止病原体入池后诱发病患。
3.鱼种培育时期
鱼种培育时期,大口鲶经历由吃活饵料转变为吃人工配合饲料的转食过程,这段时期大口鲶相互残食最为严重,此时要投足大口鲶喜爱的饲料。鱼种达5厘米后,需投喂人工配制的转食饲料,其基本成分是鱼粉、蚕蛹粉、猪血粉、酵母粉、饼粕和小麦等,外加诱食剂如鱼肉糜、虾蟹糜、动物肝脏糜等。转食过程7天~12天,每日投饲2次~3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0%。在70%的鱼种均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时,即可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2次。配合饲料成分要求:粗蛋白42%~48%,粗脂肪8%~10%,糖25%~30%,粗纤维6%~8%,另加一定量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4.成鱼饲养时期
成鱼饲料主要是人工配合饲料,要求粗蛋白质36%~42%,颗粒直径3毫米~5毫米。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有条件的地方可投喂鲜活动物性饲料,包括各种野杂鱼、家鱼苗种、罗非鱼自繁仔鱼、动物内脏、蚯蚓、蝇蛆、螺蚌肉等,这些饲料质量好,但数量有限,适合农家小规模养殖。一般成鱼饲料可按以下配比:鱼粉25%,花生仁粉18%,酵母粉5%,鱼油1.1%,玉米粉10.4%,复方氨基酸2%,预混料2.5%。加工中要注意原料尽可能粉碎,并且粘合剂质量要好,以保证饲料颗粒在水中1小时左右不松散,以提高饲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