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自我认同
案例展台
我是谁?我的特点是什么?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他们是喜欢我还是讨厌我?……进入中学之后,同学们越来越关注有关自身的问题,他们对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还希望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案例解读
什么是自我认同
对于中学生而言,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对于自己的知觉,决定了对自我能力、行为和人格的认定,也因而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未来活动的定向。例如,如果某个同学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还不错,会比较喜欢自己,也比较自信,能够积极乐观地待人处事。相反,如果某个同学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可能就比较讨厌自己,比较自卑,在待人处事方面就可能缩手缩脚。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建立自我认同感,积极肯定地认识和接纳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接纳,即认识并接受自己,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具体来说,自我认同的对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自我,指自己的身高、体重及其他外貌特征。
(2)社会自我,指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例如,其他同学是否喜欢和我交往等。
(3)心理自我或精神自我,指对自己心理特征的认识和评价,例如对自己脾气秉性、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等。
中学生自我认同的特点
1.批判性逐渐提高
在小学,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基本上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阶段。别人认为我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我就是一个头脑灵活的学生;别人说我品学兼优,我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是,到了中学阶段,思维创新性和批判性的进一步发展已使我们能够批判性地接受他人对“自我”的认识,逐渐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自我”。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更多地具有了主动性、批判性,不再仅仅取决于别人的看法,而更多的是掺杂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2.极大的不稳定性
由于处在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例如,今天考试成绩很好,马上就会兴高采烈,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如果明天考试成绩下降了,或者受到老师的批评,可能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能、最笨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境影响的,如果情境发生了变化,自我评价跟着也变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我评价具有很不稳定的特点。
3.自我认识的片面性
有的同学总是从过去的经历中认识自我,这就可能形成脱离现实的自我认识。有的同学因为过去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或者因为过去的失败而畏缩不前;有的因为过于喜欢自己的优点而忽略自己的缺点,结果造成盲目地妄自尊大。
同时,由于思维片面性和极端性的特点,我们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很容易走向极端:要么认为成绩都是自己的功劳,变得非常自负。要么认为失败都是自己的过错,变得非常自卑。比如,有的同学因为一件事或者某个方面的成功,就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变得目中无人;或者因为一件事的失败,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此不敢见人。
如何建立自我认同感
1.学会喜欢、接纳自己的外貌
中学生特别重视自己的“外在形象”,眼睛不够大、身材不够好、长得不够漂亮,都会使我们极端苦恼,甚至产生讨厌自己的想法。其实,每个人的身材外貌都来自于父母的爱和含辛茹苦的抚养,都应十分珍惜。而且古今中外无数事例都证明,人的外貌并不能决定一切,人的价值高低和生活质量都不取决于是否拥有骄人的身材和美丽的容貌,美丽的外表不能代表美丽的心灵,但是心灵的美丽和自信,却可以使容颜更加动人。
2.学会全面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并学会以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健康心态面对自我,愉快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应该认识到:优点是对自身能力和潜能的证明,但是不能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都有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学他人所长、纠自身之短,才能使自我不断走向完善。
认清自己、悦纳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以一颗健康乐观的心去实现奋斗目标,才能超越自我,使生命充满快乐。
(二)认识自己的个性
案例展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的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往往认为“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就没有个性。这种看法其实不对,至少是不全面的。人们将“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等视为个性,只不过是因为这些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相比之下,“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特征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
案例解读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有人可能会认为这种说法很夸张,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淡;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喜欢饶舌;有的人执拗而自负,有的人羞怯而自卑;有的人刚强勇敢,有的人软弱怯懦;有的人脾气急躁,有的人慢条斯理……而这些正是个性的表现。
个性,在心理学中通常被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示的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的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我们所提的“倔强、要强、固执、坦率”或“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等只不过是个性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个性的全部内容。
从广义上来讲,个性指的是人的整个心理结构,即个性等同于人本身。而从狭义上来解释,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即性格。另外,从更核心的意义上来讲,个性包括气质和性格。
另外,个性还可以专指一个人与他人绝不相同的独特性。也就是说,你、我、他,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例如,有些人寡言少语、稳健持重,有些人则开朗健谈、直爽热情,这是个性表现在气质方面的差异;有些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谦虚礼貌、不卑不亢,而另一些人则显得轻浮虚伪、猥琐狡猾,这是个性在性格方面的差异;有些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也有些人聪明伶俐、足智多谋,这是个性表现在能力方面的差异。
