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是继承、传播儒家文化的胜地和象征。最早的孔庙是在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建立的。汉高祖亲自到曲阜孔庙祭祀,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从此,历代都有孔庙建筑出现,并遍布全国各地。迄至明清,州、府、县治均建有文庙。在文庙内或文庙旁,往往建立“官学”,形成文庙与学校合一的“庙学”制度。“庙学”是历代官方培养“科举取士”的后备人才的主要场所,学生叫做“生员”。(当然,唐宋以后兴起了民间办学的书院制度,与官学同为传统教育的机构和学习、研究儒家文化的阵地。)“生员”一生要走的路,就是先后通过官方选举考试,以求登科及第,由秀才而至举人,再成进士,这被视为旧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正途。文庙里不仅供奉孔子,连孔子的弟子72贤人以及诸儒名流都作为配祀和从祀进了孔庙。在各地的府、州、县学庙里,本地的乡贤也作为从祀奉进了孔庙。孔庙遂有了一整套固定的建筑模式、祭祀礼制和进学制度,式样规范,结构严谨壮伟。据统计,文庙发展到清末全国曾有1560座。现在,存世而又比较完整的孔庙数量已经不多,成为稀缺的旅游资源。
四川的文庙最早始于成都的文翁石室。可惜现存的文庙数量已经不多,共有18座。德阳、崇州、富顺、通江四处文庙是“国保”单位,乐山、犍为、资中、广汉四处是省保单位,另还有渠县、西充、仪陇、中江、射洪、三台、温江、成都文翁石室大成殿(原在市内,后迁至金堂)、岳池、荣县等十处文庙。这些文庙是仅存的观赏胜地。
四川的文庙建筑格局,与其它省差不多。但建筑式样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例如,斗拱就有四川的特色。四川文庙的斗拱大多体量大,装饰性强,雕花拄多。多数出檐的斗拱往往同金瓜吊拄(即雀替)相配合,组合成统一的艺术图案。
文庙承载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内蕴,具有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美的观感度,很值得细细品味游赏。让我们进入历史的隧道,来细细体验一番具有浓郁川味特色的文庙吧。
蜀中第一文庙——犍为文庙
犍为自西汉始设置犍为郡,为古“三蜀”之一。隋代开始在这里设县。犍为文庙规模占地居全国第四位,四川第一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犍为文庙始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重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南宋县令左震将文庙由清溪镇沉犀山迁到犍为城南,元代末年,文庙毁于兵燹。明代初重建。崇祯年间,县令胡学戴、教谕何孟麟重修,将棂星门的朝向改为朝南,并在外设立太和元气坊,将明伦堂置于正殿之后,并分设敬德、修业二斋,斋下左右分设敬敷文教坊和乐育英才坊。又将明伦堂改为讲堂。这次大举修建,突出了文庙的办学功能,有了庙学合一的特点。
明代末年,文庙又遭火毁。清代康熙九年,县令刘靖环重建,恢复了旧时规模。特别是清代乾隆年间,县令宋锦率僚属、绅士募资一百二十万两修葺扩建,重修东西庑及名宦乡贤等祠,移明伦堂于殿西,堂前为学门,堂后为学署。周遭迤逦,缭以墙垣,池泮露台,围以砖石。这次修建历时六年。文庙竣工时,连边远山区的百姓都携老扶幼,前来观赏。所谓“深山穷谷,白叟黄童,继踵延颈以至,共观学宫壮姿”。宣统年间,县令宝震、谢汝霖先后募款,对文庙再次培修,并将启圣殿、大成殿、大成门等建筑换盖绿色、黄色琉璃瓦,至此文庙形同宫殿,建制完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成为犍为县城标志性建筑。连八十里外的望乡山上也可看见它在阳光下的耀目金光。
