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金融海啸起源于美国,与美元作为人们想象中的“硬通货”地位靠不住有关。
在此以前,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美元是一种“硬通货”,比其他国家的货币要“可靠”得多。抓起一把美钞,手指一弹铮铮作响,所有人都以为它是真金白银,于是出现了全球性的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好像到处都是钱,但其实这就是一张纸。
美国经济学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喋喋不休地至少说了10多年。因为他们很清楚,美国人的储蓄率非常低,生活水平却非常高,美国经济又保持着相当高的投资率,那么这钱又都从哪里来呢?归根到底,还不是利用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的特点滥发形成的!
这次金融海啸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了这一点。要较好地理解这层意思,有必要了解一点美国金融体制的历史。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货币的基本功能都是作为交换和支付手段,美元也不例外。而货币作为交换和支付手段,必须具有中立、恒定的特征,不能因为银行家的贪婪、政府的喜好、垄断利益集团的诉求而摇摆不定,这是一个起码道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种货币就是靠不住的。
从历史上看,有没有符合上述特征的交换和支付手段呢?有,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黄金和白银。正因如此,在金本位制货币体系下,全球所有主要贸易国都把货币价格紧盯着一定数量的黄金和白银,以维持本国汇率稳定,这是不难理解的。
金本位制货币体系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具有自动调整机制,能够用来防止本国贸易账户失衡——顺差国因为有了更多的黄金和白银储备,接下来会在本国银行体系中投入更多货币。这既促进了本国经济繁荣,又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而物价上涨会导致本国经济竞争力下降、出口下滑,从而引发黄金和白银开始外流。逆差国则相反。逆差国由于缺少黄金和白银储备,所以必然会在本国银行体系中减少货币投入,不敢轻易编制赤字财政。这种谨小慎微、精打细算,反而能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从而吸引黄金和白银的流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掌控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以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固定价位,创造了通货膨胀率几乎为0的良好经济发展环境。20世纪60年代末,许多国家纷纷把美元储备换成黄金,直至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于1971年8月下令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这一举措的推出,意味着美国进入了一个美元纸币本位时代。从此以后,美国不再需要以黄金作为进口货物支付手段,甚至不再需要以黄金作为美元的支持。这种缺乏黄金支持的美元,说到底真的就成了一张“纸”,它向其他国家提供的仅仅是一种汇兑便利,仅此而已,谁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出点什么乱子。
因为归根到底,谁的手中拥有美元储备,谁就拥有了购买力,根本用不着去考虑它的背后是不是有相应的黄金和白银做保证。这种美元储备流到哪里,那里就会出现经济持续过热的“繁荣”景象。容易看出,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泡沫,而泡沫是总有一天要破灭的。
更何况,如果一种货币没有了黄金和白银的支持,就很容易受到政府、垄断利益集团、银行家的干预和扭曲,便于这些人为所欲为。
例如,既然美元不需要黄金和白银作支撑,那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就可以随意用美元来战胜日元、欧元等世界主要货币。道理很简单:美元如果战胜了某国货币,也就意味着战胜了这个国家的经济。
事实正是如此。从此以后,美国凭借没有任何支撑的美元及以美元计价的债券作为进口支付手段,享受着其它国家生产的消费品。
例如,当美国出现贸易逆差时,它就会在贸易中向对方国家支付美元。而对方取得这些美元后,必须把它卖给本国中央银行才能换取本国货币;而本国中央银行得到美元后,又必须把它重新投资到美国才能完成这一循环,否则它放在手里根本就没什么用。
在上述过程中,取得美元的这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必然要扩大;而当它把美元卖给美国时,客观上又增加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从这一点上看,许多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其根源并不一定是本国经济出了什么问题,真正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美元。
早在1966年,当时担任纽约市工业咨询公司(汤森-格林斯潘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艾伦·格林斯潘,就发表了一篇题为“黄金与经济自由”的文章来阐述上述观点。
文章指出:“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们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身地。这就是那些福利统计学家激烈反对黄金的秘密。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挡住了这个阴险的过程,它充当着财产权的保护者。如果人们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点,就不难理解有人对金本位的恶意诽谤了。”
艾伦·格林斯潘说得太好了,他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元本位”的实质。后来他出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并于1987年至2006年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离任时已80高龄。在任期间,他很好地把“美元本位”推向全球,使得美国经济在引导世界经济周期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金融海啸给我们的警告”
长期以来,美元的“硬通货”地位并没有杜绝经常爆发金融危机,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现实。而且,正是因为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它给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造成了更大的杀伤力。