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青春期心理
43661400000010

第10章 青春期社交心理(2)

有的男孩、女孩由于客观上的种种原因与父母在一起的机会很少或者缺乏交流和沟通,有一种看不见的隔阂。如果你与父母的关系是这种状况,也不要灰心,在走向成年的进程中,你要开始试着掌握与父母交往的主动性。你可以尝试着去关心父母,让他们意识到你的改变和真诚,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从关注、赞美你的父母开始,让他们明白你的苦心,逐渐消除与父母的隔阂。

要学会让父母尊重你的隐私

有些父母已经习惯了知道、掌握孩子的一切,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总会有一些隐隐的失落,他们想每时每刻都知道你在想什么,有没有遇到不愿诉说的困难和难题,是否会做一些让人吃惊的错事,因此,他们有可能未经许可进入你的房间,偷看你的日记等,尽管初衷是好的,但却冒犯你的隐私。

心理学家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发生惊天动地的正面冲突无助于你摆脱困境,最好的做法是找一个双方心情都比较好的时候认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社交等活动时,及时向你的父母汇报计划和行踪,让父母得到充分尊重。因为父母有时也像小孩,你越是保密的事情他们越是好奇,如果你真的说了,他们绝大多数反倒不感兴趣。

要客观地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心理延续了上千年,那就是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大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和西方文化不同的就是让人吃惊的奉献一切的精神和“望子成龙”的心态。

作为孩子,首先你要尽力去理解父母的这种心情。然后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事情而努力,最后假如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则要及时与父母沟通,请他们尊重和理解你。

(四)与异性交往心理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多,家里无异性伙伴,因而与学校异性同学的交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种交往可以带来心理上的稳定感,获得和异性友好相处的经验,有益于发展宽容大度和理解他人的品质,并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技巧,学习男女之间相处的礼仪和文明行为等。

至于交往的方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以群体交往为宜。

群体交往的好处

群体交往可以缓和、减少初次同异性交往的羞涩与困窘。尤其性格比较内向或胆小的同学,很难自如地单独面对异性。而在一个群体内,大家在学习上互相讨论,课余说说笑笑,课外活动中互相配合,气氛比较融洽,给不善交际的同学创造了与异性交往的良好环境和机会。

不仅如此,群体交往还可以吸收多个异性同学身上的优点,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异性的世界很精彩,每人都有独特之处,有的幽默、有的善良、有的乐观开朗、有的深沉稳健,每个人都是一本生活的参考书。

怎样与异性交往

学会与异性合作

社会由两性组成,事业由两性合作推进。中学时期的群体,就是两性合作的雏形。例如生物小组制作标本,男生一般都不怕山高路险,去采集标本,值得女生学习;而女生心灵手巧,耐心细致,在制作技巧中大显身手,值得男生仿效。这样,男生女生相互配合默契,制作的标本才够精美、够水平。又如学习上,女生有数学、物理上的难题,往往向男生请教,男生有外语上的疑难,可以去问女生,各显优势。

避免过早陷入“一对一”的交往,避免过早陷入感情漩涡一对一的交往,由于交往范围过窄,很难享受集体交往的乐趣。他们往往心胸较狭窄,情绪不稳定,好走极端,一旦对方和自己“拜拜”,就很容易产生孤立无助、悲观失望的情绪,遭受心理创伤。而群体交往中的青少年男女,大多数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善解人意。这两种交往方式对少男少女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摆脱“单相思”之苦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萌动,影视媒介的刺激,中学生中会演绎出许多单相思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很美,有的很悲,有的令人回味,有的令人揪心。大多数的单相思之“梦”会随着青春期脚步的迈进而化为身后的一缕轻烟,淡然逝去,只在记忆深处留下美好或苦涩的一支小插曲。原因很简单,因为青春期的“爱”多半不像成年人那样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承诺,它虽来得强烈,却又去得迅速,甚至不留踪影。然而有少数性格内向、不爱交往的孩子,不善于排遣自己内心的单相思情结,就有可能变得孤僻、苦闷、心情压抑,陷入心理失衡的状态,影响自己的健康和学业,有的甚至患上不同程度的恐惧症、忧郁症或妄想症等。