犍为文庙还有些稀奇的故事。“万仞宫墙”四个大字,为咸丰年间一囚犯所书,字体遒劲有力。据说,该囚犯因此获释,有显扬斯文之意。棂星门石刻牌坊,气宇轩昂,造型雄伟,仿佛一座石刻艺术博物馆。大成门上的三重檐牌楼建筑,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奇观。大成殿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是国内文庙中不可多见的精品。
犍为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造型优美飘逸,工艺精妙绝伦,色彩富丽堂皇,是犍为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鲜明的建筑个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它卓尔不群,鹤立于文庙之林,具有很高的文物、旅游价值。
脊立元婴之谜——富顺文庙
1036年(北宋景祜三年),宋朝太常博士、大儒学家周延隽奉派来富顺县任知监,极力提倡兴教化、办学校。他为了使富顺有一个长期传授儒学、培养人才的基地,毅然决定打破官署坐北朝南的规制,将高居神龟山山顶的县衙门大门改向西开,把山的南坡让出来修建文庙。从此,传下了“自古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富顺衙门向西开,周监倾心育英才”的佳话。在周延隽的主持和百姓士绅捐资出力下,富顺文庙于1044年(北宋庆历四年)建成。周延隽亲自在文庙兴办儒学,仅过六年,便培养出了富顺的第一个进士李冕。
富顺文庙位居县城中心,坐北朝南,占地十余亩,房屋面积3502平方米,红墙环抱,面临大街,背负神龟山。宅面阔46米,纵深150米,纵向系利用10米高差坡地修筑。整个文庙按宫式建筑营造,峻峭陡拔,翼角飞翘,如燕展翅,轻盈飘逸,装饰华丽。斜撑石础上雕刻彩画的祥龙彩凤、珍禽异兽,造型精美,色彩绚丽,具有浓厚的川南古建筑风格。
泮池中部的石拱桥,又称“状元桥”。桥上雕有镂空立体石刻滚龙五条,技艺精湛绝伦,所以通称龙桥。此桥是新科状元拜谒孔子时用的,一般人不得通行。1952年,县政府大会供应处(招待所)设于文庙内,来往人员多,曾以交通不便为由,填平泮池。幸有县文化馆职工小心将龙桥放入泮池,然后填泥。1959年恢复龙桥,只有一条龙的腰部被损坏了一块,其余完好如初,这一艺术珍品得以长久保存。
大成殿的雕刻艺术历史悠久、美轮美奂。殿堂正面均为隔扇,其余三面为木板墙,梁檀檐板与斜撑隔扇的祥龙彩风、珍禽异兽雕刻精细、手法各异。额枋上“二龙戏珠”龙腾云绕。斜撑透雕玲珑剔透。雀替三层镂空雕刻构图别致,裙板上“六龙捧圣”“松鹤延年”“三阳开泰”“麒麟吐瑞”等22幅以吉祥为内容的浮雕画面寓意隽永、雕刻精细。正脊上五重宝鼎高耸云天,四条九曲滚龙两两相对,腾空向上。垂脊脊端站立文武天官各执如意,“尽守天职”。“姜太公钓鱼”“神龙采药”神情潇洒,虽历经数百载仍光彩夺目。正面圆脊中,群龙簇拥的“天开文运”四字笔力雄浑,青瓷镶嵌花饰独具一格。屋面上的龙麟狮象、人物花卉,琳琅满目。
文庙奇特之处是令人费解的裸体男童陶人。十多年前,有人注意到在崇圣祠正脊中央的琉璃塔底层有一尊高25厘米、肩宽10厘米,右手上举过头、左手自然垂直、面部五官清晰、下身特征明显的古铜色裸体男童陶人,这是全省乃至全国所罕见的。在孔庙如此神圣的建筑内发现裸体陶人,引起专家们高度重视,各种意见纷纭。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当时富顺各种教派斗争的产物,与释、道不敬孔庙有关;一种说法是因为官绅们的勾结引起工匠不满,工匠们故意安放裸体陶人,让“至圣先师”及其先祖在陶人胯下度日,以示反抗。这些见解不确,据我们的看法,这可能象征儒释道三家圆通对宇宙人生本元的理解。儒家讲究赤子之心,陶童可能表示浩然正气之所出,即元气的产生处。佛教讲究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陶童也可寓意佛祖初生,赤裸裸来去无牵挂的真如景。道家则有元婴,男童形象表示返本还原,复归于婴孩。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敬一亭里的石碑。敬一亭又称孔子像亭,位于文庙后部最高处,背靠神龟山,是明代建筑物。内有石碑,阴刻孔子全身坐像。据记载,1340年(元顺帝至元六年),富顺卸任知州达鲁花赤拜卜花,将1145年(南宋绍兴十五年)所拓吴道子绘孔子像出示接任者龙济安,被县人赵祖仝看到。赵当即建议将画像刻碑竖于文庙。四年后,续任州官马撤出像,建“敬一亭”,立碑其中。刻像线条精细,衣褶飘飘欲举,有“吴带当风”之韵。