一个人的个性往往是与他的社会活动和角色相联系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担当着一定的“角色”,甚至是扮演了一组“角色”。社会对这些角色都有着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在家庭中,有儿子、父亲的角色;在医院里,有病人、医生的角色;在工作中,有教师、工人的角色。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社会地位,担负着各自的社会职能。地位或身份为其“成员”制定了一定的权利、义务及活动,个人进入某一社会位置之前,就已经有所规定,并限制着个人的行为方式。这些都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认定。一位心理学家曾对一对同卵双生的姐妹进行了多年的观察。这对姐妹外貌非常相似,从小一块长大,又一起在同一所小学、中学和高中读书,但在个性上却有相当明显的差别。原来,还在她们幼年的时候,家长就做出过一个决定,在两人中认定一个是姐姐,另一个是妹妹,责成姐姐照管妹妹,并对妹妹的行为负责。这就使姐姐较早地形成了独立、主动、爱交际、果断等个性特征,而妹妹由于追随姐姐、听从姐姐而形成了依赖、服从、温柔等个性特征。这是她们根据自己的角色而形成的明确的自我认定。
当然,个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征,显然不能归结为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可能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什么,但往往还是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个性;也许我们能够对别人的个性加以正确的鉴定,却很难对自己的个性做出清楚的评价。
要想对自己的个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找到一个客观的参照体系,有了适合的参照体系,我们就能像照镜子一样清晰地看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面镜子:
第一面镜子是与别人的比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犹如一面镜子,我们通过与人交往,从别人对自己个性的期望,从别人的个性特征之中,我们能够照见“我”的形象。因此,在与别人的比较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形象,是比较客观的方法。我们既可以与周围的同学比较,也可以与某些理想标准比较。理想标准可以从父母、老师、同学、书本和大众传媒中获得。
第二面镜子是别人的态度。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可用其观测自身。如果一个学生为父母所钟爱、为教师所重视、为同学所敬佩、为朋友所喜欢,他一定具备某些令人喜爱的个性品质。如果大家都不愿理睬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具有一些令人厌恶的特征。当然,有时候,你遇到的也可能是哈哈镜,会产生失真反射。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参照多个镜子来仔细审视自己的形象。
第三面镜子是个人的成就。这种方法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根据自己的成就评价自己,所以能建立比较准确的自我观念。成就评价应当是多方面的,如学习、社会服务、道德行为等等,借此来全面了解自己。
第四面镜子是自己的过去。这是一种自己直接认识自己的形式,是人与自我的内心对话。不过,这种自我观察和内省需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态度:心平气和的状态最有利于客观地认识自己,而过分的紧张、激动都会影响自己观察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只要是有所进步,就说明你的自我是在发展的、向上的,虽然你的进步可能不如别人快,只要你努力了,就应该肯定自己。
总之,作为个性的“我”活跃而色彩丰富。我们自己的个性,我们最有责任认识它、体验它、发展它。
(三)把握自己的气质
案例展台
有一位刚刚升上中学的13岁女孩在自己的日记中表达了这样的困惑:老师说我,你不够沉稳,就像夏季一样狂热急躁;同学则说我,你很执著,就像冬季一样冷静成熟;妈妈说我,你太消极,就像秋天那样消沉;朋友则说我,你有激情,就像春季那样生气勃勃。唯独我自己不知道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案例解读
什么是气质
春夏秋冬是大自然极富节律性的活动: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气候干燥,天热似火;秋天花凋叶落,一片萧瑟;冬天地冻天寒,冷寂似冰。但也许你不知道在我们的身上照样有着四季般不同的风格,这就是气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或者说脾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它给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的色彩。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典型的动力特征,气质特征使一个人带上某些独特的色彩,使个体成为“这一个人”,而不是“那一个人”。
气质是由个人的生物基础所决定的,因此,气质表现的是人格的自然倾向性。孩子刚一落地时,有的孩子大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这些最先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气质的差异。但人格的发展又需要超越生理因素,掌握了自己的气质特点,我们就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积极适应社会的需要,努力塑造完美的个性。
气质的类型
气质具有4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这4种气质类型各自显示出独特的心理特征,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分明。
多血质——春天里的雨,这种人感情容易表露,像春季一样富有朝气。多血质的人乖巧伶俐,惹人喜爱,活泼、好动、乐观、灵活是他们的优点,他们喜欢与人交往,属于“自来熟”,但交情一般情况下比较浅淡;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富有感染力,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能被他们描述得天花乱坠、精彩无比;他们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强,教育可塑性强。但他们气质上的弱点是做事欠考虑,容易轻举妄动、盲动出错,同时也缺乏耐心和毅力,极易见异思迁。
胆汁质——夏天里的火,胆汁质的人就像夏天里熊熊燃烧的一团火,有着一种火爆的脾气。他们情绪爆发快,可以说“点火就着”,暴跳如雷,但又很难持久,如同一阵狂风、一场雷阵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做事顽强果断;他们为人热情直爽,朴实真诚,表里如一。但他们又常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鲁莽冒失,做事情常常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抑郁质——秋天里的风,这种人总给人一种秋风扫落叶般无奈、忧伤的感觉。他们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且持久,主导心境消极抑郁,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给人以柔弱而又清高的感觉。抑郁质的同学聪明而富有想象力,自制力强,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往,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萎靡不振,他们的行为方式缓慢而单调,而且常常优柔寡断。
黏液质——冬天里的雪,这种人情绪不易外露,喜怒不形于色,就像冬天里的雪一样,给人以“冷”的感觉,但他们内心的情绪体验却很深刻,一旦激动,就会发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他们自制力强,不怕困难,忍耐力强,内刚外柔;他们与人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他们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他们安静稳重,沉默寡言。这种学生学习接受慢了些,但却很扎实,是个踏踏实实的学生。他们平时总是四平八稳的,火烧眉毛也不着急。这种同学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经常是家长和老师让他们做某事才会去做,但并不是他们不想做。
上述4种气质类型显示了人类“四季”般的天性。但在事实上,单纯地属于这4种典型气质之一的人并不多见,在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这4种气质互相混合、渗透、兼而有之。有些人是2种气质的混合型,有些是3种气质的混合型,有些则是4种气质的混合型。
怎样判断自己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