何况,处于单恋中的男女,往往把所恋的人理想化,把各种美丽的光环加在对方的头上。而事实上,自己朝思暮想的那一位,却远非想象的那么完美。这就像进入一个大花园,有的人第一眼看见自己从未见过的花朵,就被吸引住了,对它大加赞赏,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奇花,流连忘返。可是当他继续观赏别处,发现比它更鲜艳、更美丽的花朵有的是,这才感到自己原来是少见多怪、幼稚可笑。中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窄,阅历有限,见识也很浅,对人、对事的判断缺乏理性,更有类似的盲目兴奋、动情之处。

那么,如何使自己从单相思中解脱出来呢?可以试试这样做:让自己忙碌些,将生活安排得充实有序,以致无暇胡思乱想;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奋斗目标,满怀自信心去争取达到,从而淡化对“意中人”的思念;广泛地与同龄人交往,发现你思念的人有不如别人之处,将他(她)与别人作更多的比较,改变“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虚假幻想;每天写日记,记下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所得,使自己相信,没有他(她)在身边,自己也可以生活得充实愉快;在不自觉陷入相思之苦时,可以多听音乐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想象音乐中的意境;去与你思念的人交往,像对待别人一样坦然大方;去参加社会活动,投入每天都能给你带来新的信息、新的兴奋点的集体生活。

当同学们这样做了,你才知道,等待你去做的事很多很多。当你度过了这一段困难时期后,再去回首往事,你会发现当初你是多么幼稚,而今你变得更加理智,更加成熟了,进步是多么可喜啊!

(五)克服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克服青春期挫折综合征

有个男孩,上小学和初中时,都算得上是好学生。成绩好,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也不错。但上高中不久,形势急转直下,各门成绩越来越糟不说,人也变得萎靡,不愿与人交流,常自言自语,唉声叹气,老师家长没少帮助他,可一点效果也没有,本人也十分苦恼。这种情况在青春期男孩和女孩当中并不十分罕见,被称为青春期挫折综合征。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经过身体的迅速长高,性机能发育也接近成熟,男孩表现出男子汉的外形外貌:身材高大、肌肉粗壮、喉结突出、嗓音浑厚,胡须浓重,并时有遗精出现。而女孩表现为身材窈窕、乳房和体态丰满,声音转高、阴毛和腋毛密布。男孩和女孩度过了与异性的疏远期,进入异性亲近期,他们好奇心强,渴望与异性亲近,渴望了解异性。然而生理需求与社会道德规范相抵触,性欲的无处宣泄及矛盾心理无法倾诉,使他们处于一种性紧张状态中。这使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处于一种苦恼与焦虑之中,因而可能染上青春期挫折综合征,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性变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男孩和女孩应该多学一些有关的性知识,了解这是人生的必然阶段,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集体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此外,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社会、老师、家长应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与关爱,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害了孩子。

克服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常常会与父母产生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也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这是孩子们的一种逆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的表现有很多种。如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也就是:你要求我这样做,我偏不这样做。而这种情形,往往最容易让父母和老师恼怒。而父母和老师越是恼火,对于他们越是严厉训斥,就会使他们更加反感。当然,这会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有些孩子以至于逃学或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坏处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正处于过渡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对父母和老师把自己当做小孩十分反感,认为自己长大了,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和与众不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抱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其他人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以及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且运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己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其二是社会因素,如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等。

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偏执、冷漠、多疑及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会使其意志衰退、理想泯灭、信念动摇、生活萎靡和学习被动等。而严重的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如何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

1.把握自我。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遇事要尽量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此外,还要主动与父母和老师接触,多向他们请教,这样就多了一份沟通与理解。

2.理解。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啰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父母和老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了。

3.学会适应。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展现自我的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