富顺文庙具有南方宫殿建筑群落的特殊风姿,尤其是建筑物上的三百多条龙形态各异、刻工精致,实为一大奇观。国家文物局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来考察后题词:富顺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严谨,保存完整,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精品。
文武同晖光——资中文武庙
资中文庙是我国现仅存完整的29座文庙之一,一千多年来,无兵燹火烧记述。该文庙历史悠久,布局严谨,造艺精湛,特色显著,内涵丰富,古朴典雅,保存完整,极具南方古建筑俏丽精巧风格,为南方古建筑之精品。
型制小巧,布局严谨。
资中文庙小巧玲珑,有独特的布局。单体建筑上采用古建筑中高等级的格调,再以长廊、曲廊形成回廊联系每座文庙建筑,使整个文庙浑然一体。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分设厢房、钟鼓楼等,由前至后,前低后高,错落有致,协调美观,充分体现了川中地区古建筑因降水较多而形成的独特风格。
水池华表,别具一格。
全国各地文庙孔庙只在棂星门后有一水池,称泮池。而资中文庙除有棂星门后有泮池外,在万仞宫墙后还有一道水池,历史上称洗墨池,相传南宋状元赵逵在池洗笔荡墨,故清道光九年文庙迁建时,选址于此,扩建后为文庙外月池,形成资中文庙两道水池的格局,为全国罕见。而泮池也有别于其他文庙孔庙,有的地方泮池无桥,有的地方三桥三拱,资中文庙在泮池正中建一桥,桥下设三拱,独具特色。资中文庙设有两幢华表,分别位于外月池与照壁间的东西两侧。华表下为莲花座,顶上雕饰花篮,通高10米,座高0.8米,直径0.51米。川内文庙中仅资中文庙有华表,在全国文庙孔庙中也很少见。资中文庙设华表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考证。
增设照壁,匠心独运。
在川内文庙中设有照壁者唯资中一处,在全国文庙、孔庙里也极为鲜见。照壁中七孔镂空壁塑图案精美,寓意深刻,壁塑资中地方特产鲢鱼,表现了精深的儒家文化内涵,即以非常有名气的资中特产鲢鱼来表现“鱼跃龙门”,由鱼成龙,使人们极易接受所宣扬的道理,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七孔壁塑的砖骨灰塑制作技法,也极为少见。整个照壁高大精美,雄奇瑰丽,可与故宫的“九龙壁”媲美。
两通碑文,尤显风采。
棂星门后的泮池东西两侧有明成化年间宪宗皇帝书《御制重修孔子庙碑记》碑和清康熙书《四书·大学》碑。《御制重修孔子庙碑记》碑,下有石栏杆和基座,上为琉璃硬山式屋顶,石碑高4米,宽2.4米,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四书·大学》碑系康熙亲笔御书,字体为行书,下设石栏杆和基座,上有琉璃硬山式屋顶,石碑高4米,宽2.4米,碑文写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时康熙正当盛年,笔力刚劲,豪放潇洒,是极宝贵的文物珍品。
内藏牌匾,极为珍贵。
大成殿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清代八位皇帝御书及民国时蒋中正、林森所题十块匾额,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全部为旧时遗存,为川内文庙独有,极为珍贵。大成殿内保存的明嘉靖九年制“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神位为木质镂雕,九龙二凤盘绕,金底黑字,技艺精湛。资中文庙内的石质孔子布衣站像为国内文庙大成殿主像中唯一的一尊站像。据说资中人、天文学家□弘是孔子的老师。为尊师故,孔子不散坐,故塑为立像。原像制于清道光年间,文革时被毁,于2000年按原样重立。
