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爱国爱家
43658500000007

第7章 中华自古多英才(1)

中华自古多英才——励精图治,未忘忧国

西方国家有句俗话:“思想在华人的脑袋里。”意思是,中国人最聪明,智力最发达。

中国从古至今,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揭开中国历史的篇章,我们曾创造过光辉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又有多少爱国志士,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昌盛,宁死不屈,战死沙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在黑暗反动的统治下,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做出了一些令世界惊叹的业绩。看我中华多奇才!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已经做出了并将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让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发扬,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于世界。

(一)留取丹心照汗青

历览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有多少志士仁人为伟大的祖国奉献了一腔热血、捧出赤胆之心,又有多少英雄豪杰为捍卫祖国母亲圣洁的身体和伟大的尊严而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他们把“精忠报国”看作立身做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国家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出高风亮节。

战国时期的楚大夫屈原,是我国早期爱国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为坚持理想以身殉国的爱国诗人。

屈原投江

屈原出身贵族,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博闻强记,口才好,青年时就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任职左司徒期间,常与怀王一起商议国事。屈原一心想使楚国富强起来,进而统一中国。他提出对内实行举贤援能、修明法度、限制贵族特权,对外联齐抗秦等有利于楚国富国强兵的主张,却遭到贵族权势中守旧派、亲秦派的反对、妒忌和排斥。不久后发生的秦楚之战,楚国失败,再加上楚襄王无比昏庸,听信奸臣的计谋,打击、排斥屈原,楚国更加败落。屈原对此忧心如焚,他不顾个人安危,再三劝说楚襄王举贤援能、鼓气振国,但却受到诽谤和迫害,被削职放逐江南。为表示自己高洁的志向和誓不同流合污的决心,他在诗中表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又形象地比喻:“挚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就是说:雄鹰不与凡鸟同群,自古就是这样。屈原在被放逐的过程中,走遍田间地头,了解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生活,写出了许多抒发理想和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

在《招魂》中,他叫楚怀王的灵魂不要到东西南北四方去,不要到天上和地下去,而要回到祖国来;在《桔颂》中,他倾诉了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坚贞的情;在《离骚》中,他鞭策了误国误民的小人败类,展露了自己要拯救垂亡祖国的赤胆忠心和为了富强楚国、统一中国竭诚尽智、至死不移的凌云壮志。

秦军破楚都后,屈原誓死不当亡国奴,在声泪俱下中他写了《哀郢》,抒发了失去祖国的悲痛之情。他既无力挽救祖国的灭亡,又深悲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写了为国舍身的绝唱:“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表示他不放弃爱国志节的坚强决心,抱住“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的爱国志向。在这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他奋身投入汨罗江殉国,保持了爱国全节。这一天,后来就成为人们纪念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屈原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虽死犹生,与山河同在。他那永远震荡着炎黄子孙心灵的爱国主义壮歌,时刻激励着后人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的大臣。元军大举进犯的危机关头,他提出防御之策,因奸臣当道,不被采纳,后又把家财作为军资,组织兵士抵抗。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王公大臣变节投降者比比皆是,可文天祥组过零丁洋织军队会同义军,多次大败元军。终因南宋王朝的腐败、敌我力量的悬殊,他于1278年兵败被俘,劝降的说客被他一个个骂走,敌人的严刑拷打,一切伎俩用尽,终未能使他屈膝。文天祥在狱中待了三年,不仅始终没有动摇变节,而且写了许多爱国诗篇,表达了他爱国抗敌之心,抒发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贞怀念。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从容就义,他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爱国正义之火,谱写了一曲民族精神的凯歌。他所作的《过零丁洋》是爱国诗篇中的绝唱,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是他一生爱国宏志的表露,也是他奋斗一生的写照。数百年来,千百万爱国的志士仁人受到激励,前仆后继地为国牺牲,文天祥的爱国故事将代代传唱,历久不衰。

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饱含了陆游的“位卑未忘忧国”的爱国痴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显示了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气概,十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以“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无心月”的功绩,实现了他“但愿海波平”的一腔壮志。