石刻丰富,技艺精湛。
资中文庙内石刻极多,从万仞宫墙的须弥座到大成殿拜台,均以石雕装饰,特别是棂星门、泮池和拜台,更是以石雕为主,这些石刻石雕图案丰富精美,造型生动别致,技法巧妙高超,不论是花草树木、龙凤鸟兽,均刻画得栩栩如生,玲珑剔透,这与资中上千年的石刻历史有着紧密联系。
脊饰精美,风格独特。
资中文庙建筑规格极高,在每座单体建筑上采用的脊饰都极其精美。礼门、义路用灰做脊,镶嵌明、清时期青花瓷片装饰,其他建筑均以琉璃陶件成脊,脊下同样以明、清时代各色瓷片镶嵌图案装饰,体现了川中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在资中文庙建筑众多的脊饰中,有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多样图案,配有鸱吻、走兽、宝鼎等,使资中文庙脊饰丰富多彩,富丽华贵,精彩绝伦,是文庙建筑艺术中的佳作,有极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资中文庙自公元984年始建到科举制度终止,曾出大魁天下的状元2名,宰相1名,即:南宋状元赵逵,清光绪乙末科状元骆成骧,南宋宰相赵雄。进士214名,自古誉为“多士之邦”。国际知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即诞生在这里。资中、内江的人文盛美,岂非文庙的教育之功?!
与资中文庙相距100余米,对峙而立的就是武庙。武庙,又称关帝庙,是古代供祀有名的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资中武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同治时先后三次修葺,建筑布局与文庙相似。武庙占地面积3731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608.8平方米,建筑布局同文庙。在中轴线上为外月池、照壁、七星门(以上毁)、朝贡殿、关圣殿(正殿),左右建厢房、钟鼓楼。正殿左右各领建一区,分别是三义祠和武星殿(启圣宫)。前后三进院落。
资中武庙建筑工艺精美,气势恢宏,是四川省现存唯一保护得比较完整的武庙。
建筑与园林合一——德阳文庙
德阳文庙是现存仅次于北京“国庙”、曲阜“家庙”的全国第3大名庙。它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当时建造在城东,后因年久失修塌毁,明洪武元年(1368)又重建于城南东隅,即德阳南街现址。明清二代,又经过数次大规模修葺,今存为清道光年间的基本格局,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德阳文庙建有砖石结构的德配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建造了文庙制度所无的四座礼乐亭,出现了文庙建筑中罕见的后花园,一些单体建筑的制作也独具匠心。
德阳文庙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门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方面它具有文庙建筑本身的庄严,同样是琉璃屋脊,黄色墙体,不同的是在砖坊内侧有类似民居的小青瓦坡面屋盖相接,虽然这两种建筑风格均为清代南方建筑所常见,但在文庙建筑中被融为一体,则十分少有。
德阳文庙的礼乐亭位于大成殿与大成门之间的二进院落的中轴线两侧,各二座。排列在一条平行于大成殿的直线上。内外各两座建筑规格总体上大致一样,但局部式样仍有一定的变化。四座均为双檐六角亭,琉璃檐瓦,脊上装饰有空心琉璃筒瓦,上有五节宝顶,翘角上装饰有鸟兽等动物,每座亭东西两方均有两个梯步。外侧两座显然体积稍微大点,上檐部分结构变化复杂一些。四个礼乐亭同建于一座文庙,全国仅此一倒。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在德阳文庙考察时,特别注意德阳文庙启圣殿后面的配套园林。这个配套园林俗称“后花园”。孔庙建筑礼制上,从未有后园之说,也未曾在国内文庙见到后花园。这是其独有的特色。
罨画崇文处——崇州文庙
在四川市井喧嚣之地,不经意之间,常会有意外惊喜地发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崇州,那里三位一体的文庙、陆游祠和罨画池就会给你这样的惊喜。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构思讲究的人文渊薮。这里林木丰茂、盆景繁殖、屋宇敞豁、庭台楼榭俱美,置身其中,既能享受人文景观的润泽,又感受到自然景致的幽深与雅致,真是一个人文与自然完全融合的佳构。你尽可在这里选择你的享受:观看琳琅满目的书法墨宝,遥聆昔日儒家文化的弦歌诗声,也可小憩于荷叶满池的小亭,甚至,什么也不想,只来清茶一杯,浸润在人文化成的诗韵书香里就够了。
崇州文庙位于城区中心,是四川省内保存最完好的四座文庙之一。崇州文庙兴建于明洪武初,经明正德十一年(1516)大修初具规模,后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动工重建,至光绪年间方始建成。如今,虽庙前的牌坊已毁,但庙内建筑仍保存完好。
崇州文庙可观赏的特色在于石刻。东庑除了常见的总题“高山仰止”,还重点塑造了杏坛讲学、安贫乐道、贵不忘友、恭行孝悌,见利思义、杀身成仁、作乐崇德七组故事,歌颂了孔门崇高的风范。西庑总题“源远流长”,包括孟荀同源、独尊儒术、恢宏原道、新儒崛起、浩然正气、早期启蒙、托古改制七组故事,按历史先后,描述了儒学发展情况。在棂星门前后两侧刻孔子语录100余条,使文庙具有厚重的儒家文化氛围。
而在棂星门两侧廊壁上,新置《论语》集萃石刻50通,可供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诵读吟咏。
说到背靠文庙的罨画池,就不能不多费些笔墨,从不太常见的“罨画”二字说起。明代杨升庵所著的《丹铅总录》记载:“画家有罨画,杂彩色画也。”说明罨画就是覆盖着五彩缤纷的彩色画。唐代服饰中就有被称为“罨画锦绣”的,可见“罨画”已经成为一种特有的着色手法了。用唐时流行的画派语言来雅称这个川西名园,真是实至名归。这池始建于唐,池周楼桥亭阁,山石花木,池中游船往来,风荷左右,远望池中倒影,五彩缤纷,恰似一幅彩色的图画。对此,宋代江原县令赵□当年游罨画池后,写诗赞美道:
占胜芳菲地,名标罨画池。
水光菱在鉴,岸色锦舒帷。
风碎花千动,烟团柳四垂。
巧才吟不尽,精笔写徒为。
照影摇歌榭,分香上酒卮。
主人邀客赏,和气与春期。
这首诗对五光十色、美丽如画的罨画池作了生动的描述,从诗中也可知道至少在南宋这里已经叫罨画池了。罨画池亦曾称“东亭”“东湖”。
从大处看,罨画池布局精美,景景相连。当你登上池中的飞虹桥(又叫“三曲桥”),便可把池中胜景收入眼底。这桥是外池和内池的界桥,桥北池面宽,是外池;桥南池面精小,是内池。通观内池四周,东有望月楼,北有飞虹桥,西有问梅山馆和半潭秋水一房山,南有野趣亭,园林设施集中,景点丰富。而外池虽然池面大,但四周景点较少,只有罨画亭独立湖心。这样,整个罨画池就形成了疏密有致的布局,外池略有北方园林的大气,内池富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当你总观罨画池时,她犹如一张宏大的精工织就的图画;当你身处其中,触目皆是赏心悦目的动人小品。尽管如今池内难觅昔年荷花胜景,但池畔红梅之盛仍驰名川西,玉兰、海棠、桂花等名贵花卉达60余种,银杏、水杉、古楠、古柏等树木大都在百年以上,琴鹤堂、问梅山馆、湖心亭、望月楼等建设古朴典雅,诸景点之间或云墙环护、花木掩映,或曲径相通,枝叶相接。荟萃园更是盆景精品荟萃。
罨画池以她如诗如画的景致吸引了历代骚人墨客。唐朝诗人裴迪任蜀州(今崇州)刺史时曾邀杜甫登临,杜甫曾作《和裴迪登临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赞颂“东亭官梅动诗兴”。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后,留下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篇,其中就有10多首描绘了罨画池的梅花和荷花。如《次韵张季长正字梅花》有诗句“插瓶直欲连全树”,《日暮至湖上》有诗句“红调荷更香”。足见当时罨画池的梅花与荷花已成胜景。