中华儿女,英雄辈出。赵苞母子的民族精神,岳飞豪放的精忠报国,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范例,毛泽东青年就立下“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之志,周恩来身为学子时,即有“面壁十年图破壁”之决心,这些无不表现出壮怀激烈、铁骨铮铮、正气凛然的民族风貌,中华民族高尚坚贞的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英勇气概的真实写照。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近代的中国遍体鳞伤,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所为,正当中国这头睡狮猛醒时,日本又对中国张开血盆大口。然而中华儿女多英雄,中国人“保家卫国,誓死力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的精神无不显示中华儿女奋斗进取、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吉鸿昌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他18岁入伍当兵,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国民党第二十军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31年,他因不愿进攻工农红军根据地,被蒋介石强令出国。

出国前一天,“九·一八”事变发生,他闻讯痛哭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者,皆该誓死救国。”吉鸿昌遂电告蒋介石,愿率军北上抗日,没被应允。到美国后,为抗议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歧视,他把一块木牌用英文写上“我是中国人”,佩带于胸前,走遍美国各大城市。“一二·八”事变后,他毅然回国,参加抗日,但因蒋介石的反对,未能如愿。于是他抱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态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吉鸿昌率领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察哈尔举起义旗,决心献身报国,打败日本侵略者。他鼓励士兵说:“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江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捷报频传,震惊中外。后来抗日同盟军被蒋介石出卖,遭到失败,吉鸿昌也被捕,惨遭杀害。在刑场上,吉鸿昌以大地作纸、以树枝作笔,在祖国的大地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章: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他以鲜血和生命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信条,成为“大节垂千古,忠勇贯日月”的爱国英雄!

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对帝国主义和黑暗的封建军阀统治表示强烈不满;在学校和同学一起豪情满怀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他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信念,学习古代民族英雄,决心拯救自己的民族,保卫自己的祖国。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学校师生纷纷涌上街头,游行示威。杨靖宇斗志高扬,用洪亮的声音进行演讲:“我们再不能忍耐下去了,起来吧,同胞们!全中国人民站起来,举起铁拳,打击日寇,拯救祖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27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党的地下工作者,曾五次被捕,受尽折磨,他都坚贞不屈。

“九·一八”事变后,他立即投入抗日救国斗争,赴东北反日斗争最前线。历任军政领导工作,他要求自己的士兵和党员对革命事业必须抱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己在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1935年,东北各部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统帅第一路军,转战长白山区,驰骋林海雪原,威震东北大地,使敌人闻之胆寒。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人为巩固后方,在东北加紧对抗日联军进行“讨伐”,东北抗日斗争的形势恶化。面对日军的严密封锁、疯狂围攻,联军只有转移到森林中。在冰天雪地里,以草根充饥,以泥巴裹伤,顽强战斗,毫不气馁。为了减少损失,杨靖宇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进行“麻雀战”。后来由于叛徒出卖,他在蒙江买粮时被敌人包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壮烈牺牲。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胃腹,在他的胃里没有发现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郭沫若对杨靖宇的评价很高,他说:“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至今,在东北民间还广为流传着《杨靖宇是英雄》的歌谣:“洒热血,遍地红,杨靖宇,是英雄。万古千秋留英名,永远活在人心中。”张自忠是国民党二级上将,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之际,义无反顾地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冲锋陷阵,洒尽一腔热血,在抗战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还在天津法政学堂读书时,张自忠亲眼见到自己的国家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惨状,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他深感只学习法政于事无补,只有投军从戎才能救国,才能尽匹夫之责。1914年,他毅然走出校门,投军从戎。他先后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开封军官学校校长、师长等职。他任军校校长时,特别注重对学员进行爱国精神教育,让士兵了解中国受侵略的历史,他常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话来自励和励人。

张自忠

他率部取得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我军在北方战场“长城抗战”的首场胜利,成为抗日史上光辉的一页。张自忠因此成了威震敌胆的抗日名将。他从天津市到济南后还致函旧部:

“振奋精神,激发勇气,誓扫敌寇,还我江山。非如此不能救国,不能自救,并不能见谅于国人。事实胜于雄辩,必死而后能生。”他亲自指挥了两次临沂大战,日军两度惨败,重创日寇号称“铁号”的板垣第五师团,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同时,也为台儿庄大捷揭开了序幕。驻守襄河西乡时,他慷慨表示:“为国为民死之决心,海枯石烂,决不半点改变。”

与敌人血战九昼夜之后,他率军突围,受伤七处,仍冲杀不已,终因伤势过重,以身殉国。临终时,他留下了最后的话:“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对得起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