诗人以五彩画笔增添了罨画池之人文美,而道德高尚、灵魂高洁的诗人之心使罨画池、陆游祠成为不朽的纪念性园林。罨画池的主体建筑是琴鹤堂。园内的景点以琴鹤为名,有琴鹤桥和瞑琴待鹤之轩。琴鹤是对宋代江源县令赵□的纪念,是这个园林的灵魂。赵□本浙江衡州人,入蜀当官时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单人独骑,仅一琴一鹤相随。赵□为官清正廉洁。《宋史》记载,他“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百姓都称他为“赵青天”。赵□又曾任成都知府,后来调到北宋朝廷任殿中侍御史,他对达官贵人不讲情面,被称为“铁面御史”。他逝世后,朝廷赐给他的谥号叫“清献”,也就是清廉奉献的意思,故历史上又称他为“赵清献”。由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琴一鹤、匹马入蜀的美谈,所以后来“琴鹤”二字就成为专用以比喻为官清廉之褒词。苏东坡诗云说:“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因此,“琴鹤堂”就是“清官堂”。
陆游祠毗邻罨画池,前身为赵陆公祠,始建于明洪武初,为纪念在本境为官的宋代江原县令赵□和蜀州通判陆游。当时的赵陆公祠门悬“琴鹤梅花”四字匾额,以颂扬赵□的清正廉洁,和陆游的高洁情操。明代末年因战乱毁祠,清代重修。1982年政府以仿明清建筑风格修复此祠,易名为陆游祠。这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足见陆游这位爱国诗人在崇州人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陆游曾两次出任蜀州通判,不足一年,但对蜀州山水,十分喜爱,曾游历不少名山胜迹,甚至产生过“终焉于斯”的想法;对蜀州朋友,铭记不忘,留下过不少感人回忆。曾有诗赞曰:“江湖四十余年梦,不信人间有蜀州。”意思是说:我走南闯北四十多年,做梦也没有想到,人间还有这么好的一个蜀州存在。由此可见他对蜀州的热爱。
牌坊冠蜀中——渠县文庙
渠县文庙位于渠县县城西隅石子岗山顶,始建于北宋仁宗康定(1040—1041)年间,其后几建几毁,现存文庙主体建筑为清代建筑,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年(1663),经康、雍、乾、嘉庆至道光元年(1821),历时158年之久,乃成现在的规模。
渠县文庙呈三进四合院院落式建筑,占地5700多平方米,依山取势,以少见的中曲轴线对称布局手法修建。宫墙,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其上有相传为康熙皇帝手书的“宫墙万仞”四字。泮池,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半月形,三桥九洞,中桥两头各精雕蟠龙,其势欲动,难得一见,意蕴读书人考中状元后“独占鳌头”之意。桥护栏雕刻文房四宝、花鸟虫鱼、祥云怪兽等。
渠县是有名的石雕艺术之乡。存世仅阙有六处七尊,冯焕阙,沈府君阙均周名中外。后雕精美的棂星门牌坊,也是渠县文庙最富特色的建筑。棂星即天田星,象征祭孔如同尊天。牌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楹,用“透雕”手法雕刻,精巧绝伦。雕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仙鹤穿云、五福归真、麒麟送书、鱼跃龙门等图案,极富的立体感。《渠县志》载:“棂星门拣选石材美而巨,雕刻尤精,绝川中未曾有之”,曾被誉为“蜀中牌坊之首”。
大成殿,文庙主体建筑,建成于康熙五年(1666),距今300余年。此殿为两重檐硬山式琉璃瓦屋面建筑,面阔五间,穿斗、抬梁式木架结构,脊饰双龙,地方色彩浓厚。
历史底蕴厚重的渠县文庙与渠县汉阙遥相呼应,二者相得益彰,凸显渠县人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